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兵仙出世
这一回说到,月下萧何追韩信,台上汉王拜元戎。
说起这个时代,是英雄频出的时代,不单有刘、项争雄,起码还有中华兵仙---韩信。(说起来,陈、吴揭竿,在中华第一个造反,也算能人;被文官章邯打得跟狗一样,这章邯是个奇迹;但章邯在巨鹿被霸王十荡十决,真是酸爽。这霸王谁还能治?兵仙来啦。这兵仙呢?被流子刘邦吃得死死的。这个就是著名的博弈模型,项羽压刘邦,刘邦压韩信,韩信压项羽。这个模型最早是韩信的谋主蒯通(蒯侧)提出来的,韩信得以与刘项齐名。三人如果都不动,相互威慑,似乎是最好的生存策略,结果韩信不信邪,主动消灭项羽,最后便宜了刘季。二千年之后似乎变成了著名的博弈模型。黑厚教主李宗吾也拿这个模型说事。什么项羽占个黑,刘邦占个厚,韩信黑厚均不及二人。)
另一方面,韩信又与萧何、张良并称汉三杰,萧何是沛县集团老大,当初刘邦不过是他们推出了顶缸的头;张良一生以恢复韩国为己任。说明此三人杰,皆是乱世中枭雄,与刘项有一拼。只不过项羽太强势,他们扶弱锄强,归于汉王,但与后世的那些打工的不同,他们是带资入股。只不过后来才发现汉王是扮猪吃老虎,黑厚无双,已经晚啦!三人结局都不好,韩信后来不提光夺军就被汉王玩了两次;萧何靠自污惨淡收场;张良出世飘然而去。。。(汉三杰也是一生的牵绊呐,比如韩信生死两妇人、成败一萧何;再比如张良咸阳访韩信,当时韩信《治安策》见弃,于是张良卖剑、说反韩信!一封三角书、千军万马来相见。。。)
韩信此人,也是一言难尽!什么胯下之辱都说烂了,还是说个传说吧,发现还是传说刻画人物传神。据说韩信在霸王帐下作执戟郎,谏而不听,发现霸王不是自己的明主,遂不告而走;而范增则警告霸王,韩信这种人物,要么重用之、要么杀之。霸王最后的决定是---杀之!于是霸王就追了下去,霸王是乌骓神马,很快就追得韩信心惊肉跳了。(据说亚父范增早就在防备韩信逃跑了,没想到韩信得到了陈平的帮助顺利逃出咸阳,陈平是范增一生的对头吧。这韩信是战略武器呀,后世传说斯大林拿三个师换林彪,钱学森值两个师之类,都是打从韩信那来的吧。“国士无双”嘛。)
韩信纵马跑到一个小溪边,只见溪水清澈、绿树荫荫,人马都得饮水啊,遂下马少歇。忽觉一股腥臊劈头而下,跳起一看,原来是谁家熊孩子,站在树上,对着他撒尿,并哈哈大笑。韩信大怒,他当然有能力教训这个小子,但他有比教训熊孩子更残酷的法子。笑语曰,尿的好,我们将军打仗最讲意头,这是鸿运当头啊,多谢多谢。解囊赠银,并说,后面若有他人只怕给得更多。遂上马而去。(这个就是所谓“见到傻逼,就赞同他,把他培养成大傻逼”。)
不一会,霸王追到此地,一看此地甚佳,也少歇饮马。熊孩子遂故技重施,淋了霸王一头。霸王何等样人物,焉受此等侮辱。霸气全开,将熊孩子逮下树来,一劈两半!可怜熊孩子银子未到手,惨死在霸王手里!等到霸王怒气平复,想起追韩信的正事,哪里还赶得上!(韩信当然也不是为了惩罚这个孩子,而是情急之下以此为阻挡霸王的工具罢了,胯下之辱都受了,淋点尿算啥。这个故事里,范增眼光的毒辣,韩信的忍辱与心机,霸王的暴躁与残忍,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所以韩信的民间形象,向来毁誉参半。太平歌词“韩信算卦”,把他褒贬得不成样子。(所谓“生死两妇人,成败一知己。”两妇人自然指漂母、吕后,一知己即萧何。把个人中龙凤,说成是妇人把弄于股掌之间的玩物一般。其实韩信应该算有明显短板的高材生,其实项羽也是类似,其时上天何厚,居然同时降下两位惊艳的天才,来决战人间!旁人基本上与他俩不是一个档次的,根本插不上手!上天又何薄,让两位英雄的后面毫无遮掩,遂使小人得志、从后面捅了一个不算又捅一个!)