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谋士,这脑子转的就是比一般人快!“对啊陛下!这就说明,这天下百姓还需要陛下继续主持对五岳四海的祭祀啊!这天下的百姓,都还需要您啊!”
砰!朱元璋拍案而起,“荒谬!古语有云,子不语怪力乱神,亏的你们还苦读圣贤书,如今竟连这圣人之话都当做了耳旁风了!”
闻言,那些大儒们顿时低下了头颅,双手颤抖的更加厉害了,生怕自己哪一句话不对付,被老朱直接拖下去搞九组消消乐。朱元璋冷哼一声,脸上寒意不减,环视跪在自己身前的大儒们,蓦然开口,“行了,都退下吧。”
“刘三吾,继续查,若是查不出个所以然来,便不必来这奉天殿见朕了!”
闻言,刘三吾连忙点头,旋即带领着大儒们,走出了奉天殿。奉天殿外,大儒们纷纷相视一眼,感慨着劫后余生。他妈的,现在怎么上朝有一种上坟的感觉?上坟就算了,关键这他妈还极有可能是自己和全家的坟。本身就活的够艰难了,现在这老朱竟然还越来越狂野了,一言不合就诛十族,他们手里又没有那么多良田,到时候要往哪里埋啊!大儒们:果然,爱会消失的对吗?奉天殿内。朱元璋脸色更加阴沉,望向一旁的朱桢,感慨道,“桢儿,看来这天灾还真是如你所说,是以三百年为一个周期的。”
“亏得这些儒生文臣,各个熟读圣贤书,却连这么浅显的道理都不明白,竟然没有一个能够发现这其中的问题和规律,将这一切都推到君主的头上,简直是迂腐到了骨子里!”
朱桢上前一步,拱手抱拳,“父皇,此事也怪不得这些儒生,毕竟这大自然的规律,都过去了千百年,不也是没人发现吗?”
“老六此言差矣!”
此话一出,立刻遭到了朱棣的反驳,只见他上前一步,微微拱手,“父皇,汉书《天文志》中曾记。”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见,夜常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者各一,当是时,祸乱辄应,周室微弱,上下交怨,杀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由此可见,天运乃是三十年一小编,一百年一中变,五百年一大变,三大变为一纪。如今算来,恰好附和老六之前的推算。”
“由此可见,并不是历代先贤未曾发现,而是老六不曾知道罢了。”
说完,朱棣便看了朱桢一眼,眼底浮现了一抹得意和骄傲。自从上次在大哥口中听说了这老六的三百年之期后,他就开始翻阅古籍,终于被他从这本汉书之中发现了些许的端倪。朱元璋缓缓点头,望向朱棣的眼中,多出了一抹赞赏,这老四,长进了不少!朱棣:笑死,真当我永乐大帝是摆设?朱标:啊对对对,永乐大帝就是牛波一!朱棣:嘶,大哥,咱不是说好不提这事了吗?“既然咱的大明注定要遭受天灾,那还是要早做防范才是,如此也好在日后的天灾之中,减少伤亡和损失。”
朱元璋感慨道。朱标点头,“父皇英明神武,竟为天下百姓深思至此,当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过这人祸好避,天灾又该如何躲避?”
“这个简单,只要有足够的物资,那这天灾也就不足为据了。”
朱桢缓缓开口。物资?朱标一拍大腿,“老六说的对啊,若是大明有足够丰盛的物资,又何惧天灾?”
朱元璋摇头,“除了广集钱粮物资之外,还必须尽快清楚鞑虏,将北元余孽彻底扫清,如此,老朱家的子孙才是世世代代稳住这大明江山。”
“桢儿,此事多亏了你,咱才能意识到这么严重的问题,否则若是一直如此浑浑噩噩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朱桢谦逊一笑,“父皇,正如大哥所说,儿臣不过是多了些常人所不知道的知识罢了,若真要论及浑浑噩噩,儿臣才是真正的浑浑噩噩。”
朱元璋一愣,旋即轻咳两声,点头道,“也对,老六,你这青楼日后还是少去的好,青楼女子,注定不是良配。”
朱桢老脸一红,这说天灾呢,怎么又扯到他身上来了。“那父皇打算如何处置郭恒?”
朱桢话锋一转问道。“郭恒?郭恒的下场,你不是早就知道了吗?”
朱元璋寒声道。朱桢身子一震。这熟悉的语气和目光,老朱这是又要杀人的节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