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红楼从辽东开始 > 第五百零五章 皇帝只有一个

第五百零五章 皇帝只有一个(1 / 1)

蓬莱难民区。  一座简易的木屋子中,火盆里的柴火烧的正旺,墙壁多缝隙,冷气不断的涌入,远离火盆的人们,并没有感受到暖意。  不大的木屋中,十余名戴着棉帽,穿着棉袄,犹如普通百姓穿戴的后生们,虽然身上简朴,但是从头到脚一丝不苟。  长条的木桌子上,摆放了整齐的杯子,杯子里的热水已经冷却,分两排而坐的后生们,腰杆挺直纹丝不动。  “龙山大营向朝廷上疏奏请编练新军,获得忠顺王支持,朝廷已经同意,年初开始编练新军。”

杨春看着眼前军校子弟们,向他们发出郑重的提醒。  他是军学校的教官,多年在学校呆腻了,经过多次的申请,去年终于获批,成为了金州在登莱收拢流民的主官。  因地制宜。  他还提出让军校毕业生,来维持登莱流民区的秩序。  登莱各地流民区形势复杂,官府态度不一,非常适合军校毕业生来此磨练。  军校前后派出两批军校毕业生,将近五十人的规模,当下只剩眼前的十余人。  虽然获得军籍,但是没有穿上军服,也没有配备武器,混入流民中,形成两地默认的规则。  “此事已然无法阻止,我们当下的任务,仍以组织流民为主,方便后方治理,各位不可轻举妄动。”

军学校是金州特有的产物。  如果放在国内,是必然不可能的,何处的乡绅都会反对,并且牵扯到全国。  哪怕是原来的辽东,就算有将军的威望,也是做不到的事情。  但是将军有天时。  蛮族把辽东的乡绅大户一扫而空,底层的读书人没有根基,因此将军可以轻易的搭建军学校。  军校生有武力,但是不好管。比起国内官学私学的学生,金州的军校生,傲气方面不弱于国内学生,还更有敢做的性格。  军校生越来越多。  作风也越来越细分,但是越来越多的军校生重武轻文。  金江镇武功卓越,军学校带了个军字,学生们天然崇尚武力,认为道理只能对自家人讲,对于外人需要的是威服。  果然。  “不行。”

一名年轻人“唰”的一声站起来。  起身居高临下,犀利的目光扫过众人,只是坐着的年轻人们习以为常。  “不能让他们编练新军。”

“马定国,坐下说话。”

杨春头疼的说道,  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认知不一样,虽然在同样的学校学习,但是犹如天下没有一片树叶完全一样。  做了五六年教官的杨春,对此有极为清楚的认知。  如果是传统军人,只管服从即可,但是军校生不同,他们的军纪极为苛刻,已经到了变态的地步。  因为风气如此,人们以追求高军纪为荣,可有利有弊,军校毕业生的思想天马行空。  马定国没有退让。  在学校的时候,没有学生不怕杨教官。可是他已经不是学生了,是军人。  “皇帝只有一个。”

他的话点燃了火药桶,其余人身子不动,脑袋转向马定国,用眼神给予他支持。  “那就是我们的将军。”

杨春眉头跳了跳,嘴角动了动。  都特么是军学校灌输的风气,军校生一个赛一个的能说会道,喜欢一针见血,让人无法反驳。  先用言语堵住别人,压下对方的气势。  “我们必定入关,如果放任三大营编练新军,日后会为我们带来重大的伤亡。”