韩信此人,史称兵仙,名将者韩白并称。(白起号人屠,据说杀人过百万。)这韩信也是作妖,自离了项王逃到了汉中南郑,并不出示张良的荐书三角信,而是装模作样到招贤馆去戏弄主事的夏侯婴,随后又有与相国萧何攀谈,就是不拿出表记三角信。(韩信此人也是个蛮拧巴的人,比如庞统,他是相貌丑陋四处碰壁,韩信也算贵胄身份,却总是干些目的不明的勾当,比如什么胯下之辱、多多益善、假齐王之类。他是中华文化中情商与智商背离的典型形象,这样的人可能是太少,所以韩信的形象不突出,当然也可能是现在意识形态不喜欢这样拧巴、矫情的负能量形象,所谓三观不正也。统治者希望专业人士都是毫无情感波动的工具人,讨厌作妖、翘尾巴,这就是现在中国工业党、理科生思维受追捧的原因。其实在古代民间韩信也算是喜闻乐见的,像《韩信算卦》之类的故事还是很多的。)夏侯婴、萧何见其大才,皆竭力向刘邦推荐,刘邦这痞子劲又发作了,你们越起劲我就越惫懒。(很显然,韩信与上位者八字不合,这么多高人都看出韩信是个高人,独独项羽刘邦看不出?关于韩信与夏侯婴的交往,还有一个版本是,夏侯婴一开始把韩信安排了一个更不入流的小吏,结果几个小吏犯事当斩,杀到韩信时,韩信大叫“大王不欲得天下乎?何杀壮士?”监斩的夏侯婴大为惊奇,于是刀下留人。这个故事后来被李靖与安禄山学去了。当然后来学的人可能比较多,大多还是没逃一刀,逃脱的也未必有真本事,有真本事的大概就只有这几位。)
话说刘邦未见角书,就让韩信管仓库,大小是个官,比执戟郎总体面吧,韩信还不乐意了,星夜匹马离开了褒中,萧何闻报就急了,(估计他想的与范增一样,这样的人,宁愿杀了也不能让他走哇。这韩信也正是,你要跑还能让人追上?霸王都追不上,萧何能追上?你韩信逃跑得不认真呐。)这个,就是著名的名场面---萧何月下追韩信,各种戏曲,连相声都有了。当时见东归无望,汉王军中逃走的人不少,所以韩信逃走并不瞩目,但当刘邦听说萧何也逃了时,真的惊诧了。还好萧何不是逃走而是追韩信去了。所以刘邦见着萧何劈面就说:“那么多将军逃走你不去追,偏偏去追那个仓库管理员?”萧何曰:“诸将易得,至如韩信,国士无双。王如常王汉中,不欲东归,随韩信去与不去,不足以为轻重,王不必用也。如欲与项王争衡,东向而图天下,非韩信不足与议也!今王若不用韩信,臣免冠服与我王,愿归田里,免使他日为项羽所虏也。”夏侯婴也在一旁帮腔,最后韩信拿出了张良的角书,刘邦还是直对付“要么封他将军试试?”萧何说:“要封就封大将军。”并且萧何认为,刘邦这种腔调,迟早韩信还得跑。那刘邦说你什么意思,萧何说:“需筑坛拜将。必择日斋戒,设坛祭告天地,如黄帝之拜风后,武王之拜吕望,然后言礼。”刘邦不耐烦,“一准如你。。。”于是萧何开始整事,“坛高三丈,象三才;阔二十四丈,象二十四气。坛之中,列二十五人,各穿黄衣,手执黄幡豹尾、铁钺等件,按中央戊己土,以为勾陈之象;坛东列二十五人,各穿青服,手执青旗,按东方甲乙木,以为青龙之状;坛西列二十五人,各穿白衣,手执白旗,按西方庚辛金,以为白虎之状;坛南列二十五人,各穿红服,手执红旗,按南方丙丁火,以为朱雀之状;坛北列二十五人,各穿黑服,手执黑旗,按北方壬癸水,以为玄武之状。坛有三层,各具祭器祝文。周围执杂色旗者,三百六十五人,按三百六十五度。。。”云云。。。(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仪式感吧。按说书老先生的说法,三代以上不算,整个历史上,登坛拜将的只有三个半,韩信算是开创了时代,三代前怎么搞,谁也不知道,反正后来怎么搞,都是学的韩信。据说东汉云台第一将邓禹、大明中山王徐达,都享受过这个登坛拜将的待遇,剩下半个,有人说是三国陆逊、有人说是三国诸葛亮,反正没有一统,只能算半个。这么说,凡登坛拜将者得有大气运才能压得住,因为登坛拜将、以君拜臣,福泽浅的,只怕是顶不住。韩信后来这个下场,有老话说“不该受了皇帝二十四拜,君尊臣次反受拜,以臣欺君,损寿八年。”)
