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两汉简史 > 第四章 大秦帝国

第四章 大秦帝国(1 / 1)

公元前221年(秦王二十六年),嬴政正式称帝,建立秦朝。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所以采用其中“皇”和“帝”两个字构成自己的称号。而自己又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所以称为“始皇帝”。从此,“皇帝”两字成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专属称谓。这一称谓一直沿用至1912年,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下台,历时两千一百余年。

为了稳固政权,秦始皇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

首先,听从李斯建议,设立三公九卿,分配朝政。然后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分封制起于商朝,盛于周朝。周朝灭商后,把封地连同封地内的一切分封给各宗族和功臣,然后通过联姻和血缘来加强及维持与诸侯国的关系。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俨然就像“天子”并享有世袭统治权。同时诸侯也服从周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护卫周室等等。这就是“天下共主”。整个周王室就像一个累世同居的大家族,纯靠家族关系来维系。由于诸侯国太多,众继承人难免有良莠不齐的情况出现。一旦所传非人就会动摇根本甚至亡朝灭国。周王室自己的嫡传、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嫡长继承制”实在是封建社会中历朝历代灭亡的一大主因。每个朝代中固然偶有强爷胜祖的继承人出现,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情况毕竟是少数。皇权使人腐化的程度促使了历史上无数的“周幽王们”涌现。这是其一。其二,周王室这个庞大的家族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在数代之后日渐疏远,难免会有争夺杀伐的情况出现。当周王室驾驭诸侯的能力越来越薄弱,这种情况就会出现得越来越频繁,直至演变成群雄割据的局面。到了战国末期,甚至被诸侯渐渐的反客为主,王室治权荡然无存,最终亡于秦朝之手。所以,分封制注定了周朝的崩塌。只不过这种崩塌是缓缓而至,并非一泻而下的。

而郡县制则是由中央直接委任地方官,使地方直接处于中央的管辖之下,以官僚政治彻底取缔血缘政治,这样有利于中央的集权和国家的统一。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两千年来的基本政治格局。所以有句话叫“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朝初期,天下设三十六郡。后来秦朝北击匈奴,南征百越。郡县数量有所增加。

短短几句话就介绍了郡县制,诸位读来似乎很简单。其实当时秦始皇和李斯可以力排众议推行郡县制是很不简单的。因为东西两周的岁月实在太过漫长(790年)。漫长到人人都以为会永无止境;漫长到所有制度仿佛是理所当然,更是天经地义的。所以,分封制早已根深蒂固、植入人心了。但秦始皇用事实证明了:真理很多时候都是在少数的一方。

其次,由于统一不久,全国各地还在沿用之前的六国旧制。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旧制。然后首先是统一度量衡。结果这种计量方式的存在时间比封建社会还要久。直到今天,我们的生活中依然可以见到。其次是统一文字、货币、车轨等等。这是秦始皇和李斯又一大影响深远的政绩,著名的“书同文,车同轨”。

好了,好话说到现在了。现在该展现秦始皇的另一面了。

秦始皇喜欢修造建筑。最有名的三个是:长城、秦皇陵、阿房宫。其余还有秦直道、灵渠等等。

修缮长城的出发点有两个。第一,军事上的需求,抵御北方匈奴。秦朝时期,北方匈奴不断寇边。秦始皇派大将蒙恬(蒙骜之孙、蒙武之子)率军驱逐。秦军势大,匈奴看到蒙恬来了就逃,等蒙恬走了又来。秦始皇被这种“你来我走,你走我来”的游击战术弄得不胜其烦。于是决定让蒙恬修缮长城,把匈奴抵挡在城墙之外。其实长城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烽火戏诸侯就发生在此。后来的秦国、赵国、燕国都修过长城以保卫疆土。秦始皇时期的修缮就是把原本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成为一条万里长城。第二,由于秦朝当时刚统一不久,六国残余势力还很多。秦始皇为了不让他们滋扰生事,就调动了大量的原六国百姓去修缮长城。于新朝的统治者来说可谓一举两得,更无可厚非。但是工程实在太过巨大,致使劳民伤财。“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大家应该都听过。传说虽然是假的,孟姜女的原型所哭的也不是秦始皇修的长城,但像故事里孟姜女丈夫这样累死在长城上的民夫当时真的比比皆是。秦朝的万里长城一共修了九年,前后征用了逾一百万民夫,其中有很多人都像孟姜女丈夫一样,再也不能返回家乡与妻儿团聚了。今天的万里长城作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首,宏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想,我们都不应该忘了他们。

