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人间华夏史 > 三苗世家.大禹治水

三苗世家.大禹治水(1 / 1)

帝尧三十四年,尧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之内,四方各地没有人奏乐,为的是悼念帝尧。人们选做舜为天子。舜让丹朱,但天下归舜。舜正式为帝,都于蒲阪,建立虞国。舜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此时禹、皋陶、后稷、夔、龙、倕等等人士自尧时而皆举用,但未有分职。于是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皋陶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担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禹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真,生活简朴。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禹也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他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职责,哪里敢懈怠分毫。舜考虑到这一特殊的任务,又派贤臣后稷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当时,禹刚刚结婚才四天,虽然他与他的妻子是政治联姻(禹为夏后氏首领,妻子为涂山氏之女),但仍很恩爱。不过他妻子也是一位贤惠的女人,识轻重,同意丈夫前去,禹洒泪和自己的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禹带领着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三苗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禹感到自己的父亲没有完成治水的大业而空留遗憾,而在他的手上这任务一定要完成。他沿途看到无数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挣扎,他一次次在那些流离失所的人民面前流下了自己的清泪,而一提到治水的事,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都会向他献上最珍贵的东西,当然他不会收下这些东西,但是他感到人民的情意实在太浓太浓,这也倍增了他的决心和信心。禹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方法,又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禹每发现一个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个部落去发动群众来施工,每当水利工程开始的时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他生活简朴,住在很矮的茅草小屋子里,吃得比一般百姓还要差。但是在水利工程他又是最肯花钱的,每当治理一处水患而缺少钱,他都亲自去争取。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过自己的家,听到小孩的哭声,那是他的妻子刚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多么想回去亲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务艰巨,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个大礼,眼里噙着泪水,骑马飞奔而走了。他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作一个整体来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然后他治理山,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往下流去,不至于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后,他就开始理通水脉,长江以北的大多数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迹。他治水讲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就是如此。龙门山在梁山的北面,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不料被龙门山挡住了,过不去。禹察看了地形,觉得这地方非得凿开不可,于是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趾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因为龙门太高了,许多逆水而上的鱼到了这里,就游不过去了。许多鱼拼命地往上跳,只要能跳龙门,马上鱼就变成了一条龙在空中飞舞,这就是我们后人所说的“鲤鱼跳龙门”。帝舜七年,龙门一事解决,标志着治水任务大体已经完成,只剩下一些零零碎碎的地方没有处理清楚,“大灾厄”时期也即将结束。舜的身体情况也随着时间流逝变得不好了起来,而且他的儿子商均也不成才,他曾经用尧的老办法,用围棋去改善,但结果却与丹朱一样失败了。在这时,舜听闻了禹治理黄河的事迹,便豫荐禹于天,将他立为下一任天子....————————正当三苗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时,东西两方也开始了异动。禹治理好黄河后,黄河不再经常有洪水。东边,黎国第四任君主黎益率众走下圣山,建立城池,繁衍人口。