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有些问题从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存在隐患】 荆咕的语气肃然起来,让天幕下的帝王将相尤其紧张。 【这就不得不提一下汉武帝统一思想的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我们知道,在独尊儒术后,儒家的地位越来越高,士农工商的阶级差异越来越大,尤其是赵光义不光彩的上位和战场逃跑后,为了提防武将,各朝各代对武将各种限制打压】 赵匡胤:等等,有他弟弟赵光义什么事? 帝王是多疑的,天幕只提了一句赵光义不光彩的上位和战场逃跑,赵匡胤再想想自己黄袍加身的上位史,脸色立刻阴沉下来。 难怪后辈那么无能,原来根本不是他的后辈! 他此刻能想到的,是赵光义跟自己类似,在自己去世后欺负孤儿寡母,夺走自己儿子的皇位,还没想到自己的死成了千古谜题。 【首先,从古开始说起】 【春秋中期以前,我国已经有了论兵的专著《令典》《军志》《军政》】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理论的兵家专著盛极一时】 【《孙子》《吴子》《司马穰苴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公孙鞅》《庞湲兵法》《倪良兵法》《魏公子》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兵家专著】 【秦汉时期,帝王专权加强,兵文化也被帝王垄断,兵书比先秦有所发展】 【这个时候出现了《韩信兵策》《阴符经注》《黄石公三略》《言兵事疏》《潜夫论》《劝将》《边议》《淮南子·兵略论》】 一系列被念到名字、知道自己著作名传后世的兵家人尤其高兴。 尉缭站在朝堂上,笑得尤其骄傲:“尉缭子,看来老夫的书没有白写。”
王翦冷哼一声,眼神飘向自己儿孙王贲王离。 他王家也是战功赫赫很有经验,要不也写一本兵书? 他年纪大了写书费眼睛,不如让儿子或者孙子写? 不光王翦有如此想法,此时在边疆的蒙恬也心动了。 传世名作啊,假如来一本《蒙恬子》,他岂不是青史留名? 而且他虽然没什么时间精力写书,但是弟弟蒙毅不正好是文臣,让蒙毅写,保证又有文采又有兵家风范! 【是不是看起来一片大好,仿佛是兵家的盛世?】 【然而,想想西汉时的主流思想,就知道这些不过是昙花一现】 兵家人心里一咯噔。 前面刚说过,西汉是什么主流思想来着?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时期曾三次对兵书进行整理】 【第一次在汉初,张良、韩信对先秦以来的兵家著作加以介绍、考订,根据朝廷的要求,大量删减,只保留了少数被认为有价值的兵书,为官方掌握;】 【第二次在汉武帝时期,征求天下遗书,整理,再次删减;】 【第三次在汉成帝时期,变成了由大儒刘向总其事,根据儒家的观点为兵书整理。后来,刘歆又在父亲的基础上撰写《兵书略》】 【朋友们,问题来了】 【这个时候的儒家,已经对兵家有偏见了!】 淳于越:不妙! 淳于越在朝堂上,面对陡然目光犀利看向自己的兵家将领们,第一次有了比被法家打压还恐怖的压力感。 兵家将领,可是手头上沾满鲜血、气势惊人战斗力也惊人! 【刘向、刘歆等儒家学者,曾公开指责战国时期的兵家,认为兵家理论只是方士的一种。班固所论的诸子十家里,兵家与天文、五行、占卜、数术、医经和房中、神仙一起,列在学术之下】 【嗯,是不是很迷惑?兵家,天文,数术,医学如此重要的学科,竟然被和房中术、神仙术列在一起,这跟把科学家和骗子混为一谈有什么区别?】 被点名的刘歆刘向父子:“……” 书还没编完就被骂了,要不,改改? 班固羞愤欲死,没想到自己出名是以这种方式。 只是他还很疑惑,“兵家真得不是方术吗?能打能杀不就行了?还有天文数学医学,这不都是小道?”
【天地有日月,国家有文武,彼此和谐才能国家稳定】 【文能安邦,武能定国,重文轻武是瘸腿,重文抑武的后果,我们都知道,是历史八大耻】 班固嘴里喃喃念着:“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突然把手中的笔一扔:“既然天幕说我对兵家有偏见,我为何不去亲眼看看!”