阿房宫被称为“天下第一宫”,是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来预计占地15平方公里,也就是1500万平方,工程浩大。如果说秦始皇修长城是毁誉参半,那修阿房宫则只有毁没有誉了。纯粹是为了自己享受的目的。当然,他自己美其名曰的说是因为咸阳人口激增,人满为患,宫殿小了。于是公元前212年,在与咸阳只有一水之隔的渭水南岸开始修建阿房宫,这次征用的数字是七十万人。这个数字只有增加没有减少,因为每年都会有大批的徭役和刑徒来到这里当民夫,远比死亡人数更多。仿佛修缮长城的惨事将会再度发生。所幸阿房宫只修了两年,秦始皇就死在了东巡路上。秦廷把阿房宫的民夫全部调往赶造秦始皇陵,阿房宫被迫暂时停工。否则伤亡数字会更加庞大。后来秦二世虽然抽调部分人手继续修筑阿房宫,但是两年后,秦二世自杀,阿房宫最终完全停工。后来项羽进入咸阳,很多人以为他一把火烧了阿房宫,足足持续了三个月。其实项羽烧的是咸阳宫殿,并不是阿房宫。

修建皇陵是历代帝王的一项传统。最早可追溯到黄帝陵。公元前247年(秦始皇元年),秦始皇陵就开始修建,南依骊山,北临渭水。秦始皇统一六国、正式称帝后,感觉之前设计的皇陵规格已经配不上自己“始皇帝”的身份了。于是开始全面扩建。一共征用七十二万人,一直到公元前208年才全部竣工,历时39年。相比古埃及金字塔中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十余万人耗时二十年,秦始皇陵人数上整整多了七倍,时间上则是两倍。为修秦始皇陵,39年中到底有多少人累死在了皇陵里?加上殉葬的人数,相信是一个十分庞大十分恐怖的数字。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和兵马俑一起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该消灭的消灭了;该改革的改革了;该修造的也修造了。上天下地已经唯我独尊了。当人世间的欲望全部得到满足后,秦始皇想永远的享有这一切,于是产生了与现实脱节的更大的欲望,也是无数帝王共同的梦想——长生不老。对于这件事情,秦始皇是相当执着的。有一个方士叫徐福,告诉秦始皇,东海中有三座仙岛,名为瀛洲、蓬莱、方丈。自己愿意去那里找寻长生不老药。秦始皇当场同意,命徐福出海寻药。徐福一共去了三次。第一次空手而归。第二次回来时告诉秦始皇,岛上的仙人要求用三千名童男童女来换药。而且此去路途遥远,海上波涛险恶,需要配备大船以及强弓硬弩。秦始皇毫不犹豫,斥巨资组成了船队,命徐福第三次出海前去换药。这次,徐福一去不回头了。关于徐福最后的去向有许多种说法。有说葬身大海的;有说择地隐居的;有说跑去日本称王的;最无稽的一种,说徐福去了日本并建立了日本,成为了日本人的先祖。彻底无语。不管徐福去了哪里,被愚弄了的秦始皇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越来越气愤,这也间接的导致了后来的“焚书坑儒”中的所谓坑儒。

现代大多数人乍一听“焚书坑儒”四个字,都会联想到残忍、暴虐等等词语,其实不然。首先,焚书和坑儒是完全独立的两件事,坑儒并不是焚书的直接延续,而这两件事情发生的时间也相差了一年。焚书是丞相李斯提议的。由于当时秦始皇刚刚称帝七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仍在持续中。李斯认为:现在人都深受百家影响,喜欢称道古代以否定现代的社会制度(道古以害今),用一些虚言空语扰乱现在社会的实际情况(虚言以乱实),各派都认为自己的学说是最完善的(人善其所私学),听到朝廷颁下法令制度,就一起用自己的学说批判它(闻令下,即以其学议之),在家时心中非议,出门时街谈巷议(入则心非,出则巷议),以批评朝政与皇帝来博得名望,有标新立异与朝廷法令不一样的想法便自觉是高人一等,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广大百姓产生诽言谤语(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原谅我摘录了部分古文原话,因为写得实在好!我看过一些李斯写的东西,这篇可以排名第二。第一名叫《谏逐客书》。鲁迅曾经说过: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后来秦始皇听从了李斯的建议并下令:首先焚烧除《秦纪》以外的列国史纪。然后非博士官所管理的、百姓家藏有《诗》、《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等等全部上缴政府统一焚烧。医卜星相、农田水利等一些技术实用的书籍不在此列。政令下达一个月后还有藏书的,要在脸上刺字并罚做筑城苦力。有私自谈论《诗》、《书》的全部斩首示众。还有敢以古非今的,诛灭全族。朝廷官员有知情不报的,同罪。结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秦代之前的许多古典文献全部化为灰烬。据说只有皇家图书馆还留有一套藏书。当然,我们都知道这绝对不止。不管剩余多少,大部分的书籍都毁于这场灾难中。这的的确确是一场文化犯罪,也是中华文明的流失。但秦始皇在这件事上依然是无可厚非的,原因很简单,只有四个字——统一思想。每个皇帝都希望自己的朝代可以千秋百世的传下去,秦始皇也不例外。要做到千秋百世,最简洁的一个办法就是让所有臣民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虽然这是在以前、现在、未来都绝不可能做到的事,但历朝历代有抱负的皇帝都在以不同形式往这个方向努力,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愚民政策。因为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价值观,就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国家的真正统一,甚至延续皇朝的寿命。而形成共同价值观的最大敌人就是思想混乱。由此可见统一思想的重要性。并且,秦始皇是所有皇帝中最最需要统一思想的。因为,秦朝上承的是春秋战国。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一枝独秀、绝无仅有的思想绽放的时代,可谓辉煌灿烂、群星闪烁。哪怕后世最乱的南北朝割据、五代十国等时期都无法与之相比。所以,秦始皇是迫切需要统一思想的,只是形式上实在太过于简单粗暴了。

