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看着诸位大人缓缓说道:“诸位大人,多余的话本王也就不多说了,这里是今天来自各地的奏章,还有前几日堆积下来的,各位大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奏章作者旁边都写上自己的建议。”
杨士奇听了之后拱手道:“殿下,这票拟的权利只有殿下才有,我等都是为了给殿下建议分析,最终还是要由殿下运用票拟的权利,将内阁的建议一条一条的写在奏章上。”
朱松看着杨士奇,他对传说中的三杨颇具好感。 “杨大人,说来本王对于朝堂政事才是一窍不通,这具体给建议的事情还是要具体落在你们几位大人的身上,你们几位大人给了建议,本王在这儿过一遍,若没有问题就呈报给皇上,皇上那边再过一遍。”
“本王只负责大方向的把控,只要不错的太离谱,剩下的就看各位大人自己的发挥,本王相信各位大人,皇上也相信各位大人。”
在场的几人还都是拎得清的,朱松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摆明了就是朱松不想那么累,但是即便他们心里明白,可是却也没办法说理去,谁让人家是内阁首辅,谁让人家是亲王? 这些大人们干起活来那是真卖力,朱松左边四个人,右边三个人,左边是夏原吉领着三杨,右边打头是解缙而后是胡广最后是刘毅。 这七位大人抡开了膀子开始批阅奏折,在奏折的旁边的纸条上写上自己的建议,而后贴每封奏折上,司礼监的太监们早就已经在旁等候多时了。 这个时候的司里见太监们还没有批红的权利,所以司礼监现在只不过是负责侍奉皇上为主,一定数量的奏章批完了之后,这些太监们就抱着奏杖一路小跑送到皇上的御书房里。 朱棣换好了常服早就已经在御书房里等候多时了,他今天就是要看看这个内阁第一次成立运行,究竟能成一个什么样子。 等了很久,奏章也到了,朱棣很是高兴,接过奏章看了一封又一封,你别说针对奏章里面的上奏之事在外面贴着的小纸条上面的票拟的建议还真是非常合理。 如此一来,朱棣的活可就省力了许多,亲自使用批红职权,第一天内阁上任,把朱棣的活干得非常完美,朱棣也很满意。 早朝结束之后,批阅奏折写建议的时间占了大约半个时辰左右,这些大人们那都是一个一个精挑细选送上来的,能力自然是不差,几乎今天每一个人都是平均平等完成任务的。 每个人负责一本奏章,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建议,今天被皇上退回来的奏章居然为零。 朱松松了口气,看来这内阁首府的活也挺好看,就是每天要起早,要是不用起早的话,那这活可就是完美了。 朱松离了文渊阁,看到奉天殿前跪着很多文官大臣们,他们跪在这里,是因为朱松。 他们这是在逼着皇上改变旨意,不能让朱松进入内阁,其实他们的理由也算足够充分,亲王担任内阁首辅就好比有丞相之职的时候,皇亲国戚担任丞相。 至于其他的原因,可能也是和文官集团还有皇亲国戚集团的正面交锋有关。 朱松站在那儿看了好久,有不少的文官都注意到朱松了,抬起头来瞪着朱松一眼,随后低下头来接着跪着,他们讨厌朱松,但是不敢在朱松面前表现的太过分。 朱松摇了摇头,离了皇宫。 御书房之内,皇帝在内阁的帮助下,用了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就将原本要花上一上午甚至一整天才能批阅完的奏章批阅完。 虽然还是不如有丞相之职在的时候省力气,但已经相比起以前皇帝自己一个人干的时候也好的太多了,即便是有太子在,爷俩批阅那么多奏折,也是批阅的眼花缭乱。 “就今天来看内阁还是不错的!”
朱棣说完,看像站在一旁的太子。 “你觉得爹把你二十叔安排在内阁里任首辅,如何?”
太子爷知道老爹这就是在防着自己,他要问的话自己还能说如何? “爹,二十叔才华横溢,担任内阁首辅也是绰绰有余,只不过外面的官员们可是已经跪了几个时辰了,有的上了年岁都过了半百了,爹还是放他们回去吧!”
朱棣看着太子爷,知道太子爷心里面多少也有些怨气,他也不急呵呵一笑,缓缓说道。 “傻小子!那些官员们是朕让他们跪在那里的吗?是朕不放他们走吗?是他们自己不想走,还有啊,内阁里面全都是你的人,这传出去了,你让下面的那些臣子们怎么想?还有老二老三到时候不还得找你麻烦?”
太子为自己辩解道:“爹,儿子不是这个意思。”
“行了!”
朱棣打断道:“咱们爷俩话说的不要那么清除,朕有件事要和你说,你二十叔赞成朕组建宝船队。”
太子听了之后呼的抬起头来:“爹,现在国家稳定,但仍是刚刚起步的阶段,国家的税赋还要再等几个月才能收上来,朝廷现在没钱啊,而且就算是今年的税赋收上来了,军饷还有官员的俸禄,还有各式各样的开销,都需要钱。”
“再加上去年西北大旱灾,百姓们是靠着朝廷的赈灾银勉强度过了冬天,如今春天已到,百姓们的地也才种上,西北、陕西、山西两省的税赋怕是今年看不到了。”
“更何况爹您还要修永乐大典,永乐大典要收尽天下奇书,这也是一笔相当大的开销,锦衣卫追查靖难遗故锦衣卫那边也是个费钱的衙门,爹,朝廷真没钱啊!”
朱棣看着儿子,他心里也知道朝廷现在没钱,可是组建宝船队在朱棣的心里也颇为重要,甚至颇为焦急,要比其他的事情都要急。 他想找到建文啊,什么永乐大典,那都是为了文治武功,为了让天下证明自己是个好皇帝,但他真正的心病还是建文,宝船队得去找建文,而且,朱棣也想重现当年唐太宗的万国来朝之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