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这是牛顿的谦词,更是确凿的事实。 牛顿是现代科学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但他心如明镜,科学从不是一个人的作品,乃是万千智慧的结晶。 假如没有先辈的不懈努力,仅凭他一己之力,断然无法构筑起富丽堂皇的物理学大厦。 那是前仆后继的科学家,你添一块砖,我添一片瓦,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共同垒叠起来的圣殿。 不管是基于理论的科学,抑或是基于实践的技术。 只要他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就能天马行空地碰撞出火花。 “群体的智慧”因此而高歌猛进。 从原始氏族时代制作弓箭与木筏,到部落联盟时代制作车轮与耕犁。 再到农业文明时代,当城邦和国家出现以后。 人类不仅可以冶铜炼铁,还能烧陶制瓷。 人类不仅可以创造火药,还能发明指南针。 人类不仅可以修筑亭台楼阁,还能编织绫罗绸缎。 进入工商业文明时代,当地球变成了“地球村”。 人类不仅可以创立高级科学院,还能构建大型实验室。 人类不仅可以把卫星搞上天,还能把潜艇沉入海。 人类不仅可以研发航空母舰打造海上城市,还能发明宇宙飞船将自己送上月球。 人类不仅可以构建互联网将世界连成一体,还能发明核子弹将地球毁于一旦。 可在尼安德特人的世界里,他们内心深处的灵感与智慧皆是一泓泓静静的潭水,无法自由流动,更无法涤荡起浪花。 你的灵感不能与我自由交流,我的智慧也无法与你充分碰撞。 尽管尼安德特人“个人的智慧”出类拔萃,但科技却终究无法从他们的世界里破空而出。 就连弓箭与木筏这般最简单的复合工具,他们都不曾拥有过,何谈去发明汽车与飞机呢?何谈去创造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呢? 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文化构建信任与合作,科技创造理论与工具。 科技以文化为载体,文化以科技为动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孕育出了独一无二的人类文明。 科技与文化珠联璧合,这不正是人文世界流光溢彩的底层密码吗? 文化与科技交相辉映,这不正是现代社会一往无前的真正引擎吗? 科技与文化并非突如其来的礼物,更非从天而降的馅饼。 它纯粹是现代智人的交流方式瓜熟蒂落以后,在灵感与智慧的相互碰撞下,点点滴滴酝酿而出。 从编织简单的故事,到孕育五彩斑斓的文化。 从制作粗糙的工具,到创造庞杂纷呈的科技。 科技与文化使人类从生物世界中脱颖而出,从人文世界中茁壮成长。 因此,我们既可以说人很平凡,又可以说人很特别。 平凡在于,他们不过只是生物世界里普普通通的一员。 特别在于,他们匠心独运创造了绝无仅有的人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