说完焚书,我们再说下坑儒。首先这个“儒”字与我们现代人观念里的儒者、儒生不同。焚书坑儒中的儒指的是术士、方士(有人认为,术士、方士也读诗书,算是后备的儒生)。这件事的起因还是得说到秦始皇想长生不老上。不知是不是因为秦始皇的心灵特别强大,在被徐福如此忽悠之后,他依然坚定执着的要找寻长生不老药。这次他找的两个方士叫卢生和侯生,给予了两人丰厚的赏赐。两个江湖方士虽然喜欢金银财宝,但更喜欢的还是自己的项上头颅。这玩意没有了,再多金银财宝都没用。两人当然找不到长生不老药,只能三十六计、走为上着了。步上徐福的后尘,逃跑了。逃跑也就算了,两人还私下讥刺秦始皇,说了许多他的坏话。秦始皇知道此事后大为震怒。当时在咸阳还有许多江湖术士,有些是秦始皇召来的、有些是主动投奔而来的,他们和卢生、侯生一样,都是为秦始皇炼丹求药的。于是秦始皇下令彻查这些人,有没有卢侯二人的同党。拥有强大心灵的秦始皇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忽悠之后终于爆发,决定把诈骗集团连根拔起。他命这些人相互揭发,揭发了别人的罪行,自己就能免罪。于是张三揭发了李四、李四诬告了王二麻子。最终,四百六十余名江湖术士被活埋。我认为,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打着特异功能的幌子、冲着荣华富贵来的咸阳,如今惨被活埋。说他们一句该,似乎略显刻薄;说他们一句冤,真没啥好冤的。死在苛政杂税下的平民百姓比他们冤多了。

秦始皇修造建筑外的另一爱好是巡游。在他称帝后的十一年中,一共巡游过五次。为了方便出巡,还特地修建了专门的“驰道”,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国道”。当然,把巡游称为爱好并不贴切,因为秦始皇的巡游是含有多种政治目的的。包括巩固后方;体察国情;融合文化;宣威颂德;北震匈奴、东慑六国等等。出巡期间,秦始皇也没闲着,干了许多事。像是成为第一个泰山封禅的皇帝。这事情之后也没多少皇帝敢做,个别大着胆子上去的皇帝,最后还被灰溜溜的骂了下来。秦始皇下泰山的时候还封了一棵“五大夫松”。然后还在全国各地总共七块地方刻石颂德,称为“秦七刻石”。出巡期间,秦始皇也不忘自己的长生不老,曾东巡求仙。现在的河北秦皇岛就是秦始皇曾临时驻跸的地方,也因此得名,成为中国唯一一个以帝号为名的城市。秦始皇还在第三次巡游中,于博浪沙遇刺,险些丧命。成语“误中副车”就是由此而来。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胡亥、李斯、赵高等人随行。这次的路线是帝国的东南部。之所以选东南路线,一是因为之前的巡游从未去过;二是有个说法说秦始皇认为东南有天子气(刘邦怀疑说的就是自己),要去镇压一下。在途中祭祀了虞舜和大禹。然后在返程的路上秦始皇患病,最终于沙丘(今河北邢台广宗)病逝,年五十。八十五年前,另一位战国时期的重量级人物——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也死在此地。他比秦始皇惨多了,他是活生生饿死的。从此,沙丘被后人戏称为“困龙之地”。