如何编练新军?  根据几个月前的打探,虽然是龙山大营提议,朝廷有很多人反对,也有很多人支持。  大周开明官员认为,应当联合传教士,结合金江军的军制,集结全国军匠,编练火器火炮军队。  金江军发展出来了野战炮,大周同样也能制造出来。  按照那官员的说法。  新军的火器配置,比金江军都要装备的多和犀利。  马定国不怕所谓的新军,但是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看着那官员所说的新军成型,以他的判断,会对金江军造成不小的威胁。  大周积弊众多,是因为官员的原因,但不是大周国力的原因。  大周的国力就在那里。  但是能不能发挥出来,甚至拖自己人的后腿,十倍百倍的高于敌人的作用,就是人的问题。  人的问题,而不是国家的问题。  关于国内的课题,学校有不少的课程,经过多年的推论,达成了这个共识。  国内的国力,仍然是不可动摇的,远不是金江镇可比。  但是因为人的原因,让国力无法发挥出来,十成的力量,只能发挥出不足一成。  就是这一成的力量,也让金江军不敢轻动。  编练新军本身就是发挥大周的国力,又是新生的事物,成军后发挥了作用,会不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军制改动。  马定国坚定的认为,不放放任此事。  至于流民军。  马定国则认为,以流民军的力量,无法颠覆大周社稷,反而经过战乱后,平定了流民军,国内的矛盾反而被压下去。  国力虽损,但却能发挥出更多的力量。  打败了流民军的大周,虽然地方残破,但也代表着新生,朝廷力量的增强。  杨春知道马定国的性子,不打算劝服他。  “这是命令。”

马定国看向杨春,没有因为对方的身份而退步。  如果在战场上。  当军令下达,哪怕是错误的军令,他也会坚定不移的往前迈进,但是他认为现在不一样。  “军司犯了错误,将军受了蒙蔽。”

“放肆!”

杨春斥责道。  他是教官,眼前的人都是他的学生,对于学生们,他很包容,但是牵扯到将军,神情严肃了起来。  马定国的父亲是马玄。  他不认识马玄,但是陈凯武送此子进入军学校读书,从八岁到十六岁,在登莱磨练两年,如今十八岁。  不是金江军子弟,和陈凯武也不是亲戚,所以留心了一些,知晓了他的来历。  他的父亲为国死战,死于蛮军之中。  而马定国,没有秉承父志,反而成为对国内态度,最强硬最坚定的学生之一。  “正是因为冯胜之他们的存在,让将军不敢轻动,当年就反对将军入关,所以将军才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马定国无视杨春的目光,而是看向同学们。  “将军仁德,本就不愿因将军入关,导致国内百姓流离失所,无数百姓命丧战乱。”

“但是。”

马定国提高了声音。  “朝廷不对我们动手,是因为他当下实力不足,而不是因为朝廷对我们有善意。”

“等朝廷解决流民军的那天,就是对付我们金江镇之时。”

“战乱导致无数的百姓死亡,国内土地兼并导致的积弊反而消散,而多年的战乱,又为朝廷打造了十余万,数十万的老兵。”

“如果又编练新军,成功后推广开来,我们不但失去了入关的机会,连老家也保不住了。”

“我们这些人,十来年的努力,打造了最优越的金江镇,就是因为将军的存在。”

马定国看着一个个战友的眼神,从他们的身上,寻求对自己的支持。  “将军爱民如子,只有他有资格当皇帝,正是因为爱民,将军才应该趁早入关。”

“我们应该联名向将军写信,不能对国内持靖缓之策,应该主动参与。”

“当初冯胜之等人反对将军入关,我们应该发出声音,让将军知道,更多的人支持将军入关。”

“我同意。”

一个人起身支持。  其余人纷纷起身,都支持了马定国。  “你们胡闹,这不是在学校,想过冲动的后果吗。”

杨春着急了。  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担忧他们的行为。  “教官。”

马定国终于恢复了尊敬的目光,平静的开口。  “我们不是为了自己。”

……  辽西。  忠顺王抱歉的看向图门。  他是皇帝的亲叔叔,是皇帝亲政的柱石,虽然和侄儿皇帝有了意见不合,但仍大权在握,威望无两,无人可及。  图门不过是普通的将领,对忠顺王可有可无的存在。  感受到忠顺王的心意,图门只有感动。  大仇未报。  以忠顺王的身份,如此的关心自己,士为知己者死,也是这些年来,图门忠心耿耿的原因。  忠顺王能掌控辽西军,绝对不只是因为他的身份。  他在辽西,也是朝廷对辽西影响力最强大的时候,在当初人心纷纷的辽西,不少人暗中投靠金江军的形势下。  忠顺王不但稳定了形势,还把人心拉拢回来,他的个人魅力,让很多人心服口服。  “可惜了。”

