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止是挑战很大,而是挑战特别大好吗?
姜云给出的赛制策划到了国子监祭酒张大人手里,张大人干脆在上面又加了一点东西,不是第二天和第三天是小组团队赛吗?那就团队赛搞到底!
首先在国子监内部进行选拔,所有的学子自由组队,五人成一队,然后在内部先比赛,比出最强的七个小组。
第一天的文会,每个小组分别派出一人与百人团进行比赛,按照一到六名不同的名次进行积分,第二天的小组赛,第三天的辩论赛,都会有不同的积分,最后按照总积分排出名次,然后得到不同的奖品。
除此以外,还会从所有参赛的学子当中选出表现优秀的定下不同的奖,同样也有奖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可以考验他们的组织能力和统筹能力,因为三天的比赛的侧重点都是不同的,第一天考验的是学子脑海中诗词储存量,第二天则考验的是各种杂学,天文地理算术等等,是他们平时课堂上会教但是不会精研的部分,只能说是不同的人在这方面有天赋所以自行研究,第三天则考验学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场思维反应能力。
如果把不同的能力用维度来表现,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自己的长板和短板,而小组的形式能够把拥有不同长处的人组进同一个队伍,面对不同的比赛派出不同的人去参加,从而得到团队得分的最大化。
从前在参加这一类活动的时候,学子们也会尽量推荐比较擅长的人上前,可这样永远只是那几个活跃在大家眼里的“尖子生”去参加,更多的人则被埋没在大众当中,这样组成小队的话,光是内部选拔获胜的七个小队就有三十五个人。
既然是一个希望全部学子都能参加的活动,国子监担心有些学子不够自信,或者说没什么兴趣,故意把奖品设置的非常吸引人,诸如什么大儒的单独授课机会,什么去翰林院体验生活,什么太傅亲自讲课之类的,都是那些让人看了就眼馋心热的奖品。
因此在嘉川书坊百人团的考核搞的闹闹哄哄的时候,国子监内部的选拔也进行的如火如荼。
直到文会开始那天。
十一月初七,是个晴天。
一大早的,国子监门口就热闹起来,原本空旷的门口被各式马车停满,甚至外面那条街都堵了一半,不少人来得晚了只能下车走到国子监大门口。
程峤已经安排好了今天陛下身边的护卫,因此可以陪着姜云一起过来,两人到了门口,程峤拿出帖子交给门口负责登记的学子,然后取了两个号牌拿在手上进了国子监。
今天预定要来的人远远超出国子监祭酒张大人的预料,他一边笑得合不拢嘴一边把国子监里最大的礼堂给腾了出来,也是因此,座位就不能随意安排,因此提前对座位进行了安排,持程峤和姜云这种帖子的坐在哪里,持其他帖子的坐在哪里,没有帖子纯粹来围观的坐哪里都有定数,以免发生什么意外。
不仅仅是国子监严阵以待,执剑府也没能轻松,直接安排了一千执剑卫进入国子监守卫,发生任何状况都能立刻去应对。
文会比赛是巳时初正式开始,姜云和程峤坐下之后,就见到偌大个会场已经坐满了一半以上,“大家来的都挺早。”
程峤刚刚应了一声,就有人过来和程峤打招呼。
接下来一直到文会开始之前,来了好几拨人来给程峤打招呼,姜云终于有了自家夫君是个权臣的实感。
一直到文会正式开始,会场内安静了下来。
除了参与比赛的选手和百人团,礼堂内观众席位超过了一千个,如果不安静下来,在没有扩音设备的时候,台上的人的声音估计一瞬间就能被压下去。
不过这礼堂设计的时候应该有讲究,可能就是为了授千人大课准备的,当人站在台上说话的时候,声音就能够被传到最大,不过他们毕竟不像那些唱戏的人专门练过嗓子,所以还是要台下的观众保持安静。
国子监祭酒张大人走上台,也没有废话,宣布了比赛规则之后直接宣布比赛开始。
然后国子监第一位参赛者走上了台。
国子监的学子的着装都是统一的,蓝白配色,看起来清爽干净,也能体现年轻人的朝气,第一个上台的学子叫徐征鸣,他手里还拿着一块题板,旁边夹着铅笔。
而在他对面,百人团齐齐落座,每个人手里都是同样的题板和铅笔。
一旁的人将一支香插进香炉,而礼堂后面的幕布缓缓拉开,一群无缘参与比赛但是能来会场服务的学子全部上前,一齐动手,把手中的写了字的方块放到后面的白墙上,空着的地方就是需要填空的地方。
负责主持比赛的也是个学子,他面容看起来稳重,当下宣布,“请把这句诗里的空白地方填上,倒计时开始,二十,十九,十八……”
姜云看着台上比赛的进行,心想这时候还是差一个计时器。
虽然海外已经有了怀表,但是这方面的技艺太精湛,想要工匠做出手表或者座钟估计还需要一段时间,秒表就更别说了,那么有什么可以代替秒表的东西呢?
计时器姜云自己知道的,有日晷,水漏之类,好像大型的还有什么浑天仪之类的,然后就是线香计时,比如方才比赛开始前点燃的线香,就是刻意制作的比较容易燃烧的,会在限定的时间内烧完。
现在燃烧的这个线香是一刻钟的,也就是第一个名句填空的环节是一刻钟,一刻钟后结束,根据得分累加计算结果。
但是这种答题的二十秒的倒数就只能靠人来喊了,其实不是十分准确。
有什么能准确的计算这种短时间的倒数呢?
姜云分神去想了半天,直到第一小场比赛结束,周围陡然大起来的讨论声把姜云惊动,她目光投向台上,恰好看到最后一题的答案。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点滴……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