据说筑坛拜将之前,从龙诸将樊哙、曹参、周勃、卢绾、灌婴、王陵、殷盖等等,人人皆以为拜的是自己;登坛拜将之后,又有樊哙不服、大闹辕门等等,这都是评书的套路,不过韩信樊哙事,也算是开创了评书中“闹辕门”这一套路的先驱吧。结果樊哙嘛事没有、反倒斩了殷盖?这个就是看人下菜,下马威是一定要给的、杀个鸡来骇猴是必须的,杀个猴就没有必要了...韩信自拜将以后,就一门心思在川中练兵、准备北伐了。一边打发樊哙前去修整栈道,这明修栈道的戏码,那是要演起来的哟。。。(川中蜀道艰难,所以容易自成一体,所谓“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宋仁宗时尚有人说“烧掉剑阁七百里,蜀中别是一洞天。”所以自古以来,川地割据容易而进取难。从大大小小所有的割据势力看,杀出蜀地雄霸天下的,唯有此一例!这个也从侧面说明了韩信的牛逼!)
刘邦拜了韩信,君臣算是相逢一笑泯恩仇了,据说两人相谈甚欢,还有一个所谓的“汉中对”,这一看就是明显抄袭“隆中对”!自从“隆中对”火了以后,各种各样的对层出不穷,同时期的有鲁肃“榻上对”,后世的有张宾“葛坡对”、王猛“关中对”,这些都罢了,但不能倒过去遭改古人呀,韩信难道还需要学诸葛?韩信对刘邦的感情,其实很复杂,这个傲娇的小公举,根本看不上刘邦那种惫懒的痞子劲。其实不算韩信项羽这俩高一层次的存在,刘邦在当时同时期的人中,还是算比较能打的,到日后,荡平英布、卢绾等叛乱,全是刘邦一个人的能耐。一次刘邦问韩信:“孤将兵几何?”韩信:“十万。”刘邦不解地问:“那你呢?”韩信自豪地说:“多多益善!”刘邦把脸板起来:“那你怎么在我手下?”吓得韩信赶紧找补:“大王不擅将兵,而是擅于将将啊!”这样两个人,很难想象会交心,无非一个把对方当工具人使,另一个则利用对方提供的平台、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就是典故“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由来,意思韩信的带兵能力没有上限。这在古代通讯不良的情况下是非常难得的,因为通讯技术、信息处理能力、行动能力等有限,在古代,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与其人数,更不是线性比例关系,经常性上演大会战而人多的一方翻车事件。比如昆阳赤壁、淝水采石,显然参战人数超出自己所能指挥的上限,是个重要原因。所以,这韩信点兵没有上限,就相当恐怖了!到了后来,“韩信点兵”的典故出圈了,成了一道著名的数学题,与“鸡兔同笼”之类享受同等待遇。咱这里就不引申了,只想说一点,韩信为中国古代羸弱的数学事业,也作出了突出贡献。)
19.2.7谬史氏曰
这一段历史分外好看、缤纷异常。各种神级人物粉墨登场,所以我怀疑阮步兵所谓“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骂的是司马家族时代。楚汉这个时代,能说时无英雄么?并且比起其它演义故事,甑伟的《西汉演义》似乎流传不广,我是偏要好好说一说的。都说《三国演义》是三虚七实,拿它当史书看也问题不大,其实我看《西汉演义》也当得起,比起后世的其它演义,可谓是很严谨了,臆想都在历史的缝隙里,而且也未必不是所谓“历史的真实”,与太史公那支无所不在的笔,可谓是异曲同工之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