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幅上联:“烟锁池塘柳!”
第二幅上联:“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
第三幅上联:“树已半寻休纵斧!”
四位进士大才,一看到三幅上联,也知实在难对。 “烟锁池塘柳”这五个字中含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在内,想对得上,就必须也有金木水火土五行或者其它相应内容。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则为谐音联,当中含有“诸葛亮、姜维、吕布”三人。 而第三幅上联的形式别具一格,出句成章,对句必须通过别解才能上下呼应,极不好对上! 孟牧劳负责书写对联,他对国学也很有水平,看出三幅上联的难对,顿时乐不可支! 他的字写得相当不错,乃是“高宗体”,即宋高宗的字体,宋高宗赵构的书法,造诣极深,来自其父宋徽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宋徽宗高出几个档次,乃是“赵体”的祖宗,他的墨迹放在临安太学孔庙里,广发天下。 孟牧劳就学“高宗体”,写得笔法有力,形容相似,虽然工匠之意十足,无法随意所至,难以如意,但,也是上乘书法。 写了字,盖上自己印章“宋奴书痴”,欣赏着,不禁得意洋洋。 不想孟之祥说道:“把第一幅上联改改,就改为‘踏破磊桥三块石’吧!”
孟牧劳遂改了上联,把原有上联给带走,心忖到时问问太尉是何下联。 他的字配上三幅对联,让四个进士看得眼眨眨,作声不得,连孟之祥等人扬长而去也不知道。 他们饭都吃不下了,就在那里写写画画,苦思下联。 但发现,这三幅上联,实在是巧妙,不是一般的难度,而是非常难! 陈卓的脸色铁青,他发现自己真的对不出来,居然被武夫的对联给难倒了! 意识到丢脸的后果,陈卓不由倒抽了一口凉气。 而留梦炎等也对不出来,他们拟了一些下联,发现不是绝配,他们同样意识到后果,也不禁紧张起来。 留梦炎当机立断地道:“翰林院里的龚文涛老前辈善对,请他来帮忙!”
陈卓说道:“我去请!”
留梦炎清醒过来道:“行了,我们抄下这三幅上联,去找龚老前辈吧!”
四人会了钞,赶快离开去找龚文涛。 此时他们也顾不得丢脸了,速找枪手,反正孟之祥同意他们找人帮忙的。 这龚文涛乃进士出身,资历长,职位不高,只做了个从八品的儒林郎,其人善对对,书法也好,大家要写对联时都找他。 拿来了四幅对联(包括最初的第一联烟锁池塘柳)的抄件给龚文涛看,龚文涛看得一双浊眼放光芒,摇头晃脑,琅琅有声地念出来,点评不已,大赞道:“好联!”
陈卓急着道:“请龚老前辈复对!”
然而,让留梦炎四人失望了,龚文涛斟酌来斟酌去,也对不上,或者对出来了,他自己均不满意。 站在二千年历史巨人的孟之祥把这些千古名联给抄出来,此乃沉淀的历史文化精华,仓猝之间,没有那个意境,即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虽是文学大家,也难以对得绝对来。 对是对得出来,可不是很好。 留梦炎等人慌了神,连夜分头去找枪手,即使他们找到一些久负盛名、善于对对的高手,对出来的下联,跟孟之祥的上联,水平还是有段距离。 这让他们严重怀疑所谓“高手”的水平,孟之祥一介武夫,他出的上联怎么可能难得住这些进士、这些大儒,难道他们都是浪得虚名之辈? 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了,对不出就是对不出,对不好就是对不好,孟之祥的三幅上联,彻底地将这些文人给难住了。 这下轰动了整个临安文坛,第二天的上午开始,临安府各处官衙、三学及各处学堂,都陷入了极其诡异的停止办公状态,所有的文官和文人,都在思忖着下联,食不知味,办公拉一边。 这不止是孟之祥与留梦炎、陈卓的意气之争,万一对不出来,是武将在文官的战场上压倒了文官,那太可怕了! 大家努力对对,却发现这四幅上联实在是太难对了,虽然也对出一些下联来,但总觉得不行。 这回麻烦大了,事情越闹越大,越来越多的官员知道了此事。 下午时分,临安府知府赵与筹正在处理公务,他精明强干,发现怎么上午交代的公务,本应下午完成的,却不见完成。 咋回事? 这时临安府判官叶阊来见他,赵与筹问起来,叶阊笑吟吟地道:“好叫相公知晓,孟七郎可是闹出了好大的风波,大伙儿都在忙着对对子,无心公务了!”
叶阊知道知府与孟之祥相厚,因此称呼其为“七郎”,换作是其他人与孟之祥不善的,则是“小七”了。 赵与筹先是一惊,以为孟之祥出了什么事,不过听闻孟之祥与留梦炎、陈卓等人的纷争,不由得摇头! 留梦炎、陈卓等人当然不会说他们对孟之祥口出不逊之言,只说大家口角,争论起来,孟之祥出对子难为他们而已,叶阊是个实务官,事情发生在临安府,他自然得调查清楚,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出来,报告给赵与筹听。 他冷笑道:“现在整个官场都说孟七郎以大欺小,有意难为状元郎哩!”
“呵呵呵!”
赵与筹真是对这些无耻文人嗤之以鼻,耻与彼辈同列。 先是对人家不敬,然后人家以文来切磋,对不出对子,就说人家是以大欺小。 问题是,即使是以大欺小,人家一介武夫出对子来“欺负”文人? 文人对不出对子,在自己擅长的战场上打了败仗,丢脸不算,还好意思反咬一口?! 话说回来,赵与筹不会出面去帮助孟之祥解说,毕竟他也是个文人,他去帮孟之祥分辩的话,不但帮不了孟之祥,连他自己也陷下去,除非双方打起官司来,那他就可以据实来说了。 赵与筹看过这四幅上联,试着自己来对对,发现难度极大,不由得赞扬道:“七郎还真的是不同泛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