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章楼山父子情两头堵啊,萧秉烛十分无奈的抱着被子,又回到了自己的房间,“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啊……”萧秉烛自己吟诵着诗句,不知何时竟然自己睡着了。诸葛燕庭和秦衣衣两个人凑在一个被窝里,叽叽喳喳的说着私房话:“哼,甭以为咱们不知道他想什么,就是不让他如愿以偿!”
“衣衣姐姐,你以为萧郎厉不厉害……”“你这不是明知故问嘛,他那家伙简直就是个小牛犊子啊,不知疲倦一样,姐姐我一个人根本应付不过来,要不,咱们俩一起……”俩人嘀嘀咕咕,萧秉烛要是知道她们在讨论什么,估计能乐得笑出声来。次日,大雪依旧。楼山王楼山雪刀在他的王帐里,抱着四个女人,正在享受男人的乐趣,看得出来一个是草原女子,一个汉族女子,一个罗刹国女子,还有一个佛郎机女子。这个老家伙还真是懂得享受,这四个女人,汉族女子婉约腼腆,草原女子热烈奔放,罗刹国女子热情如虎,佛郎机女子奔放如火,每一族的女人都带个他不一样的体验,而且,这四个女人一个比一个漂亮。“父王,”楼山雪刀的儿子楼山窟楼头进来,看到自己老爹的举动,他仿佛已经司空见惯,可当他看到自己老爹搂着的那个汉族女子的时候,眼神里的恨意一闪而过,“赵国的使者已经来了好几天了,到底见还是不见啊!”
楼山雪刀上下其手,忙的不亦乐乎,忙活了好久之后,这才从女人的山丘之间,探出头:“那赵国公子送来多少财货?”
“大概五百多车金银和三百多名美女。”
楼山窟楼头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那个汉族女子,她叫若水,当年是他从一个人贩子手里买来的江南女子,被父王看上之后,强行抢走,他十分愤怒,却无能为力。若水弱弱的看了看他,轻轻地看了口气。很显然,那个女人心里有他,但是,楼山国内,楼山雪刀拥有无上的权力,所有的牛羊、金银、女人都是他的,别人无法染指。“那赵国公子送来这些东西,无非是想让我们派一支军队,协助他赵国去攻打秦国,他这简直是想瞎了心嘛,秦国何等强大,尤其是萧秉烛,他可是战神,谁敢招惹,这厮就是把我们楼山往火坑里坑我们呢。”
楼山窟楼头吐槽了几句。“哼,秦国哪有那么可怕?”
楼山雪刀有些不屑,又带着几分愤怒,“萧秉烛这厮,当年故意把鞑靼地盘错综分给我们草原三国,目的就是让我们内斗,这厮不是什么好东西!”
“你告诉那个赵国公子,金银一千车,美女一千个,如果答应本王这个条件,本王愿意出十万精锐,助他灭秦,否则,免谈!”
“父王,我们何必去得罪秦国……”“本王的话,你要当做耳旁风吗?”
楼山雪刀怒道,“如果你是那条不听话的狗,本王不介意撸掉你的太子之位,让你弟弟来做。”
“父王,”他刚说完,楼山窟楼头的弟弟的楼山妖拜头带着两个女人进来,“父王,儿臣给父王寻来两个极品,嘿嘿嘿,儿臣都已经试过了,当真是妙极了。”
“哦,是吗?哈哈哈,吾儿当真是孝顺,比你大哥强太多了,”楼山雪刀言道,“正好,父王有事儿要交代你去做,你去找那个赵国公子,告诉他,金银一千车,美女一千个,本王愿意出十万精兵助他灭秦!”
“父王放心,儿臣一定给你办的漂漂亮亮的。”
楼山妖拜头笑盈盈的将两个美女送上去,“父王好好享用,儿臣告退。”
“父王……”楼山窟楼头还想谏言,被楼山雪刀瞪了一眼,“怎么,没看到本王正在享受美女吗?你想加入,还是想抢走几个?”
“儿臣不敢。”
楼山窟楼头只好退去。他回到自己的营帐,有个道士正在翻着书,此人名叫藏春散人,是楼山窟楼头的老师,也是他请来的军师,楼山窟楼头能从一个牧羊女的儿子,五年之内变成太子,都是藏春散人的功劳,楼山窟楼头对他言听计从,敬佩有加。“殿下何事烦忧?”
“恩师,父王他不听劝告,愣是要协助赵国灭秦,你说,怎么办?”
“老夫想要问殿下一句真心话,你是倾向于助秦,还是愿意灭秦?”
“灭秦?算了算了,秦国强大,萧秉烛又算无遗策,谁敢与秦国为敌,但是赵国也不好得罪啊,我们楼山跟秦国接壤少,大部分跟赵国接壤,赵国大将李子颇也是一代名将,我们楼山打不过啊!”
楼山窟楼头对自己国家的实力很清楚。藏春散人言道:“殿下可能还不知道,萧公已经灭了韩、郑、魏,他的野心,定然是灭了九州诸国,统一天下,如果这时候我们协助一下,那就是锦上添花,如果等秦统一了天下,我们再去,那可就是画蛇添足了!”
“唉,道理我都懂,可如今我手里掌管的大军,不过五万,甚至连我弟弟掌控的人数都不多,我也想助秦,奈何,没办法啊!”
楼山窟楼头叹了口气。“如果殿下做了楼山的王呢!”
藏春散人这句话一出,房间里的蜡烛忽闪忽闪的跳动起来,吓得楼山窟楼头急忙跑到帐篷门口,左右看了看,除了贴身护卫,再无其他人,他这才松了一口气:“恩师,这话可不敢胡乱说啊!”
藏春散人不再言语,低头继续翻看着他的书,书的封皮上写着四个字《三国演义》,这正是萧秉烛口述的话本之一。楼山窟楼头坐在那里呆呆的喝着闷酒,不知道在想着什么。藏春散人突然说了一句:“我听闻,萧秉烛已经来到草原。”
“噗……”楼山窟楼头一口酒喷出来:“你说什么?萧公来到了草原?他来做什么?难道他知道了父王的打算?坏了坏了,楼山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