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沙苑之战
这一回说到,起雄兵高欢志得意满,抗凶顽黑獭殚精竭虑。
ad537年,也就转过年吧,高欢欲为窦泰报仇,大阅兵马,再拟出师,适宇文泰出拔恒农,把东魏陕州刺史李徽伯掳去,欢即发兵二十万,由壶口趋蒲津,使高敖曹率兵三万出河南。时关中大饥,人自相食,宇文泰部下不满万人,留屯恒农就食,已阅五旬,探报谓欢将渡河,乃引兵入关。高敖曹进围恒农,城中有备,一时攻打不下。
高欢的右长史薛琡献计:西魏连年饥荒,所以冒死出潼关抢夺恒农,不过就是想搜刮一点粮食,现在恒农已经被高敖曹包围了,他们的粮食又紧张了。我们只要在要道设防,坚决不跟他们交战,等到明年秋天的时候,他们就会饿死,这样不战而胜。所以我建议您取消西渡黄河的计划。
薛琡的计策老成持重,不战而屈人之兵,相当高明。这叫利用战略优势取胜。三国的官渡之战中,袁绍就处于这样的战略优势地位,他的谋士田丰沮授都建议他打持久战,坚守要道。但高欢拒绝了薛琡的意见,他想要毕其功于一役。
接下来,侯景说:我们此次大举兴兵,一旦失败,有全盘崩溃的风险,不如把大军分成两部分,如果前军胜了,后军就扩大战果,如果前军败了,后军就进行增援。(窦泰死后,侯景的分量就更重了。他担任河南大行台,等于是独立王国了。)因局部战败而导致全盘崩溃的战役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比如刘邦的彭城之战,王邑王寻的昆阳之战,苻坚的淝水之战等等。所以,侯景针对这一点,提议让全军分为两部分,减小直接溃败的风险,有很高的战术价值。但高欢还是不听,直接率领大军渡过黄河。(可能是上次分兵让他分怕了。)
宇文泰派人通知华州刺史王罴,高欢大举进攻,你要小心点。(王罴,就是守潼关的。)王罴的回答只有十个字,却气势逼人:老罴当道卧,貆子安得过!当高欢的大军到达关下的时候,劝王罴投降。王罴说:这里就是我的家,活着我要在这里,死了我也要在这里,谁不要命就上来吧!面对王罴如此气势,高欢知道要攻克绝非朝夕之事,于是选择直接绕过。
此时的宇文泰形势比较严峻,他从恒农撤回之后,就召集各州的军队过来集合。可是各地的兵力一时半会都没有能够会合,宇文泰的兵力只有不满一万人。而敌军兵力有二十万之多。于是,各位将领就说:我们人太少了,不如等待高欢继续深入,看形势再做打算。宇文泰力排众议,他说:如果让高欢的大军到达都城长安附近,会引起人心浮动的。他们远道而来,行军疲惫,又不熟悉地形,我们应该趁这个机会直接打败他们。宇文泰的决定出乎寻常地大胆。因为仅仅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宇文泰并没有提出什么具体的作战计划。接下来宇文泰更加令人捉摸不透,他命令士兵在渭水上建造浮桥,然后仅仅带三天粮食,轻骑直进,迅速向高欢靠拢。(反正也没有多的粮食。)
ad537年,农历十月一日,宇文泰到达沙苑,跟东魏高欢的大军已经只差六十里。宇文泰的将士们集体陷入恐慌,只有宇文深一个人泰然自若,还向宇文泰祝贺。宇文泰就问为什么。宇文深说:高欢在黄河以北的地方是很受爱戴的,要是他们坚守在自己的领土上,我们想要赢是很困难的。现在他孤军深入来打我们,他手下的将领们都不支持他。高欢之所以坚持要进攻,是想要为窦泰报仇,这就是兵法上说的“愤兵”,是犯忌讳的,我看我们可以趁这个机会生擒他。请你把兵符给我,让我去调王罴的军队截断高欢的退路,让他们一个都不能生还。这话就像是宇文泰和宇文深叔侄两人商量好了,在这唱双簧鼓励士气。(还是上一次的味道,还是上一次的宇文深。)
第二天,也就是农历十月二日,高欢命令大军进攻。宇文泰就地召开军事会议,商量具体作战方针。大将李弼说:敌众我寡,我们应该选择有利地点决战。这里向东有个地方叫渭曲,我们可以先到那里,以逸待劳。(渭曲这个地方背靠渭水,是一大片的沼泽,两边还有大量芦苇、杂草,地形很复杂,非常有利于埋伏。)宇文泰立刻采纳了建议,他让李弼和赵贵各率领一军埋伏在两侧的芦苇丛中,约定鼓声为出击号令。(李弼和赵贵都是入八柱国的。)到这个时候为止,宇文泰的军队才总算有了明确的作战计划。
高欢的大军抵达渭曲的时候,已经是傍晚。都督斛律羌举说:宇文泰动员全国的力量,他要跟我们决一死战,势如疯狗,渭曲这个地方芦苇很多,土地泥泞,根本就难以施展开,我们还不如就在这里跟他们对峙,然后派一只精锐去奇袭长安,都城一丢,宇文泰不战自败。(这个建议,再次跟官渡之战相似。袁绍的谋士田丰曾向袁绍提议,派一支部队偷袭许昌。袁绍没有接受。此时的斛律羌举就是田丰。而高欢再次学习袁绍,对此加以拒绝。斛律羌举这个名字怪怪的大将,历史上基本就是这么一次登场,有的书基于奥卡姆剃刀定律---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把他直接说成是斛律金,也是,斛律金多拉风啊,后面还救了神武帝高欢呢,神武帝这个名字也是透着龙傲天的气息。斛律金是神武帝帐下有数的猛将了,窦泰、高敖曹死完,就剩他的表现了。他还是斛律光的爹,知道斛律金不稀奇,知道斛律羌举才小众呢。因为历史上这俩明明是毫无关系的两个人呀,虽然是同事。神武帝帐下除了大名鼎鼎的贺拔三兄弟中的大哥贺拔允,还有个高欢亲信贺拔焉过儿,这俩也不是一个人呀。同事同姓就得是一个人?)
