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丁娟娟想出了个主意,去进口商品市场转转,看有没有合适的东西。
还真有。 花高价买了桶来自德国的饼干。 只是上面还贴有进口的招牌,丁娟娟想法给除去了。 武艺和武功都是穿着新鞋去做客的。 丁娟娟本来也想把新鞋穿上,武文杰也极力怂恿她穿。 但她想了又想,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 人家车车和老七都是识货的人,看着一家人都穿着德国买回来的鞋,未免有点显得太得瑟了。 跟车车和老七约好,先去他们家,然后一起去吃饭的餐厅。 一进家门,小胖子王天宇就向两个小伙伴扑将过来,三个小家伙搂作一团,乐不可支。 让武文杰和丁娟娟没想到的是,车辆居然也在。 所说的朋友聚会,看来是把车辆包括进去了。 武文杰和车辆一见面,就跟往常一样,相互讽刺挖苦的话不断。 害得武艺玩着玩着悄悄凑近爸爸,压低声音对他说:“爸爸,你别跟车辆大大吵架。”车辆见爷儿俩说悄悄话,便问武艺在和爸爸说什么。 武艺认真的回答说:“我见我爸爸和您吵架,劝他说别吵了。你们如果打起来,我爸爸肯定打不过您。”
车辆朗声大笑。 武文杰也跟着笑了。 丁娟娟说:“你们俩一凑到一起,说话就没深没浅没轻没重,让孩子听了以为你们在吵架。你们以后也注意点,说话有点分寸,给孩子做个榜样。”
说到这里,车辆突然起身,说道:“好久没见你们了,这次从深圳回来,也给你们带了些礼物。”
武文杰一天车辆说,给自己家带了礼物,心里暗暗叫苦。 自己既没给车辆带东西,也没给车子和老七带任何东西。 正想着,车辆把他的大包拿出来,一样一样地给武文杰一家人往外拿礼物。 别看车辆五大三粗的,心思还真细。 他给王天宇、武艺和武功准备的礼物,都跟孩子的年龄性别和性格完全吻合。 见无意和蜈蚣美滋滋地拿着自己的礼物,王天宇也把车辆大道送给他的礼物拿出来。 三个孩子嘻嘻哈哈笑着又去玩了。 让武文杰没想到的是,车辆给丁娟娟买了一双鞋。 显然,他也知道丁娟娟的脚是38号的。 跟武文杰在德国给丁娟娟买的鞋比起来,这双鞋显然要精致得多。 这么说可能更明白些,武文杰买的鞋在国外是大路货,而且是打折的。而车辆买的这双,尽管是国货品牌,但确实是很高档的。 见丁娟娟兴高采烈的样子,武文杰心里稍稍有些不舒服。 同时他暗自庆幸,幸亏丁娟娟没把新买的那双鞋穿来。 那他的礼物了,依然是鞋。 车辆也算是最了解武文杰的人之一了。 他送给武文杰的鞋,我不用说你也应该知道是啥款式的。 总算是皆大欢喜吧。 武文杰以为,车辆就是今天聚会的主角呢,可听他说,他并不是。 餐厅里,大家围坐一桌,只是还缺一人。 “来了。”
车辆先看到了。
武文杰定睛一看,却是个自己不认识的男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个子瘦小。 不过,身上穿的行头都还很像样,把整个人的气质撑起来不少。 丁娟娟盯着那人,眼睛急速眨着,忽然,她想起来了,不禁脱口而出:“是小铁子吧?”她看得没错,来人正是当年的小铁子,现在人家叫,王总。 对了,他的大名叫王铁。 这世界真是不大。 要说起来,这位王总,王铁同志,一二十年前的小铁子,不但是车辆和车车的,也是丁娟娟的恩人。 当年那个场景大家一定还记得,当时还是初中生的车车,路遇地痞流氓拦截,丁娟娟回去搬救兵,断了跟腱正在养伤的车辆不计后果地冲上去,危急关头,正是这位小铁子奋力出手,镇住了那帮坏蛋,解除了车辆、车车和丁娟娟面临的险情。 车辆一直对小铁子抱有感恩之心,要不是他那天的出手相救,他车辆今天会是什么光景还真不好说。 想起那天那一刻的情景,车辆倒没有太多恐惧,更多的是后怕。 以他当时的心理,是抱着绝决的想法,自己的腿能不能撑住已经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他只想着瞅准机会,用轮椅狠狠拍在那几个坏家伙的脑袋上。 只要拍中任何一个人,他未来的人生之路,就会滑向另一个可怕的方向。 当时已与车车全无关系的小铁子,不顾个人安危,以一己之力,完全掌控了局面,让整个事件最终获得了最好的结果。 这个最好结果,不但是就车辆等三人而言,对于那帮坏孩子来说,仅仅挨了一顿不见血的臭揍,算是比较便宜的代价了。 车车对于小铁子自然也有愧疚。 她对家里的反叛,源自她与家人的冲突,与小铁子并无多大干系。 但最终她把由于自己任性造成后果的账,全算在了小铁子头上。 而小铁子义无反顾救了他们兄妹俩后,又一丁点没给他们报答的机会,便远走天涯,甚至连初中毕业证都没拿到。 小铁子自己也没有想到,居然还能再遇见车辆。 他当年初到南方,一无所长。 好在那里正是适合打拼的沃土,干过洗碗工,当过保镖,也出过苦力。 机缘巧合,他再次路见不平时,救下的是位贵人。 尽管他救人前后均毫无所图,但贵人是绝对不会放过他的。 不是难为他,而是报答他。 感叹世界小,其实往往可能忽略了一个因素,那就是同一类人的共同偏好。 正是有同样的喜好,才会让所谓的有缘人一见再见。 在小铁子这里也是一样。 人家贵人相助,问他喜欢搞哪一块业务,小铁子不假思索地选择了铁路。 恰好广深准高速上马,机会多多,小铁子就顺理成章地围坐在一旁,做起了铁路生意。 不经意间,就成了车辆的同行和竞争对手。 一番不见面的博奕之后,双方各知了对手的非同一般,竞争中痛下狠手之余,也不免惺惺相惜。 等有机会两人得以见面,才不约而同发出“怎么是你”的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