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一席话,对刘邦来说犹如醍醐灌顶。于是决定趁项羽北上伐齐之际出兵关中,攻打三秦。首选目标是雍王章邯。韩信初出茅庐第一计就流传至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陈仓就是现在的陕西宝鸡。韩信派军士修复栈道,吸引章邯注意力。章邯还嘲笑韩信无知,以这点军士修复栈道要到猴年马月?不曾想,刘邦和韩信率大军从故道县直奔扼守汉中的咽喉之地陈仓。正在把守栈道的章邯得知后,率军星夜驰援。长途跋涉下师老兵疲,为刘邦败于陈仓。章邯退到好畤,复为刘邦所败。最后退到废丘固守。章邯苦守十个月后,汉军水淹废丘。废丘城破,章邯自刎。这是后话。
我写这段文字的时候,五岁多的女儿卿卿正好在身旁看着。于是我给她讲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典故。接着在解释成语意思的时候,因为她很喜爱恐龙,所以我用了恐龙打比方:就好比两只恐龙打架,一只恐龙先用左爪假装攻击,吸引了对方注意力,然后用右爪迅速的攻击对方。卿卿默默的听着我拙劣的解释,然后淡定的看了我一眼,吐出了四个字:声东击西。直接把我逗乐,现在的孩子真的不能小看啊! 言归正传。刘邦率军攻打废丘之初,章邯拒不投降。刘邦急切间攻不下,只能围城,然后派将领攻略关中其余地方。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知道章邯被围,废丘被破只是旦夕之间,项羽又身在东方,远水救不了近火,皆陆续归降刘邦。至此,刘邦尽得三秦关中之地。此时刘邦的领土相比战国时期的秦国已经差相仿佛,只少了关外的部分。 平定三秦后的刘邦,派人会合王陵,准备去沛县把家小接来。我们之前也提过王陵,和刘邦是同乡。但他并不是刘邦部下。他也是一支起义军首领,割据南阳。但因为同乡的关系,经常和汉军并肩作战,算是一支盟军。 项羽闻讯后派兵阻拦王陵。之后又抓住了王陵的母亲,准备以此要挟王陵。王陵听闻母亲被俘,派使者前去楚营交涉。项羽令王母朝东而坐,想以此招降王陵。王母私下为使者送行的时候说,请你替我告诉王陵,让他好好的侍奉汉王。汉王是宽厚长者,最终必将夺得天下。千万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而对汉王怀有二心。现在我就以死来给你送行。说罢伏剑自杀。项羽听说王母自杀,大为恼怒,下令烹杀王母。 我一开始看到这段史册的时候,没有看明白。怎么已经自杀了,还能再烹杀?后来才反应过来,烹煮的是老太太的尸身。项羽这个人,真的要不得。 看到王母的故事,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会想起“徐母骂曹”。其实“徐母骂曹”并未载于史册,可能是艺术加工下的产物,但却流传千古。相比之下,王母的故事是历史上真正发生的,性质也完全一样,可惜知名度远远不及,甚至可以说鲜为人知。这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关系。正因为《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你去马路上随便拉个路人问点三国的故事或人物,基本没有不知道的。例如信手拈来个斩颜良诛文丑之类的。这种龙套中的超级龙套,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而你问点历史上其余时期真正重要的人物,可能路人就会瞋目结舌、不知所云了。罗贯中先生以一本三分真、七分假的《三国演义》,把全国人民对三国故事的认知度推上了一个不可能再被超越的高度,我深感敬佩!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我想任何一个写书的人可以做到罗先生这样,那真的“朝书成,夕死可矣。”刘邦明白,反抗项羽的这条路,一旦走上了,就再也回不了头。所以攻下三秦的刘邦马不停蹄的继续出关攻楚。