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军分区搞什么摩擦,反而倒是相安无事。但是……在战争中,尤其是关乎民族存亡的战争中,并不是把头埋进沙子里,就没有了危险。池子深显然不明白这个道理,他认为只要他不惹事,别人就不会为难他。河云县城收复之后,随着曹兴华带着特务营把战斗引入日战区,第一军分区的日子好过了很多。会县和兴县两地并没有因为日军撤走变得安稳,反而越来越动荡。赵志国没有想争利益的打算,他只是不想被会县和兴县警备旅被日军拿来对付第一军分区。日军本来就是白骨精整容失败,没脸又没皮。如果他们借用会县和兴县的力量来对付第一军分区,等于日军可以用统一抗日给他们充当防弹衣。小鬼子本来就难对付,加了一层保护的日军更会让人头疼。但是,让赵志国没想到的是,会县警备旅几乎没有挣扎一下就当了日军的狗。第一军分区防区内因为长时间的和平,无论是民力还是经济尽然开始了复苏。但第一军分区仍旧摆脱不了传统的农业社会,更没有走入工业社会的迹象。第一军分区内,最大的工厂就是第一军分区的军工厂,却时常因为原料问题,还不得不间歇性的停工。其他工厂就是小作坊,十几,二十几个人的厂子在第一军分区算是一个大厂。赵志国和马修文都很清楚,如果他们不走向工业化,第一军分区跟日军大规模交战,作战物资还会时不时的见底。这种倾家荡产式的打法,需要不断榨取第一军分区的民力和经济。现在看着有些复苏的第一军分区,很可能会因为一场恶战,再回到被日军随意入侵之前的样子。“我们需要工厂,不但能够为我们生产军装,军鞋,还要生产普通百姓用的生活用品。”
马修文说。工厂也可以生产农用机械,农用机械代替人力,多出来的人力就可以进入工厂,从而生产出更多的物资。“首先我们得有大型发电厂,能够供应各工厂的用电才行,这才是根本问题。”
赵志国说。“我考虑的太简单了,看来发展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够搞清楚的,我们得需要专业的人员才行。”
工业的发展也需要布局,不是选一块地,建造厂房就能够搞定的。“我们有耐心把小鬼子赶出去,我们就有耐心搞发展。”
赵志国说,“我们可能会在发展的路上走错,但肯定是越来越好的。”
“老赵,能不能让姜文正想办法给我们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在这个世界,还有很多农业国家,但也有很多国家进入了工业化。直接学习现有的技术,会让他们少走很多弯路。“政委啊,人家的技术可不会白给我们呢。”
赵志国说。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天上不会掉馅饼的,没有免费的午餐。想要人家的东西,很可能就要受人家约束,或者是核心技术人家不会白给。“而且不止是技术的问题,现在就是给我们技术,我们也没有对应的工程师,工人……”就算给了硬件,没有软实力支撑,买来的技术也可能是留着积满灰尘。“我们防区里还有不少年轻学生,他们是不是可以……”马修文说。当初第一军分区在战场上崭露头角,有不少年轻学生凭借一腔热血,不远万里,走着来到了第一军分区的防区。为了部队的发展,当时有一批学生补充进了部队。但是大部分学生都留在了后方,负责将他们所学传授给下一带。“嗯……他们确实能够在这方面顶大用处,”赵志国说,“我会尽快让姜文正想办法的。”
第一军分区发展的快慢,会影响到这场战争的进程。“报告司令,豫北山区的消息!”
“豫北山区的消息?刘庆生?”
在赵志国和马修文商讨在第一军分区建设工厂的时候,豫北山区传来了最新消息,让赵志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他们是通过敌后游击队把消息送到了一二九师,然后又转送到了我们防区。”
豫北山区也知道,最近兴县和会县的地界上并不太平,于是整个消息绕了半个地球,才送到赵志国的司令部。“发生什么了?”
马修文问,“刘庆生他们怎么样了?发展是否顺利?”
“刘庆生他们没事儿,只不过日军最近活动有点频繁,华北平原地区日军车辆昼夜不断。”
赵志国说。“刘庆生他们可以啊,把眼睛都放到了平原地区去了。”
刘庆生说。“日军在拼命的向前线增兵,后方逐渐空虚,刘庆生他们有有机可乘。”
赵志国说。正面部队给日军压力越大,敌后的人员更容易生存。相反,如果敌后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只能说明,正面的仗打得不怎么样。“日军开始增兵了?”
田克志问。“难说,最近游击队又频繁活动,说不定是要针对游击队采取行动,如果日军对我们的游击队不管不顾,只想着向我们进攻,他们向前线运输的路线可能都要被游击队给破坏。”
正面和敌后战场的配合,让日军疲于应对。“岗村要对游击队动手?我们要不要跟总部联络一下?”
马修文问。敌后游击队牵制了日军大量的精力,如果日军对敌后游击队发起大面积的清缴,最后还得让正面部队独自应对日军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