高欢说:我们放一把火把芦苇都烧掉不就行了吗?应该说,这也是个不错的方法,既然害怕敌军埋伏,直接火烧,就可以把伏击改成正面的对攻。那时候,东魏的强大兵力就可以发挥出优势。不过,此时,侯景却表示反对,他的理由简直荒唐可笑。他说:我们应该生擒宇文泰,带着他去游街,要是跟士兵一起烧死了,都没人相信!
和侯景同样扯淡的是彭乐。此人是个大老粗,他说:我们人多,敌人人少,一百个人打一个,直接上就是了,还有什么好怕的?高欢居然相信了侯景和彭乐的话,决定直接强攻就行。
宇文泰的军队主动进入沼泽诱敌,东魏军发现敌军非常少,就争先恐后,抢夺战功。如此一来,全军的阵型变得大乱。宇文泰看到时机已到,擂响战鼓,两翼的伏兵尽出。李弼所率领的骑兵将东魏大军拦腰截断。此战中,李弼的弟弟李标非常英勇,他虽然身材矮小,但擅长于躲在马的侧面冲锋,敌人看到他就喊:快躲开这小子!西魏大将耿令贵杀得战袍都成了血红色。此时的东魏军已经彻底混乱,西魏军勇不可当,大破敌军。
而东魏的将领彭乐,杀得兴起,把甲胄尽行卸去,裸体驰入宇文阵内,被耿令贵打得肠子都露出来,幸好他英勇把肠子放回去,继续战斗。(这是盘肠大战的实例吧。)高欢败回,尚欲收拾残军,再行决战。但到了军营一看,根本就没有人了。
边上的斛律金说:军心溃散,不可能再战了,还是赶快撤回河东吧。遂命左右牵马入帐,促欢上马。高欢还不肯走,斛律金直接一鞭子抽马,才终于让他撤走。当天晚上,高欢到达黄河渡口,乱军纷纷,船只一时无法靠岸,高欢直接上不了船。乘马上船容易被河水冲走,最后乘骆驼才得以上船逃走。这一仗,高欢军死伤八万多人,武器铠甲丢失十几万。史称“沙苑之战”。而偏师高敖曹围攻弘农未能克,又一次悲催地闻主力兵败,又一次悲催地撤围返回。
宇文泰一路追击到黄河边,才撤退。他在被俘的东魏士兵中挑选了两万人留下,其他全都释放了。宇文泰的此举在历史上可谓独树一帜,白起、项羽之流对待俘虏是采取屠杀的方式,而宇文泰居然能够这么做,需要极大的胸怀和气度。因为敌军士兵回去后,还会卷土重来。放虎归山,遗患无穷。宇文泰这么做可能也是迫不得已。这些人肯定是留不住的,他们的家乡在东魏,迟早还是要逃亡,但他也不想做屠杀这样违背民心的事情,否则将来想要一统东魏,难如登天。宇文泰这时已经表现出来一种兼并天下的长远眼光和自信。
仗也打完了,这时宇文泰所召集的各地的军队才赶到。来也不白来,宇文泰让所有士兵每人在这里种一棵柳树,纪念此战的胜利。其实在高欢逃过黄河,宇文泰决定班师的时候,事态还有可能发生变化。东西魏两方的武将都有着自己的想法。
西魏这边的是都督李穆,他跟宇文泰说:高欢吓破了胆,要是继续追赶,可以生擒。宇文泰没有听他的。这个建议也是可以考虑的,如果害怕大军追击过于深入,可以派个两三千的部队去追。当然啦,这也有风险,但以捕捉敌国最高首脑为目的,还是值得一试的。
东魏这边的侯景对高欢说:宇文泰刚打了胜仗,肯定放松了戒备,你给我两万骑兵,我直接进攻他的大营,能生擒宇文泰。侯景的这个看法完全准确,宇文泰的大军正在搞集体植树活动呢,要是真的能够实行,可以取得一场意料之外的胜利。(就像贾诩对张秀说,曹操胜了一仗,此时击之必胜。)但是高欢也没有采纳。
因为高欢的贤内助娄昭君说:要是真的抓到宇文泰,侯景还会回来吗?得到宇文泰,失去侯景,还不是一样吗?(其实意思是,一个宇文泰倒下去,一个侯景站起来,关西还是不姓高,还是老样子,有什么搞头!侯景那一套,也算是司马昭之心了。)此仗,宇文泰还是险过剃头地胜了,不过,胜就是大胜,一仗把敌强我弱的态势给扭转了过来,从此,双方进入了均势博弈,一边倒的态势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