河南王申阳、西魏王魏豹、殷王司马卬等要么直接投降要么被击败,都陆续归顺了刘邦。刘邦相继设置了河南郡、河内郡等,势力进一步增强。至此,天下已经隐然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简单介绍一下魏豹。魏豹是被章邯击败后引火自焚的魏王咎的弟弟。魏咎死后,魏豹到楚国请求援兵,义帝交给他几千人。魏豹带领几千人攻下魏地大大小小二十几座城。当时项羽已经收服了章邯,就封了魏豹为魏王。后来魏豹随项羽入关。分封诸侯的时候,由于项羽自己想占领魏地,所以把魏豹迁到河东,都平阳,是为西魏王。 刘邦出关后,魏豹不战而降,追随刘邦。到彭城之战后,魏豹错估形势,认定项羽能胜,所以以回家探亲为由,离开刘邦。回到封国,立马背叛刘邦、靠拢项羽。之后刘邦派郦食其劝降无果。于是派韩信、曹参、灌婴等攻打魏豹。刘邦大军围城,看到大势已去的魏豹献城投降,举家被俘。 刘邦倒没有杀魏豹,还派了他协同周苛守荥阳。后来楚军攻打荥阳。周苛觉得魏豹是反复小人,怕他再次投降,就以“反国之王,难与共守”为由,杀了魏豹。 之所以介绍魏豹,是因为他的老婆薄姬。薄姬是被其母献于魏豹的。其母曾经请来号称“天下第一女相士”、出生时就手握八卦图的许负来给薄姬看相。许负预言薄姬以后生下的孩子一定能当皇帝。魏豹听了大喜,儿子都是皇帝了,老子能差到哪里去?据说这也是魏豹叛汉的原因之一。可惜,他不知道,儿子是铁打的,老公却是流水的。 魏豹被俘后,薄姬被送入汉宫之中。事隔一年多之后,刘邦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听人谈起了薄姬并在当夜就临幸了她。在美女如云的刘邦后宫中,薄姬并没有被刘邦所宠爱,也很少召见。但她的肚子相当争气,就是这一次的临幸,她便有了身孕。后来为刘邦诞下一子,那就是开启了“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 薄姬本人也保持着一项记录: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皇太后。虽然和她同时代的吕后在两任少帝时期也是祖母辈,但吕后的尊号一直是皇太后。所以,薄姬才是第一个太皇太后。 刘邦收降河南王申阳后,行径洛阳时,被三老董公拦下。这里的三老董公可不是杨万里的诗。三老是一个基层职务,主管教化类。秦朝时有乡三老,刘邦建国后又设置了县三老。这位八十多岁姓董的三老告诉了刘邦义帝被杀的情况。政治嗅觉敏锐的刘邦立马意识到机会来了。未做皇帝先做影帝的刘邦当场裸露左臂大哭了一场。随后令全军为义帝服丧三天并昭告天下诸侯一起诛杀项羽为义帝报仇。兵锋直指楚都彭城。 刘邦在这里干得热火朝天,项羽自然没有闲着,他正在攻打齐国。 当年齐王田儋救援魏国时,被章邯在临济城外战败阵亡,堂弟兼相国田荣也被章邯追击,后来得到项梁的援助才得以幸免。之后田荣率军赶回齐地打败了齐人所立的田假,田假逃往楚国。田荣复立田儋之子田巿为王。项梁和章邯开战时,曾邀请田荣出兵相助。田荣因楚国不肯交出田假所以拒不发兵,间接导致了项梁身死。项羽由此记恨田荣,田荣也未随项羽入关。反倒是田荣部将田都和前齐王建的孙子田安都投奔了项羽。项羽分封的时候,把田巿、田都、田安都封了王,瓜分了齐地,就是没有封田荣。田荣大怒之下出兵击败了田都。又不让田巿回自己的封国胶东。田巿害怕,偷偷逃回胶东。田荣追到即墨诛杀了田巿。随后自立为齐王,以弟田横为相。 田荣自立为齐王后,派人把将军印给彭越送去。彭越自从上次帮助刘邦攻打昌邑回去后,就一直在培养势力,此时已经有一万多人了,但却一直没有归属,所以田荣向他抛去了橄榄枝。在彭越的协助下,田荣又击杀了济北王田安,自此尽得三齐之地。而彭越也因此兵力大增。后来在彭城之战时,率三万多人归顺刘邦。刘邦封他为魏相,允许他独立统领自己的部队。此后彭越一直在梁地抗楚。 田荣叛楚后,收到了和他同样记恨项羽的陈馀的来信。项羽因为陈馀没有追随入关,所以没有封陈馀为王。当时陈馀身在南皮,项羽只是把南皮附近的三个县封了给他。陈馀大怒,认为自己和张耳的功劳相等,张耳被封王,自己却只得到三个县。自此深恨项羽。得知田荣叛楚之后,陈馀给田荣写信,要求借兵,可以使他和田荣一起反抗项羽,更可以使赵国成为齐国的屏障。