只有亲眼看,亲身体会,想必才会知道兵家的奥妙。 他弟弟班超都能投笔从戎,他亲自去感受一下也无妨! 【从两汉开始,儒家不仅改变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自己的理论,也把兵家的理论与儒家的“礼”结合了】 【他们崇尚以礼治兵,崇尚周朝的礼仪制度,认为应该有军礼的校阅、嵬狩、出师、乞师、致师、献捷、献俘等等】 【然而历史是不断向前的】 【周王室重礼仪的结果,是诸侯四分五裂,王室连自己的领土都没有,还要屈居人下,最后彻底亡国】 【齐鲁等中原诸侯国嘲笑秦楚蛮夷,最后蛮夷之邦秦国笑到结局,灭六国一统天下】 要说荆咕完全不认可礼仪,也并不是。 先秦时期,讲究师出有名,讲究礼仪之兵。 战前要约定好时间地点,要祭祀祖先,战后要杀俘宣告天地等等,流程复杂,很有仪式感。 在彼此都遵守的情况下,对战俘对士兵还算友好。 但是这样的仪式别说后世,连战国时期都没撑到,大权旁落的东周天子们自己都没法坚持,几百年后依然还在崇尚周朝的古礼,这不是复古,这是开历史的倒车。 荆咕直接放出了后世一系列重文轻武的后果: 【宋朝自诩为礼仪之邦,重文抑武,结果被来自草原上的蛮夷虐了一次又一次,送钱送女人苟且偷生,最后依然是亡国灭种,你的礼仪驯化的了草原民族吗?】 天幕上放出了靖康之耻的影视资料。 画面里,发型奇异一看就是异族人的金人嬉笑着围着一群细皮嫩肉的男人。 镜头渐渐对准那群一看就是贵族的男人,赵匡胤一看顿时血气直冲脑门,那是他大宋的天子龙袍! 黄色龙衮艳的刺眼,在金人的嬉闹威逼下,两位年纪不一样的天子抖抖索索脱下龙袍,一件件往下脱衣的动作更刺眼! 直到,他们袒露上身,披上肮脏的羊皮,脖子上被套上用来系羊的绳索,被牵着去献牵羊礼。 金人轻蔑地看着没骨气的两位汉人帝王:“如此无能,封赵佶为‘昏德公’,封赵桓为‘重昏侯’。”
赵匡胤目眦欲裂! 他刚封了李煜“违命侯”,现在他们宗室后代被封为“昏德公”“重昏侯”,这是报应吗?! 然而这还没完。 画面一转,依然是那身刺眼的大宋龙袍,只不过换了一个更年轻的面孔,旁边特意标准姓名:赵构。 大臣苦苦相劝:“官家,不能跑啊,这一放弃我们可能再也回不去了!”
“我们打不过的,我们只能跑,只能跑!”
赵构慌乱到毫不顾及自己的帝王尊严,“跑得远远的,过了长江有长江天险,不行的话还可以逃到海上去!”
赵匡胤感觉自己喉头一股腥味直冲口腔,因为在宫外,强行吞咽了下去。 一次次的逃跑后,终于到了终点。 “官家,请殉国!”
陆秀夫含泪跪在年幼的小皇帝面前,而年幼的小皇帝丝毫不像无能祖辈只想着逃跑,明明害怕的颤抖,却坚定地点了点头。
赵匡胤眼睁睁看着丞相背起小皇帝,投海自杀,心里悲怆之下,那股血腥味再也忍受不住,再次泛上喉头。 一次次的逃跑,一次次的放弃国土,最后直接投海自杀。 “噗——” 赵匡胤直接气吐血了! 他辛苦建立的大宋,刚建国,还没立太子,就听到后面惨烈的结局! 【明朝朱元璋建立起了高度封建集权的国家,但是后代一个比一个懈怠,二十年不上朝,三十年不上朝,蛐蛐皇帝,道士皇帝,木匠皇帝,这就是你寄予厚望的后代】 【朱家帝王宁愿相信太监,派遣太监监军,文臣监军,各种掣肘。在末代亡国时文臣还在党争,把大明最后的将星袁崇焕给凌迟处死,不亡国才奇怪】 朱元璋愤怒地把手头上能砸的东西全砸了:“蛐蛐皇帝!道士皇帝!木匠皇帝!朕的子孙竟然如此无用!一群废物!”刘彻和嬴政此时在不同时空达到了惊人的共鸣,齐齐无语。 后世皇帝不断刷新他们的眼界,让原本对两位皇帝颇有怨言的朝臣们心有戚戚然。 喜欢打仗就打吧,总比如此窝囊的好,他们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想憋屈的跳海自杀。 只能说,全靠同行衬托。 【明朝崇尚程朱理学,还兴盛陆王心学,书院满天下,科举兴盛,算是礼仪之邦了吧?然而,最后依然是亡于草原上的蛮夷之手】 扬州城上,史可法面对包围慷慨明志:“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
扬州城下,是层层压进的大部队,直到彻底将城门攻破,用一片血色将城市淹没…… 剃发令发布,“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身穿大明服饰的乡绅、学子们大喊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自己组织队伍抵抗。 然而迎接他们的,却是已经投降异族入侵者的汉人,带着大军压制,最后化为两个字: “屠城!”
