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爵虽不清楚下面的事,却并非一点脑子都没有。听了徐长福的话,他不禁道:“这不还是跟朝廷对着干吗?以后朝廷寻着由头,岂能放过我?”
“我的公爷哟,”徐长福是真捉急,“您只需发个话,下面的人自然会替您办这些事,顶多是邀请一些勋贵来府中以饮宴为遮掩通个气,朝廷如何能知道背后主使之人是您? 况且,若您什么都不做,难道任由朝廷查清田亩,以此为借口治罪吗?”
徐文爵终于被说动,一咬牙道:“行,这事就交给你去办吧。记住,可别跟下面的人说是我授意的。”
“公爷放心,我会办妥的。”
徐长福如此回答。 心里却在想:我去办这件事,谁不知道是得到了您的授意呢? 所以,要想在明面上把魏国公府摘出来,还得好好筹划一番才行。 ··· 昭武元年,十二月一日。 也即是连续三天的“田税改革”御前会议召开后的第一日,由户部培训的上千名“清丈田亩专员”便被下派到了应天府下辖的八个县指导、协助清丈田亩工作。 如此快的动作,超乎了很多人的预料。 在以往,大明朝廷要实施什么新政策,且不说君臣们要在朝中争议多久,即便是议定了,真的要去落实,也得准备个十天半月。 朱媺娖登基后,昭武朝落实政策虽然快了很多,可观以往新政实施过程,在透露出消息后,也会有三五天的间隔。 如今却是一天间隔都没有,着实打了许多人一个措手不及。 应天府府衙外。 早上八点刚过,同知夏允彝便带着户房官吏在公告栏张贴“清丈田亩”的公告。 夏允彝1596年生,今已五十岁了,乃是崇祯十年进士。 之后他在福建长乐担任了五年的知县,体恤民情,革除弊俗,成为当时全国政绩突出的七位优秀知县之一,得到了崇祯的召见。 本应在之后擢拔到中枢任职,或任地方州府级别的佐二官,但因母亲病逝,他只能回乡丁忧。 三个月前,夏允彝丁忧结束,到南京吏部报备,很快便得到朱媺娖召见,担任应天府通判。 应天府作为如今大明京城所在,同知、通判都有两个。 朱媺娖知道夏允彝在福建任知县时,革除弊俗,做得很不错,便让他主抓新政相关事宜。 夏允彝不负朱媺娖所望,在落实新政工作中表现颇为出色,因此被擢升为同知,依旧主管新政落实工作。 “副尹,公告张贴好了。”
一名吏员过来禀报。 夏允彝看了眼周围围观的百姓,便道:“那便念给百姓们听。”
“是。”
虽然冬季八点略有些早,但如今南京人口上百万,早上起来做事的百姓也有许多。 经过府衙前,见张贴了新公告,那些不着急去干活做事的,便停下来观看,或是等人念公告。 毕竟府州县乃地方官府,出台的任何政策,都与百姓息息相关。 这些人中不乏一些勋贵、士绅、地主家负责采买的管事、仆人。 听完了公告,一些管事直接将采买的事交给底下仆人去做,自己则赶回去向主人禀报此事—— “什么?今日就开始清丈田亩?昨天朝中不还在议此事吗?怎么这么快就要落实了?”
“阻挠清丈田亩者,重则斩首、抄家流放,轻则籍没屋宅田地,迁徙北方?朝廷竟敢如此重罚?不怕激起民变?!”
“唉,我昨日还准备去同赵家商议此事该如何应对呢,没想到今日就开始了。而且一出手便势如雷霆万钧,朝廷简直不给我们活路啊。”
“去看魏国公府的刘管事今日是否在家,老爷我要去拜访他···” 应天府的清丈田亩公告一出,顿时南京城内外暗流更加汹涌。官府这边,却是按部就班地开始做事。 如夏允彝,在张贴完公告后并没有进去,而是在府衙外做出了迎接准备。 一户房典吏忍不住问:“副尹,我等这般恭候,莫非是朝中要派钦差下来?”
夏允彝知道这个典吏户房新招的一个秀才,才三十出头——若在以往,这等人必然皓首穷经,以求中举,选择来做吏员的极少。 可自从新政落实,官吏之间再无鸿沟,大批吏员被提拔为官员,一些中举无望的读书人便纷纷选择到地方衙门应聘为吏员。 夏允彝虽然跟这个秀才不熟,但还是耐心道:“此番清丈田亩非比寻常,故朝廷下派清丈专员到地方衙门指导、协助落实清丈之事。”
“清丈专员?”
这典吏露出疑惑之色。 据他所知,大明以前似乎并无这个官职。 夏允彝微笑道:“就是清丈田亩专职吏员···瞧,他们来了。”
这典吏看去,顿时满面惊容。 只见前方一支上千人的队伍走了过来。 这些人皆身穿样式有些怪异的靛蓝色短打——说短打也不合适,其上身衣袖只及手腕,袖口远比寻常的衣服小。 立领对襟,衣摆只及大腿一半,以一条黑色宽腰带束着,露出了下面的靛蓝色长裤。 这长裤裆位略高,裤腿也比寻常的裤子要紧缩,小腿处更是打了绑腿。 脚下则是一双平平无奇的布棉鞋。 头上皆束单髻,系着一条红色护额。 这些人五人一排,犹如一套蓝色长龙从前方街道走来,步履竟然颇为整齐,气势惊人。 百姓们见了都下意识地避到两边去。 若非这些人只是背着包、腰间别着木棍,并没有拿兵刃,且两边还有巡警随行,恐怕百姓们都要恐慌逃跑了。 待这些人走到府衙前的广场上,近了,夏允彝等人才看清那些人红色护额上所写的是什么字——清丈专员! 不过,这些人为首的却是十几位身穿绿袍的官员。 这些官员与那些吏员一样,看着都颇为年轻,估计年纪最大的也没超过四十岁。 更令府衙一众官吏惊讶的是,绿袍官员中里面竟然还有两位女子。 这些人在府衙前一站,旗帜飘扬,犹如军队一般齐整,让不少府衙官吏心里都嘀咕起来:莫非这些人不是去清丈田亩,而是要去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