田荣为了多树盟军共抗项羽,所以借兵给了陈馀。结果陈馀集结本身兵力加上借来的齐兵攻打结交之初曾侍奉如父的常山王张耳。张耳战败,逃往早年的旧识刘邦处。刘邦给了张耳优厚的待遇,之后还结为了儿女亲家。 在彭城之战前,刘邦曾要求赵国出兵一起攻楚。陈馀告诉刘邦,只要杀了张耳,赵国就会出兵。结果刘邦找了个和张耳相像的人杀了,把人头送去给陈馀,赵国才出兵。彭城之战后,陈馀得知张耳并没死,大怒之下又立即背叛了刘邦,断绝邦交。后来,赵国为韩信和张耳所灭,陈馀战死。也算死在了张耳手上。回想张耳陈馀两人当年刎颈之交,绝交后却不共戴天。不由让我想起了现在的男女,很多时候都和他们一样。真可谓“爱有多深,恨有多深。”
得知讯息后的项羽怒火中烧。当时西边反了刘邦,东边反了田荣、陈馀。项羽决定派萧公角攻打彭越、韩王郑昌抵御刘邦,自己则挥军伐齐。这个韩王可不是张良的旧主。原本的韩王成因与刘邦交好,又没战功。所以项羽不肯让他返回封国,一直带在身边并废为侯,之后又借故杀了他。而郑昌原本是吴中的县令,就是当年项梁带着项羽避祸的地方。因为很早就与项羽相熟,所以被封为韩王。后来萧公角被彭越击败。郑昌也被韩信所败,投降刘邦。这里的韩信也不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兵仙”韩信。刘邦麾下有两个韩信。这个韩信是战国时期韩襄王的孙子,只不过是庶出的。他在刘邦入关前就追随刘邦了。刘邦建汉后,韩信是八位异姓王之一。是为韩王,封地颍川。后来韩信投降匈奴,促使了“白登之围”,最后兵败被杀。 尽管派出去的部队尽皆败北,但项羽自己却取得了胜利。城阳一战,项羽大败田荣,田荣逃到平原,被平原民众所杀。项羽一边攻掠齐地,一边坑杀降卒。所到之处尸横遍野,十室九空,烧杀掳掠,无所不为。项羽这个性格真的是改都改不过来,这也让齐人陷入了极大的恐慌和仇恨之中。于是田荣之弟田横又集结了残兵败将,得到了齐人的支持,立了田荣之子田广为王,自己为相,继续抵抗项羽。 项羽的本意是迅速平定齐国,然后再赶去袭击刘邦。但他的残暴却引起了齐人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的抵抗。可谓自食其果。项羽几次攻打田横都没有得逞,迫使自己只能滞留齐地。这也给了刘邦充分的时间。所以,在他还没办法在齐地抽身的时候,就得到了刘邦已经端掉他老巢彭城的消息。 项羽一生最重要的三场战役应该是巨鹿、彭城、垓下。其中,巨鹿和彭城是胜战,垓下则是败战。个人认为最精彩的当属彭城之战。得知刘邦集结诸侯已经攻下彭城后,项羽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留下大军继续攻打齐国,自己则只率三万精骑,星夜回袭彭城。要知道刘邦当时的军队可是号称有五十六万大军。三万对战五十六万,将近一比十九。其实我一直对五十六万这个数字抱有怀疑,可惜已经无法核实了。不管如何,敢以如此巨大的比例差距去以弱战强,都值得被称赞。项羽军事上的眼光、胆略等等真的和政治上的有天壤之别。 刘邦大军分了南北中三路向彭城进发,南北两路分别以王陵和樊哙为首,自己则统帅诸侯联军为中路。韩信则留在关中继续围困章邯,没有随军而来。刘邦这一路并没有碰到特别顽强的抵抗,彭城更是只有数千老弱在把守。刘邦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进入了彭城。此时的刘邦可谓踌躇满志。自己的地盘已经较项羽为大,现在不可一世的项羽连老巢都已经被自己端掉。而当时关中分封的诸侯,三秦三齐尽皆覆灭,余下的各路诸侯大多数都已归顺自己,天下仿似唾手可得。 当年刘邦入关没有掠夺咸阳的库府是因为有着更远大的目标以及怕在项羽面前不好交代。如今项羽在他看来已经如丧家之犬,自己可以随时从彭城出兵攻打项羽背后与齐国成夹击之势击溃项羽。再也不需要压抑自己了。于是他开始搜掠珠宝美女。这其中有很多都是项羽从咸阳带回彭城的。在刘邦看来,这些本来就应该是他的。他还天天和诸侯们设筵相庆。推杯换盏,何其快哉。可惜,乐极很多时候都会生悲。 此时的项羽正在去往彭城的路上。项羽采取的这条路线相当精彩。彭城就是今天的江苏徐州,齐国就是山东。