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4凶残太监
这一回说到,暴虐成性诛谋主,宵小作乱丧雄君。
宗爱是个小众人物。论起来,也算是个阉竖丑孽,但是前有赵高、后有魏忠贤,似乎没什么提他,其实他可算是杀死帝皇最多的太监了!(杀皇帝的太监,历史上也不是没有。比如第一个太监赵高杀胡亥。但是如宗爱般凶残,大概是毒一份了。)宗爱是ad450年进入历史眼帘的,之前他好像不存在一样,大概率作为一个小宦官在皇宫里混,毕竟一般都是从小阉割,像魏忠贤那样的百无一见。当时太武帝拓跋焘南下,宗爱贴身服侍,大概高兴,正平元年ad451年正月,太武帝拓跋焘在长江边上举行盛大集会,颁赏朝中群臣,封宗爱为秦郡公。之后步步高升,成为第一个封王的太监,并把持了朝政。而在他之前,朝政是把持在大名臣崔浩手里的。(而ad450年,也是大名臣崔浩陨落的那年。这俩肯定认识。崔浩是在满朝权贵人人喊打的情况下被族诛的,所以网上有人笑谈,这宗爱从皇帝到宗室,害死了不少人,难道是为崔浩报仇来了?)
一切要从“国史案”谈起。这是一件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搞清的冤案,我们也只能大概看个轮廓了,然后再深入发挥一下。太延五年(ad439年),拓跋焘在征服周边诸国,统一北方后,自认为我大魏已经迈入文明帝国,就差一部国史来传之后世。虽然此时北魏已经历经道武、明元两朝,但到太武帝这一代还没有一部国史。为了加强国家的文明建设,拓跋焘命崔浩以司徒监秘书事,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参著作事,续修国史。拓跋焘叮嘱他们一定要“根据实录”来编撰,要求“照实记录”。然而崔浩等人却没听出拓跋焘的深意,他搜集前代资料,详实记录。其中就包括拓跋皇室不为人知的内幕和鲜卑建国后的种种真相,这些不可能为当局容忍的史实,他倒是全部记录下来。(崔浩向来标榜自己只说实话。)本来如果只是皇室内部传阅,限定知情人的范围,事情还是可以控制的。但事情就是往出人意料的方向发展,崔浩底下有闵湛、郗标两人,为讨崔浩欢心,竟建议他将国史刻再石碑上,让众人传阅。
这下触犯众怒,这些刻满国史的石碑,立在拓跋联盟祭祀神灵的西郊祭天坛。石碑上不仅刻有北魏建国的功绩,也含有不宜外传的内幕。这些石碑一落成,京都震动,观者如潮。除了鲜卑人和汉人,还有西域、吐谷浑、高车等他国使者。难怪鲜卑贵族们震怒不已,崔浩还真是“照实记录”、“秉笔直书”。崔浩一介文人,又自持门阀出身,带有文人的傲气和贵族的执着。性格使然,才造成国史一事的酿成。崔浩历经三朝,是拓跋焘最信任的汉臣,为拓跋焘一统北方出谋划策,居功至伟。然而国史一事一出,拓跋焘勃然大怒,忘记了崔浩的功绩,马上逮捕崔浩等人。拓跋焘在朝堂上怒吼道:“拟诏!崔浩及宗钦、段承根等编撰国史之官员、僮吏全部夷五族!”若诏令一下,死者将达到数万之众。
太子为了保自己的老师高允,劝拓跋焘不可牵连无辜之众,冷静后的拓跋焘这才缩小牵涉范围。即使如此,编修国史的大小官员一百二十八人被斩,据说北方豪门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灭族。鲜血笼罩北方大地,文明的冲突再次引发一场空前大屠杀。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己亥(ad450年7月5日),太武帝下诏诛杀崔浩。在送往城南行刑时,“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简直是恨之入骨的节奏!“国史之狱”表面上看是崔浩等人犯下“暴杨国恶”之罪,但真相远不止于此。这事儿就是透着不合理,崔浩对北魏以及拓跋焘的贡献,与王猛对前秦与苻坚差不多,怎么会因为八竿子打不着的骂几句历史闲话而酿成惊天血案?其背后肯定有更深更复杂的理由。)
鲜卑入主中原,统一北方,除了强悍的战斗力外,还依赖于当地的汉人豪强们的支持。这些豪强们掌握大量土地、财产和人口,为了巩固统治,拓跋鲜卑不得不与之合作。随着合作的深入,双方摩擦越来越大,终于集中爆发。随着北魏疆域不断扩大,统一北方,为了争夺华夏正统,帝王们开始任用汉臣,推动汉化。这就让崔浩等汉臣认为鲜卑人们开始摆脱愚昧,融入汉化。为了加速汉化,崔浩开始在北魏重现九品中正制,划分门阀等级。鲜卑人们就不爽了,凭什么我们打下的天下,却让你们汉人成为社会上层,垄断国家资源。于是他们伺机而动,等来了国史大案,一举打压汉人豪强们的势力,夺回他们的话语权。这事就是汉化的步子跨的太大扯到蛋了。崔浩也是急了,岁月不饶人,他想在有生之年彻底汉化,于是遭到了反噬。此其一也。
其二,这事也是一场意识形态的争夺。我们知道,中华思想史上,有三武一宗灭佛,首当其冲的就是太武帝拓跋焘!但是拓跋焘的灭佛,出自崔浩的主意。崔浩信道,就忽悠拓跋焘灭佛,这就不地道了。当时鲜卑上层基本信佛。所以当时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当严重。崔浩主动投身意识形态斗争,甚至不惜挑起意识形态斗争,也不得不说,有取死之道。(崔浩忽悠拓跋焘,尊寇谦之为天师,筑接天道坛、工费巨万、经年不成。太子拓跋晃劝谏也不听。在这件事上,崔浩表现得不像智士、反而像个智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