秦始皇一共有子二十三人,长子扶苏最有人望。但是由于之前上书反对“坑儒”一事而触怒秦始皇,被派往蒙恬处协助修长城和抵御匈奴。秦始皇死时,扶苏还身在北方。胡亥是秦始皇的第十八子,从赵高为师学习法令,所以基本上对赵高是言听计从。赵高的职务是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也就是秦始皇的专职司机,而且皇帝的符玺令章都是由他保管,很有点私人秘书的意思。由于他服侍秦始皇逾二十年,所以深受厚爱,可谓“二号首长”。秦始皇死前下诏命扶苏回咸阳主持自己的丧礼。拟诏时赵高就在身边。赵高明白这就是表示了让扶苏回来继位为帝。由于自己素为扶苏所不喜,如果让扶苏做了皇帝,自己之后的权势地位肯定大不如前。但是胡亥就不一样了,这个弟子向来对自己言听计从,而且年幼识浅,便于操控。于是说服胡亥、胁迫李斯,对秦始皇的死讯隐匿不发。然后修改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拟矫诏送至扶苏处,以“不忠不孝”的罪名命扶苏与蒙恬两人自裁谢罪。扶苏愚忠,不顾蒙恬的劝阻,拔剑自杀了。蒙恬拒诏抗命被囚,后被逼吞药自杀。

胡亥和赵高一路快马加鞭赶返咸阳。路上害怕秦始皇的尸体腐烂发臭被人察觉。于是在许多车上都放了腌制过的发臭的鱼来掩盖尸臭。可怜堂堂的“始皇帝”就这样“安详”的躺在了臭鱼堆里。如果他泉下有知,估计会起来活劈了这个儿子。有个成语叫“鲍鱼之肆”,可以形容置身于很臭的地方,也可以形容身处小人、坏人堆里。用在这里实在是恰当不过。

回到咸阳后,胡亥发布公告治丧。同时正式继位为帝,史称“秦二世”。二世就是第二个皇帝的意思,但是谁都没有想到,这同时也是秦朝最后一个皇帝了(子婴不算)。此时距秦朝灭亡还剩三年时间。

秦朝大致写完了,由于它不是主角,所以只是非常笼统的介绍了一下,还留了个结局在刘邦的故事里会写到。我似乎应该总结一下秦始皇这个千古一帝了。但我不写。不单秦始皇不写,以后的所有人物都不写。不是写不出,而是我写历史的宗旨如此。我不想掺杂太多的个人观点在其中;我也没有资格去评论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人物和重大的事件。当然,绝不可能完全的没有主观思想,那是不现实的,我只能做到尽量不过多的去表露出来。写史人的初心应该是:不失偏颇的如实的陈述出历史事件。要紧记自己只是一个陈述者,而非评判者。仅此而已。哪怕这样会大大的降低可读性,甚至流失许多读者。

说到评判,褒扬类的尚可接受。我看过许多批评古代反面人物的文章,根本不是为了讲述历史,纯粹就是踩着别人彰显自己。那些作者的字里行间时时流露出一种慷慨激昂、大义凛然的高尚感。仿佛如果换了是他,历史上又会多出现一位“伟人”,为我们留下千古传颂的故事似的。这就有点过了。既然是反面人物了,被你批是他该。没人会说什么,也没人能说什么。我只是怀疑,当这些“高大上”真的面临同样的局面时,他们是否还能继续维持自己的高尚形象?我可以打包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会比他们口诛笔伐的对象更加的不堪,更加的无耻,更加的懦弱。

如果对于上述这种人我是敬而远之的话,那对于为博眼球而扭曲历史真相的“翻案癖”们,我是真的深痛恶绝了。在流量即是王道的现代,你要博眼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你写历史也好、做人也罢,至少要有下限,哪怕一点点。你不能无耻到越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越是根深蒂固的认知,反而越是要挖空心思的去歪解扭曲来达到出名的目的。你们就差写出“盐是甜的,糖是咸的。月亮是早上升起的,太阳是东边落下的”例如此类的话了。文字被你认识了它,都是它的耻辱。如果有朝一日,文坛皆是此等败类,我宁愿一生目不识丁。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西凉妖骑 穿越成顾横波后的传奇人生 至尊少年兵王 涅槃之全能大明星 大明第一祸害 全能军工设计师 扬锋汉起 杨门水浒 该死的二战 我的大明新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