方源一再坚持求学,可陶然却始终推辞。八壹中文網
他说道:“我陶然不过一平平商贾,即便在楚国都无法称得上数一数二,又哪里有才能去指点方先生您呢?况且,您即将赴宴,在王宫的宴会上高朋满座,又哪里轮得到我陶然多嘴呢?”
方源见他如此坚持,不由疑惑的望向楚仁。
明明楚仁说要为他引荐几位生意人做老师,可为何陶然却一直不肯赐教呢?
楚仁笑道:“陶先生既然不愿赐教,方先生也就不要苦苦相逼了。老夫为你准备的老师,此时并不在楚国。”
陶然闻言,立刻明白了楚仁说的究竟是谁。
他含笑道:“看来楚先生是打算将白会长介绍给您。的确,也就只有白先生的才华,才当得起这个重担。我这点水平,就不拿来献丑了。”
方源问道:“不知道二位口中的这个白会长,到底是何方神圣?”
楚仁为他解释道:“先生之所以可以在这东市看见来自滕国的粳米,品尝来自三晋的寒肉,挑选吴越的丝绸,这全都是仰赖白会长的功劳。”
一提起白会长,陶然的脸上也充满了笑容。
“白会长全名白肃,字敬道,乃是‘商祖’白圭子之后。我们这天下商会,也正是由他一手缔造的。
不怪楚先生会将您引荐给白会长,白会长虽然与我一样只是一介商贾,但他经商向来遵从祖先留下的‘仁术’。
如果是您去向他求学的话,相信白会长定会毫不吝惜,倾囊相授。”
白肃这个名字对于方源来说有点陌生,但他祖先白圭的名字则是如雷贯耳。
白圭与范蠡一样,都是轻重家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如果说管仲之于轻重家,如同孔子之于儒家,二者皆是开山祖师爷级的人物。
而白圭和范蠡,则相当于轻重家中的孟子与荀子。
白圭,原名白丹,字圭,魏人。
传说他早年师承鬼谷子,但他不擅长长篇大论,也不喜欢领军作战,于是鬼谷子便传授了他经商致富之道。
白圭学成下山时,鬼谷子将蕴含了商业奥妙的《金书》送给了他。
临行前,鬼谷子叮嘱白圭道:
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当世道不需要运用抵巇之术来弥补的时候,就深深地隐居起来,以等待时机。当世道需要运用抵巇之术来弥补弊端时,就出世来替它进行谋划。
对上层可以合作,对下属可以督查,有所依据、有所遵循,帮助天地生灵守护神明大道。)
白圭遵照老师的教导,在魏国出仕,期间修建了高耸的堤坝,解决了大梁常年的水患,也因治水有功得到了魏惠王的赏识,因此常年稳居魏相的职位。
他执掌魏国朝政后,想要推行减免田税的政策,将税负由从前的十税一减免至二十税一。
但这项政策被魏国朝堂一致反对,魏惠王也不支持他。
当时孟子正好来到了魏都大梁,因此白圭便向他寻求建议。
孟子出身儒家,主张仁义礼乐,白圭原以为肯定会得到他的支持,岂料他的想法同样遭到了孟子的反对。
白圭说:“我想以二十抽一来收税,怎么样?”
孟子说:“你所走的道路,是戎狄蛮族的道路。有万家人口的都城,只有一个人制作陶器,可以吗?”
白圭思考后摇头:“不可以,那样器皿不够用了。”
孟子说:“北方的戎狄,不出产五谷,只生长黍,没有城墙、房舍、祖庙及祭祀礼仪,没有诸侯间互送礼物和宴饮,没有各级官吏和机构,所以税制用二十取一就够了。
但魏国立足于中原之地,不要社会的伦常,不要官吏,那怎么行呢?
制作陶器的工人太少,都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更何况没有管理者呢?
想使税率比尧舜时期还轻的,无非是大貉和小貉。
(貉,一种动物,古人认为它品行不端,因此常用它代指坏人)
而那些想使税率比尧舜之时还重的,则是大桀和小桀了!”
白圭轻田赋的政策因此没有得到施行,而他在魏国执政后期,又陷入了与名家祖师爷惠子的争斗之中。
最终,白圭选择离开魏国,前往中山国与齐国游历。
白圭来到中山国时,中山王曾经想要挽留他,被他拒绝了。
之后他又来到了齐国游历,齐王想请他做官,也被他拒绝了。
有人问他为什么。
白圭回答:这两个国家符合‘五尽’的标准,离灭亡都不远了。
所谓‘五尽’,即没有人信任他,那么信义就丧尽了。
没有人赞誉他,那幺名声就丧尽了。
没有人喜爱他,那么亲人就丧尽了。
行路的人没有干粮、居家的人没有吃的,那么财物就丧尽了。
不能任用人,子女不能发挥自已的作用,那么功业就丧尽了。
国家有这五种情况,必定灭亡,无可幸免。
中山五次割让土地给赵国,齐湣王率领军队四处耀武扬威,这都没有什么益处,肯定无法逃脱国亡身死的下场。
后来,中山国果然被赵国所灭。
齐国也被乐毅率领五国联军攻破,齐湣王出逃莒城,最终被楚将淖齿所杀。
白圭离开齐国后曾想到秦国游历,只是当时秦国正值商鞅变法,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于是便没有成行。
他在看尽世间百态后,觉得从政已经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便选择弃政从商。
白圭做生意奉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策略,没有经营暴利的珠玉行业,而是从事农桑等大多数商贾不屑于涉及的薄利产业。
他运用从老师鬼谷子那里得来的学识,自己总结出了一套通过观察天象来预测来年雨水多少及丰歉情况的方法。
丰年时,农民大量出售谷物时,他便适时购进谷物,再将丝绸、漆器等消费品卖给这时手头宽裕的农民。
而在年景不好或是青黄不接时,白圭又适时出售粮食,同时购进滞销的手工业原料和产品。
如此经营多年,白圭积累了巨量的财富,甚至拥有了左右一国粮价的力量。
丰年时,大多数商人都会压低粮食价格,而白圭想要保护农民的利益,于是便利用手中财富,集中购买下等的便宜谷物。
灾年时,大多数商人囤货居奇,捂粮不出,白圭便放出丰年时囤积的下等谷物,压制粮价的增长。
除此之外,白圭还很注重扶持与保护农民的生产秩序,保证自己的商品来源。
他曾多次向农民发放优质的种子,帮助他们提升产量与质量。
白圭因此也赢得了‘良商’的赞誉,而他经营的方法则被称之为‘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