黎国实力开始复苏。黎益在弱小之时没有贪功冒进,贸然突入中原,而是积极与邻国交好,获取如今势力情报,寻觅机会重建黎国霸业体系,而且黎益积极扩大领土,在一些还是会有洪水侵袭的地方也治理着洪水,并根据当地地势低洼的特点,教给民众种植稻谷,发明了凿井技术,解决灌溉问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西边,玄武氏回归故土——渭水盆地,联系上了南边的蜀山氏首领,也是三苗火正“子契”。子契见气候开始恢复,知道黎国必将卷土重来,势不可当,为了示好与从龙之功,便积极帮助玄武氏建立城池,为黎国归来做准备。———帝舜十三年—————帝舜在南方巡守时,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称为“零陵”。禹结束了十三年的治水,匆匆回归中原,继承天子之位。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岭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安定的生活。黎国也不例外。况且经过彗扫天宫后,黎国圣山化为了洞天,它散播的灵气令四周变得鸟语花香,土地肥沃,黎人更是身强力壮,可谓是钟灵毓秀,黎国迅速恢复到了之前的水准。而三苗由于内部政权更迭无暇顾及,黎益在这期间成功打通前往西方道路,与玄武氏蜀山氏取得联系。此时大禹为确立自己地位,举行涂山之会,召集诸侯,而在治水过程中的第一功臣防风氏首领在路上正好遇到洪水,为了救助灾民失期后至,禹杀而戮之,一方面是为了除掉这位功高震主的能臣,另一方面杀鸡儆猴,让各个部落的首领自然见禹而胆寒,不敢自行其是,乖乖遵从他的命令。消息传到防风国,防风人怒而起义,反抗大禹,可是大禹早就安排妥当了,附近已经安排好军队,时刻准备灭亡防风国,防风人连家门口都没出,就被打了回来。黎益见时机已到,召集国人讨伐三苗,三苗猝不及防,被东西夹击,防风国见此也开始反扑,苦苦支撑七十天后,苗师大败,禹见大势已去,带领夏后氏向黎国投降,他们被放逐到三危,而三苗残余南逃至丹水以南,放弃中原淮北地区,此后史料不再出现。三苗消亡。在政局稳定之后,黎君益才正式带上王冠,宣布称王,黎朝正式建立。黎王益一统盘古大小部族,将盘古大地分划成九州(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为控制中原,乃至天下,他将自己的亲信部族迁至华夏之中央——豫州,而国都迁至洛阳,把本地强大氏族迁走,分封黎姓宗亲到各州各地去,直接控制或者制约本地部族。在中原十分强大的斟鄩氏族,就被迁到了原本黎国的中心地带——海岱地区,被以赤巨氏、黄禄氏为首的黎国氏族轮流“照顾”。封赏在讨伐三苗有功的氏族:蜀山氏为梁州州牧,玄武氏为雍州州牧,防风氏为扬州州牧。不过黎王益似乎不放心他们,命他们带上家属,每几年就要来洛阳复命。此外,对玄武氏以夏国遗留人口众多不好管理中原为理由,在中原强制迁走了一个强大氏族“有扈氏”,既能令他们制约玄武氏,又能减少黎国对豫州的行政负担。而对蜀山氏,由于蜀道太难走了——沟通交流不便,蜀地易守难攻,黎王益只能在本地培育了一个叫做“蚕丛氏”的部族,蜀山氏察觉到了黎王的行为,但却装傻充愣,明面上什么也不干,乖乖听从黎王命令,坐视蚕丛氏做大,降低黎王的警惕,暗地里与蚕丛氏互通有无,结为兄弟之盟,与各州州牧眉来眼去,甚至将手伸向豫州....为了安抚当地强大的部落,收获人心,也向他们给予官职:封有穷氏为兖州州牧,有虞氏为徐州州牧等等。规定豫州为甸服,即为天子服田役纳谷税的地区:紧靠王城百里以内要交纳收割的整棵庄稼,一百里以外到二百里以内要交纳禾穗,二百里以外到三百里以内要交纳谷粒,三百里以外到四百里以内要交纳粗米,四百里以外要交纳精米。豫州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侯服,即为天子侦察顺逆和服侍王命的地区:靠近甸服一百里以内是卿大夫的采邑,往外二百里以内为小的封国,再往外二百里以内为诸侯的封地。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绥服,即受黎王安抚,推行教化的地区:靠近侯服三百里以内视情况来推行礼乐法度、文章教化,往外二百里以内要振兴武威,保卫黎王。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要服,即受天子约束,服从天子的地区:靠近绥服三百里以内要遵守教化,和平相处;往外二百里以内要遵守王法。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荒服,即为天子守卫远边的荒远地区:靠近要服三百里以内荒凉落后,那里的人来去不受限制;再往外二百里以内可以随意居处,不受约束。确立一般等价物“贝壳”为钱币,使交易便利。确立并传播奴隶制,避免有些部落战争后失败部落被直接屠杀,保留劳动力。黎朝将一些罪大恶极的三苗人贬做奴隶,组建奴隶工团,兵团,大大加强黎初生产力,战斗力。废除禅让制,确立长子继承法,黎益立长子大廉为太子。对双修功法采取严厉审查,采取打击摧毁政策。黄帝留下的双修传承几乎断绝。————————原因其一那是黎朝政治正确:与黄帝敌对,黄帝御女三千的行为,令双修—派被定为黄帝一派,不过大部分双修者也的确如此。其二制度:黎朝习惯法原始粗鲁,有残忍的酷刑,导致那些双修主义者一律折磨至死,老人少有活口,新人不敢入学。其三社会风俗:九黎本就有男女平等的传统,黄帝这种双修被认为性别歧视,男尊女卑、女尊男卑这些观念被黎人不耻,黎朝建立后进而这—思想扩散给天下万民。————————数年后,黎益崩,黎大廉继位,延续父亲政策,终于华巫二族在历经千年后放下成见,文化交融,不分彼此,造就盛世。史称“益廉之治”,可谓一则美谈。太史公曰:黎益力挽狂澜,奋起直追,最终黎朝终成,天下归一。有道是幸出贤王平澜涛,振靡隆兴展宏图呐~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父皇,请退位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乱世武夫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超品姑爷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