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两汉简史 > 第十六章 乌江自刎

第十六章 乌江自刎(1 / 1)

刘邦准备一举打垮项羽。不单召韩信、彭越前来会师,英布、刘贾等也尽皆奉命出兵攻楚,入九江、围寿春,策反了楚将周殷。周殷是项羽麾下重要将领,主持南方军政,统领九江军队。可惜在项羽大难临头之际背楚投汉。周殷背楚,攻下六县,迎接英布、刘贾,随之攻打城父。

韩信由齐南下、彭越由梁西进、英布刘贾由城父北上、刘邦自己则率部由固陵东出,合围项羽。项羽被迫退往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刘邦数路大军会于垓下,准备进行楚汉最后一场决战。

刘邦另一个项羽及不上的优点就是知人善用。不管此时的刘邦心中对韩信有何芥蒂,他都明白主将的位置韩信远比自己合适。所以任命韩信为主帅。此时汉军部队人数已经失考,有说三十万的,也有说六十万的。楚军兵力则在十余万左右。这个比例差其实远小于彭城之战的比例差。可惜项羽没有再次上演神话。因为他的对手已经不再是刘邦,而是军事能力绝不逊于他且尤有过之的韩信。这也是秦末汉初之际,两颗最耀眼的将星第一次同时也是唯一一次的交锋。天下谁属,一战而定!

此时的韩信占据着巨大的优势。因为汉军数路人马已经团团围住项羽,使其深陷“十面埋伏”之境,楚军的心理负担可想而知。韩信将自己所统领的先锋大军分为左、中、右三路,自己亲率中路军先向楚军发起进攻。项羽负隅顽抗,西楚铁骑,威势犹存。韩信趁楚军冲击之时,佯装败退,诱使楚军深入。然后命左右两翼上前包夹,将楚军冲散夹断。韩信趁势回军,全军发起总攻。楚军被分隔为数部,顶不住如潮水般涌来的汉军,最终被一一歼灭,残余者皆降。项羽率仅存两万余人退回垓下筑垒坚守。

汉军怕项羽困兽犹斗,自己不免伤亡惨重。于是使用了一条绝世妙计,那便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四面楚歌”了。我一直想知道是谁想出了如此经典的一招攻心之计,衷心佩服。可惜史无记载。

楚军在夜间忽然听闻四面八方都传来楚歌之声。自项羽而下,莫不以为楚地尽入刘邦之手。穷途末路之际忽闻乡音,杀伤力实在太过巨大。楚军纷纷逾营而去,投向汉军,两万楚军仅余数百。

项羽听闻歌声,英雄气短,借酒浇愁。静夜回思,匆匆数载,睥睨群雄,横扫天下。而今却四面楚歌,旦夕不保。想到肠断处不禁慷概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首流传千古的项羽绝唱,后人命名为《垓下歌》。其中的骓就是项羽的坐骑乌骓马,而虞则指的是项羽所宠幸的虞姬。项羽悲歌之时,虞姬就在身旁为项羽和曲,并做了一首《和项王歌》应和项羽:

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唱罢伏剑自刎。容貌倾城、才艺并重的虞姬最终伏尸楚营,以最凄美的方式将自己与项羽的爱情进行到底,划上句号。

其实虞姬确有其人,也的确为项羽所宠幸。但“霸王别姬”等桥段又或《和项王歌》等等皆是后人杜撰,不见于史册。但我依然还是记录了下来,因为这些已经成为我们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再也无法分割了。纵观历史,我们之后还会碰到许多类似的情况,我还是会把它们写下来。

项羽带着仅剩的八百余人趁夜色向南突围而走。由于楚军在四面楚歌声中陆续有人跑到汉营投降,汉营也纷乱了一晚。一直到天亮才发现项羽已经突围而去。于是刘邦令灌婴率五千郎中精骑追赶项羽。

项羽一路向南,渡过了淮河。由于星夜飞驰,马不停蹄,渡过淮河时,能跟上的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跑到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时迷了路,向一个农夫问路。农夫把项羽骗往左走,结果陷进了一大片沼泽之中。耗费了许多时间才折而向东,到达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这也使得汉军追上了项羽。

这个农夫最早见于《史记》,司马迁称之为田父。我一直很纳闷,司马迁是如何知道项羽逃亡路上的这个小插曲的?是如何知道田父的存在的?又为什么一口咬定田父是故意指错路欺骗项羽的?如果事情属实,那只有是当时项羽身边这一百多个人里面其中的一个幸存者流传下来的。但司马迁如何会知道呢?总不可能是幸存者把这个故事当作了家族秘闻流传了下去,其后人又再告知了项羽死后六七十年才刚出生的司马迁吧?或许稍微合理点的解释就是幸存者被汉军抓住,向他询问项羽逃亡路上的经历,幸存者据实以告,由此被史官记录。真相已经不得而知。但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有没有田父的存在,项羽的结局都不会改变。