【清军入关后逐渐汉化,原本不缠足不支持守贞的也开始赏赐贞节牌坊,曾经的草原雄鹰变成了架鹰遛狗的纨绔,最后亡于海外的蛮夷之手】 一边是架鹰遛狗的八旗子弟,一边是军饷被克扣后面面黄肌瘦的士兵; 一边是各种西洋进贡的天价玩意,一边是久久没有保养后生锈朽坏的军械□□。 当贵族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自我幻想中时,从未见过的巨大轮船载着巨炮炸开了天朝上国的国门。 写着外语的轮船开进了内陆港口,大摇大摆地停在港口,圈地盘,抢财富,嚣张的比皇室贵族还要蛮横。 玄烨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皇帝,不仅精通满、汉、蒙、藏、维多种语言,还掌握了西方多种语言,如英文、法文、俄语、拉丁语等。 他能从天幕上能听懂那些简单的外语,听出外邦蛮夷在嘲笑他的子民的发型,说他们的辫子头是“猪尾巴”。 “外邦蛮夷果然是不通教化,野蛮人士!”
玄烨狠狠一挥拳:这样的蛮夷,不应该跟他们讲什么礼仪,就需要狠狠的用炮火轰平! 【什么是真正的以礼治兵?】 【是军规】 【历史上最有名的军队,有岳家军,戚家军等】 【岳飞有御军“六法”,是他打造常胜军队的秘诀,即重搜选、谨训习、公赏罚、明号令、严纪律、同甘苦】 【岳家军有一句著名的口号,是针对老百姓的:“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虏!】 【所以岳家军在金人那里也是威名赫赫,称岳家军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快,记下来!”
同样治军有道的卫青顾不上刘彻在上位,连忙吩咐着小黄门,还嫌弃对方记得太慢直接抢过来自己写。
【是我们现代的人民子弟兵】 【对敌时,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对自己人时,是“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是“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 天幕上打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内容,大白话让哪怕是百姓也能看懂听懂,细节化的内容让古代君臣交流学习起来。 “与昔日高祖时的约法三章有异曲同工之处。”刘彻想起高祖也是大白话的约法三章,突然意识到这种纪律约束的好处,方便庶民看懂,也方便记忆。
“原来不仅要约束战斗时期,也要约束对庶民的纪律。”嬴政若有所思。
在秦朝,刚过度到封建帝制,满朝文武几乎都是名门后代,对庶民的生死根本不在乎。 嬴政本以为大局最重要,打胜仗就足够了,没想到军纪还包括对外对庶民。 “什么叫人民子弟兵?”李世民对尉迟敬德感慨,“真想看看后世的军队,听这女子的语气竟然是对他们的军队十分尊敬。”
【我能理解古代帝王对将军掌权担心叛乱的担忧,历史上也的确有不少将军叛乱的例子】 【但是皇子藩王叛乱也不少,你们怎么没直接不生了?文臣叛乱也不少,动不动怂恿皇子夺嫡篡位,更阴损呢,你们干脆别用文臣了】 所有皇帝:“……” 皇子藩王叛乱,是谁,你说清楚! 还有怂恿皇子夺嫡篡位的又是谁! 帝王们突然觉得看谁都不忠心,心慌慌了。 【因噎废食不可取,到了王朝末年,军队战斗力几乎都是花架子,挨打知道疼了吧】 【好了,关于军队纪律个人浅薄之见发挥到这里,有机会我单独做一期我们现代的军队,最近看阅兵看武器展好上头!】 【现在我们回到主题,接下来,该讲讲一千年前,我们与阿拉伯人一样富足的朝代】 【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