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可以说是南明乃至整个明末的一大势力,郝光明自然早就带着朱媺娖研究了郑家,对郑家各个人物也了解颇深。 此时的郑芝龙已经42岁,人到中年,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富可敌国。 因此,他没了早些年的进取心,只想守着大员、福建以及海上的一亩三分地,舒坦地做个土皇帝。 当然,作为曾经纵横大海的海盗王,即便安于享乐,他也不忘记政治投机,或者说这一时期他最喜欢的就是搞政治投机。 不论是此前归顺大明,还是后来受弘光帝封爵,以及再后来扶持隆武帝继位,再到投降清国,都是如此。 所以,对于郑芝龙了解“南京之变”及“扬州之战”后,会有什么反应,朱媺娖和郝光明是有过揣测的。 从目前来看,郑芝龙的反应正在他们揣测的范围内。 因此,朱媺娖便选择了当初跟郝光明讨论此事时商议的应对之策——暂时接纳郑家,看能否凭借大明庞大的体量,兵不血刃地消化郑家。 如果不能,以后再说。 反正她有这么大的金手指在,即便后面郑家跳反,她也有办法对付。 当然,最好还是别弄到郑家跳反——按照目前的趋势,郑家一旦选择“投效”她,过个几年,即便郑家发现根本利益受到威胁乃至损害,也无力反抗,甚至是不敢反抗了。 郑鸿逵并不知眼前龙椅上这个少女已然将郑家视作盘中餐,听朱媺娖表示郑芝龙为南安伯,也同意整编他麾下的水师,心中是大大松了口气。 最初,扬州之战还未发生时,郑鸿逵在镇江听到关于监国公主的一些传言,是不相信的。 不过,当后来朱媺娖率领大军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时,郑鸿逵手下人探查到其水师及边防军、禁卫军的强大实力后,就对朱媺娖感到深深忌惮了。 只因女子监国,以及女子继位为帝这种事实在太过玄乎,郑鸿逵才没有立即来向朱媺娖表示投效,而是去信将“南京之变”及其所知的朱媺娖部分信息告知郑芝龙。 不待郑芝龙回信,“扬州之战”的结果就传到了镇江。 郑鸿逵听闻朱媺娖一战歼灭十数万清军,其中更有数万八旗兵,既震惊又恐惧。 怕朱媺娖瞧他不顺眼,找个理由来消灭了他的水师,他便先带着水师退出了长江,到海上去了。 直到后来听闻了更多关于朱媺娖的事,又和郑芝龙沟通了一番,才有了他代表郑家来南京表态的事。 他本以为朱媺娖军威强盛,还有神秘光环在身,会对郑家提出什么苛刻条件,比如说让郑芝龙来南京之类的。 没想到朱媺娖不仅没提什么条件,反而表示会认可郑芝龙“南安伯”的爵位。 这自然是让原本心怀忐忑的郑鸿逵大喜过望。 至于说将他麾下的水师交给朝廷整编,却也并非完全是为了满足朱媺娖的胃口,还有别的算计,那就是铁甲战船! 这次来南京,他虽未能登上铁甲战船,却也隔着百多步看过。 只见那几艘四百料的座战船当真全身包裹着钢铁,吞吐烟雾,无风无桨亦能航行,堪称神异。 甚至郑鸿逵都要相信,朱媺娖确实是仙女下凡,而这铁甲战船乃是其从天上请下来的宝物了。 因为,他出自郑家,各种各样的船见得多了,却也想不通那铁甲战船是如何无风无桨便能航行的。 若他麾下水师接受朝廷整编,成为长江水师一样的经制之师,即便无法获得一艘铁甲战舰,上去观摩一番想必是没问题的吧? 只要让他的人上去看了,他相信凭借郑家的造船能力,便能仿造出来··· 带着兴奋与浮想,郑鸿逵再次向朱媺娖跪拜,大声道:“末将替家兄谢监国!末将亦会全力配合朝廷整编镇江水师!”
朱媺娖含笑点头,示意郑鸿逵起来,看向郑森,道:“本宫听闻南安伯之子就在国子监进学,又得知郑总兵今日觐见,便派人将他请来了,也好让二位叙一叙叔侄之情。”
这话郑鸿逵一时还真不知道怎么接,只能道:“末将多谢监国关照。”
他才说完,旁边的郑森忽然道:“敢问监国,不知为何要罢免牧斋先生的官职?”
旁边郑鸿逵听了顿时神色一变,忙低喝道:“朝廷官员任免岂是你一生员可以置喙的?还不赶紧向监国请罪!”
郑森却站得直直的,看着朱媺娖,一副非要个说法的样子。 另一边郝光明通过手机看到这一幕不禁直摇头,心想:真不愧是大明朝的“愤青”,这性子也太冲动、刚直了。 朱媺娖则淡淡道:“本宫来南京,各部官员去职的不止他一位,并无特殊原因,只是觉得这些人不适合其所任官职而已。”
郑森还要再说什么,却被郑鸿逵很拽了下衣袖。 他到底直而不蠢,知道再问下去也不会有结果,反而会让自身和郑家落下麻烦,便皱着眉头不吭声了。 朱媺娖前却又接着道:“你是钱牧斋的学生吧?倒是一表人才。 若你还觉得本宫对钱谦益的处置不公,可以来本宫的秘书处做事,若做得好,本宫便考虑起复钱牧斋,如何?”
郑森听了一呆,没想到朱媺娖忽然就要召他进入什么秘书处做官。 旁边的郑鸿逵则面色又一变。 因为他看出来了,朱媺娖这是要让郑森留在身边做质子。 他本能地想要替郑森推辞,可想到朱媺娖此前什么过分条件都没提,如今只是让郑森你在身边做官,若郑家不允,岂不显得毫无投效诚意? 就在郑鸿逵犹豫间,郑森回过神来,道:“监国所言当真?”
朱媺娖道:“你当知本宫亦是金口玉言。”
郑森立即跪拜道:“郑森愿进秘书处!”
见郑森已经做出选择,郑鸿逵只能暗叹一声,不再多说什么。 朱媺娖含笑点头,“起来吧。”
这时另一边郝光明笑道:“不如顺势给他改名郑成功。”
这回朱媺娖却是罕见地没接纳郝光明的提议,因为,随着和郝光明越来越熟悉,她已经能分辨出,有时郝光明所提建议并非出自实用,而是出自明末历史爱好者的某些趣味。 比如郑成功这个名字,那是历史上隆武帝为了笼络郑家,赐郑森国姓朱,取名朱成功,才有了后来的郑成功。 事实上,直到郑成功去世前,他一直都自称为朱成功的。 如今这个世界有了她,根本不需要用赐姓的手段笼络郑家,如此又何必非要让郑森改名郑成功呢? 郝光明这么提议不是为了满足他的个人趣味又是为了什么? 另一边,郝光明见朱媺娖没接受意见也不恼,而是笑道:“这郑成功进入秘书处后会有什么表现,又将有怎样的改变,还真是让人期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