逃亡这个事情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身边的人会越来越少。至于是掉队失散还是趁机脱离就不得而知了。项羽到达东城时,身边只剩下了二十八骑。以二十八人对抗数千追兵无异于螳臂当车。项羽自知回天乏术,于是对这二十八人说:“自我起兵开始,到现在已经八年了。经历了大小七十余战,所向披靡,未尝一败,所以称霸了天下。今天被困在此是天要亡我,非战之罪。现在即将决一死战,你们看我突破重围、斩杀敌将、砍倒汉旗,连胜三次。我要让天下人都知道,是天要亡我,并不是我项羽不会打仗。”

说完命二十八人分成四组向四方突围,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会合。冲至跟前,汉军重重包围项羽。项羽回顾左右说,看我斩他一员将领。接着策马飞驰,直入汉军阵中。往来冲杀,斩将夺旗,如入无人之境。所到之处,汉军纷纷溃散。刘邦手下将领杨喜本来欲在乱军中突袭项羽,项羽怒目大喝,吓得杨喜人马倒退数里。

项羽至约定地点与部下分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项羽所在,于是分三路又把楚军重重包围了起来。项羽再次冲入汉军阵中,聚拢部下杀出重围。至此只损失了两名骑兵。项羽问部下,如何?我说得可对?部下尽皆拜服。

项羽的武力值毋庸多言。像项羽这样单枪匹马冲入敌军之中,斩杀数百人后又全身而退,突围而出,已经是冷兵器时代人类所能达到的巅峰。项羽却好似轻轻松松就做到了。什么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什么李元霸单人双锤把一百八十万大军锤到了只剩六十万,那都只是演义。后人“王不过项”、“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等等赞誉绝非虚言。

但是,项羽却是一个可悲的人。他到临死都还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失败。不想想自己一连串政治上的错误决定和自身性格中的弱点,却一直大呼“天要亡我,非战之罪”。诚然可悲。

太史公评价项羽相当精辟: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项羽突围后往江东方向逃至乌江亭。乌江亭是一个渡口,位于现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亭长劝项羽回江东为王以图再起。并称现在只有自己有船,汉军就算追到也没有船只渡江。项羽笑道:“天要亡我,我还渡江作甚?想当年我和八千江东子弟兵渡江西征,现在无一生还,就我一人回去,愧对江东父老。就算他们不怪责我,仍然奉我为王,我自己岂无愧疚?”

项羽的这段话,史书上记载是笑着说的。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还能笑的人的确称得上“英雄”二字!我想如果换成刘邦的话,他一定会接受亭长的提议,回江东卷土重来。这就是“英雄”和“无赖”的区别。可惜,政治这个游戏太残忍,不讲英雄无赖,只认成王败寇。

项羽不忍胯下爱马与自己一同阵亡,将乌骓赐予乌江亭长,命部下全都下马步战,与汉军短兵相接。开启了“西楚霸王”人生中最后一战。事实证明,“霸王”威名绝非幸致。项羽纯靠步战、短兵,独力击杀汉军精锐部队郎中骑兵数百人。自己也受创十余处,几近力竭。于乱军中见到汉军将领吕马童,于是说道:“这不是我的故人吗?听说刘邦用千金万户来买我的头颅。现在我就送一场富贵给你。”

说罢横剑自刎。时年三十有一。

汉军争相抢夺项羽的尸体,相互践踏踩死的有几十人。最后,由吕马童、王翳、杨喜、杨武、吕胜五人分别抢到项羽遗体的一部分。后来刘邦将他们五人尽皆封侯。

项羽死后,楚国剩余城池尽皆归降,只有鲁城不降。鲁城是孔子之乡,今天的山东曲阜。此地最讲仁义礼乐。战国时期就有谓“周礼尽在鲁”。鲁人准备为项羽守礼义、尽死节。汉军久攻不下。刘邦听闻后,准备率大军前往屠戮鲁城。还好为人劝谏,没有做此暴行。后来命军中为项羽治丧,用项羽头颅招降鲁人,鲁城遂降。

刘项想起自己和项羽同为义帝部下时,义帝最早时曾封项羽为鲁公,而鲁人又为项羽守义不降,于是以鲁公的礼仪将项羽下葬于鲁地。项羽宗室全部封侯,赐姓为刘。刘邦亲自拜祭项羽,痛哭了一场。

我见过有人说刘邦这场痛哭是在作秀。我不这样认为。说句实话,我一直感觉刘邦对天下这些和自己一样身为推翻暴秦的反王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秦末数之不尽的起义军里,只要和刘邦一样是出自平民的反王,没有一个是被刘邦所杀的。哪怕他们之中有很多人一直在楚汉之间摇摆,降了又反、反了又降。刘邦也从未下令杀过一个反王。因为我总感觉刘邦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从没有去过香港,但我比较爱看港剧,所以对香港有一定的了解。香港跑马地天主教圣弥额尔坟场有副对联:今夕吾躯归故土,他朝君体也相同。

五十五岁高龄的刘邦,在拜祭生平最大敌手之时,也产生了这样的悲哀。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特工之兵王 从靖康开始 高武三国 东晋:从北归流民帅之子开始 明末最强族长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重生曹丕,开局就举报刘备 穿越古代后的妖孽人生杉龙有木 执掌武唐 我在隋唐当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