稍具地理常识的都知道,项羽如果要回援彭城就应该直接南下。刘邦虽然放松了警惕,但是基本的军事经验他还是有的,他命北路军的樊哙等驻扎在彭城以北布下防线,就是为了防止项羽回攻徐州。结果项羽并未按照常理一路南下。而是由南折向西,由齐地出胡陵,直接抵达萧县。如今的萧县是安徽宿州的下辖县,隶属于徐州都市圈,就在彭城以西。项羽完美的绕开了刘邦布下的防线,给了刘邦措手不及的致命一击。实现这条行军路线要归功于项羽带的都是骑兵。秦末群雄中,项羽是骑兵用得最好的一个。 在萧县休整了一天的项羽于翌日清晨发动总攻。由西向东,直奔彭城。彭城西面驻扎的是联军后卫部队,毫无准备下被项羽击溃。约莫中午时分,项羽就已经杀到彭城,联军纷纷逃入谷水、泗水。乱军中死伤十几万。残余部队继续往南逃逸,楚军穷追不舍,一直追到灵璧东面的睢水。由于楚军的逼迫,有十多万联军被逼落入睢水。这里司马迁用了一句“睢水为之不流”,相当传神。项羽率军层层包围了刘邦,是谓“围汉王三匝。”
按照常理,刘邦应该是在劫难逃了。谁知突然刮起了一阵狂风,风势从西北而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关键这风还尽往楚军脸上刮去,对刘邦好似基本没影响。于是刘邦绝处逢生,带领几十人逃离包围圈,仓惶西去。 各位不要以为我在瞎扯。这是载于各种史册的记录,我绝无更改。之后更有许多人说正因为刘邦是真命天子,所以连老天爷都帮忙。越传越玄。在我的记忆里,我们中国的历史上,这样的风绝不止这一次。例如曹操打孙刘的赤壁之战、朱元璋打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朱棣打朱允炆的靖难之战等等,这些都载于正史。只是老天爷实在太厉害,每一次都可以一眼就看出谁是“真命天子”。看来,自己的“儿子”终究是不会认错的。 或许有人会问我,我自己信不信。我信不信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特别是对项羽而言。彭城之战前,项羽可以说是“举目无亲”,处处皆敌,就连大本营都已失陷。但是项羽用自己的军事能力再一次证明了“西楚霸王”的称号绝不是浪得虚名,也再一次震慑了天下诸侯。他们中有人又回到了项羽阵营中,例如司马欣、董翳。也有些人脱离了刘邦,例如魏豹、陈馀。说句实话,农民起义军的骨子里有“墙头草”的特性。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只是或多或少的区别。像我们之前提到过的李自成,那是明末的农民起义领袖,暂时投降或者假投降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家常便饭。 刘邦在败逃的路上去接家眷。结果项羽已经派人去捉拿刘邦家小了。家眷们四散奔逃,结果刘太公和吕后被项羽所捉,而汉惠帝和鲁元公主则正好在逃亡时候遇到刘邦。刘邦把两个孩子接上车,由夏侯婴驾车继续奔逃。楚军在后紧追不舍。马车总是跑不过骑兵的,刘邦为了减轻载重,接连三次把自己的一双亲生儿女推下车去。夏侯婴不舍得孩子无辜受死,三次都把孩子又抱回车上。刘邦大急之下,准备连夏侯婴也斩掉。好在这时终于脱离了险境,最终保全了两个孩子。 我特地写了这个逃亡路上的小插曲。我们越多的知道这类事情,就能越了解刘邦这个人。他把自己的子女推下车是因为在乎自己的性命。很多人应该不能理解。现今的我们,如果自己的孩子发生了危难,我们绝对会豁上性命去保护他们,和刘邦截然相反。其实刘邦的惜命,并不是单纯的贪生怕死。而是因为汉王刘邦再也回不到平民刘邦了。只有平民才会把亲情看得重于一切。汉王刘邦的目标只有一个:吞并天下。这是最高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目标。而完成目标的前提就是把命留住。在生命危急关头,任何人都可以被舍弃,不管你是曾为了我吃官司的同乡好友还是我自己的嫡长子。 这样的价值观,现今肯定不提倡。但这却是古代每逢乱世要参加“群雄逐鹿”这个游戏的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