忠顺王感叹道。  他在辽西太久,朝臣们不信任他,皇帝偏听了大臣们的话,要把他调离辽西。  辽西局面稳定,认为不需要他忠顺王,可以派新的后继者。  不过也好。  龙山大营,和部分官员不谋而合,提出的编练新军,极合他的想法,因此他上疏支持。  三大营,仍然大有可为。  辽西军,山海关军,三大营,结合优势地利,正好形成一条稳固的防线,可以抵挡住金江军。  “辽西军本来就是老兵老将,因为军中积弊导致战力低下,先因王爷多年的治理,全军战力强盛,自保有余。”

图门笑着说道,把心里对贾府的恨意,深深的埋在心底。  即为了仇恨而活,也为忠顺王效犬马之劳。  “再有三大营六万余兵,只需要给王爷三年的时间,即可再打造出几支强军。”

图门自信的说道。  “唯独编练新军之事,王爷需要小心对待。”

“为何?”

忠顺王纳闷道。  图门解释说道:“以国内官员的风气,如果没有外力,此等新事物,必然竹篮打水一场空,有形而无实。”

忠顺王是既然用人,就不会怀疑的性子。  无论是对图门,还是程之信,或者岳讬和硕讬两兄弟。  在太上皇的打压下,忠顺王口袋里并没有多少亲信,如今的亲信,都是外来者。  图门是原守备,不是他的人。  程之信是魏毅提拔起来的人,至于岳讬和硕讬更是蛮族出身。  但这些人都对忠顺王忠心耿耿。  “你提醒的好。”

忠顺王思虑片刻,很快想到了主意。  “我决定向朝廷请奏,应该派人专门去负责新军的事物,你可愿意出马?”

“末将必定不负王爷信任。”

图门没有犹豫。  “好。”

忠顺王欣慰的点点头。  当年手里没人,所有事情都需要他独立维持,如今手下人才济济,也是他对付金江军的底气。  ……  京城。  皇帝招来冯和等大员,询问四川形势。  四川的战事,牵动了朝廷的神经,大部分的目光,都落到了四川。  陕西的驿站已经崩溃,但是山西河南的驿站,仍然还能勉力使用,源源不断的把消息送达京城。  冯和的资历不高,但做事勤勉,获得不少人的认同,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他不能勇于任事,没有魄力。  但无论如何。  在他的努力下,大周这艘巨大的船只,仍然在海洋上缓缓行驶,溅起的水花,就能拍翻周边的小船。  “各处的军报混乱不堪,前后矛盾,但经过兵部的整合,已经形成合围贼寇的局面,数月之内,必可全灭贼寇。”

皇帝不置可否。  陕西也合围过,最后还不是功亏一篑。  “但愿如此吧。”

皇帝话锋一转,问起了忠顺王所提之事。  “不可。”

冯和反对。  忠顺王的奏疏他看过,明白忠顺王的想法,想要从文官手里抢过军权。  忠顺王难以对付。  因为对方身份的原因,只能徐徐图之,先调离辽西到三大营,到了三大营,在继续对付忠顺王。  如此方为上策,否则想要一步打败忠顺王,反而会引火烧身,功败垂成。  皇帝皱眉。  他知道官员们的想法,对收拢兵权的行为,他是支持的,本就应该归于朝廷。  只是忠顺王不是旁人。  “忠顺王多年操持辽西,才有了如今的局面,突然调动忠顺王,朕内心是不安的。”

“此事,朕同意忠顺王所奏。”

“皇上。”

冯和本不想放弃,可惜此事皇帝态度坚定,他的性格软,最后没有坚持自己的主意。  他的退让行为,让更多的人不满。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父皇,请退位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乱世武夫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超品姑爷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