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宋最惨官二代 > 第220章 逆刀往事

第220章 逆刀往事(1 / 1)

第二任掌门,只可惜天妒英才,正值壮年的他患上一种怪病,并于当年年底病卒,时年四十有五。韩先念死得突然,仓猝间没来得及安排后事,只在临死前一刻将掌门戒指传给大弟子方岳,彼时方岳不到三十,这引起韩先念众多师兄弟的不满,在其死后不到两年内,方岳的师叔伯及座下弟子纷纷离山,或另立门户,或隐姓埋名,或仕职官宦,或创立镖局,不一而足。史衡的师父温良便是其中一个不服师侄方岳管束之人,他率领座下弟子出走,于距天心峰不远的天游峰落脚开山创派,打出的旗帜也叫百虎门,由此百虎门便有了北宗南宗之分。而郑耀宗也于师父韩先念死后的第四年下山回老家雷州创立龙马铁拳宗,其后便因为抢夺神拳阴令之事而交织聚缠在一起,傻苍因此也牵涉进来。傻苍听罢本门来历,微微点了点头,眼光落在逆刀之上,问道:“那么关于创派祖师爷这把天地逆刀的传说有那些?方岳向史衡望了一眼,史衡下巴轻点,道:“天地逆刀的来历传说便由我来给掌门兄弟说道说道,祖师爷这把天地逆刀吸收日月精华,颇有灵气,是武林中人梦寐以求的宝物,幸好武林中听说过此刀的人早就死光,传留下来的故事少之又少,它才得以在天心峰绝顶上驻留多年,不然凭我们的武功修为,拔刀台上纵有十把逆刀,也早就给人抢光拨光。”

傻苍想起七彩虹珠,一颗小小珠子,已在武林之中掀起一阵阵血雨腥风,不知多少人为之丧失性命,武功秘芨与宝刀宝剑更是武林吸睛顶流,人人不顾性命欲拥为己有,如果这柄宝刀重新现身江湖,定会引来更大的风波,点点头说道:“逆刀须得严密保管,江湖风波恶,绝不可让它落入心术不正之人手中。”

史衡道:“铁戒指、神拳令、天地逆刀是我百虎门三样信物,希掌门兄弟好好保管。也望掌门兄弟藉此三样信物,将百虎门门楣发扬光大,奠定我门千年不倒的根基。”

傻苍摸了摸逆刀冰冷刀身,道:“一定。请史前辈为我详述该刀来历。”

史衡点了点头,滔滔不绝说了开来。百虎门创派师祖张厌淼云游四海行侠江湖时,曾于某位老人口中听得一个历代相传的故事,传说昆仑山中有一口神奇的上古宝刀遗落在险境中,拥有者武功内力将大大增强,老人只是随口说说这个不知传了多少代的传闻,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厌淼暗暗记在心中,艺成后便不远万里前往探寻,历经五险六难,几将一条性命搭上,终于在最绝望之际把宝刀拿到手。那时候张厌淼武功本已甚是了得,得此宝刀后更加如虎添翼,打败多位前辈名宿,闯下赫赫声名,有道是树大招风,前来向他挑战之人络绎不绝,可没有一个能胜得了他。有一回张厌淼和知心朋友相聚,酒后吐真言,把宝刀秘密说了出来,酒醒后他十分后悔,可说出口的话覆水难收,并且他这位“知心朋友”既不知心也不朋友,妒忌张厌淼取得的成就,将逆刀秘密在江湖中大肆扩散,任他如何竭尽全力也阻止不了惊天秘密的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不出半年,整个江湖都知道这把神奇的宝刀,以致向他强抢豪夺之人不计其数,张厌淼刚开始时只将他们打败,还好心劝导不不予杀伤,但觊觎宝刀的人如过江鲫一个走了另一个又来。”

最后他不厌其烦,慢慢如换作了一个人,变得心狠手辣,手持宝刀将前来的人全部斩杀,所杀之人当中并非全是心怀鬼胎之辈,有的只是慕名前来见识宝刀,还有的只是想跟他切磋交流武功,却都被他一视同仁杀了个精光,他杀得越多越狠,武功便越高,武功越高,杀的人便越多,最终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杀到最后,已然没有人敢前来挑战或是打宝刀主意,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收手,乔装打扮混迹于江湖市井之中,只要听到有人提起天地逆刀的名字,便亮出宝刀将那人及周围的听者杀得一干二净,长此以往,江湖之中便再也没人敢提起逆刀的名号,不但不敢提,连在心中想想也觉得十分危险。原来死在这柄刀下的冤魂数不胜数,难怪杀气这么重,傻苍边听边看着那并不锋利的刀锋,眼前一个个鲜活而又模糊的面孔快速闪过,变成一张张狰狞不甘、染满鲜血的脸孔,到最后蓝月天宫四名使者的脸容浮现在脑海里,耳中似乎又听到天地逆刀发出的嗡嗡声,催命的符咒,挥之不去。不知过了多久,傻苍回过神来,瞧到酒席上众人都止了声息,正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咳嗽一声,问道:“原来这柄逆刀竟然有如此过往,最后发生了什么事,逆刀怎地会深入石中?”

史衡道:“祖师爷如日中天、深感寂寞时突然接到一个挑战,约他在天心峰绝顶上一较高下,那时拔刀台尚不叫拔刀台,祖师爷等的就是这一天,当即欣然接受,到达天心峰时那个挑战之人已在绝顶上等候,两人互报姓名,寒暄客套几句便动起手来。虽说只是武功上的较量,但两人都全力相搏,拼斗十分激烈,绝顶上雷电齐鸣,风云变色。比拼从黄昏到清晨,又从清晨斗至深夜,一直战至第三日太阳跳出山际的一刹那。”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父皇,请退位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乱世武夫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超品姑爷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