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右邻夫人的儿子要回故家的时候,右邻夫人特别的舍不得,她和左邻夫人说了心情,左邻夫人劝过想不明白的右邻夫人。
她特别诚恳说:“我家里面够乱,你家里也一样的乱,这般的情形下,你公婆要你儿子们回去尽孝道,你还留着他们做什么?难道把他们留下来,也跟着掺和进家里面的乱象? 我们放他们走,他们的年纪也不小了,应该知道的事情,都已经懂了。他们去了外面,瞧一瞧不一样的生活环境,或许比跟在我们的身边,还要来得上进懂事。”左邻夫人是感觉到儿子对父亲的感情,受到他们夫妻感情的影响后,在公婆有意盼着孙子们回归的时候,她也有了同样的想法。 左邻夫人顺势把出嫁时候的嫁妆田地,转手交到长子的手里面,顺势和左邻大人笑着说了说嫁妆的安排。 总之,左邻大人不管纳多少的妾室,生多少的庶子女,她都能够容之,但是她一个没有本事的妇道人家,还是需要男人多给一些家用。 左邻夫人对小妾们也言明了,左邻大人一个月只给了这么多的家用,她安排家里面的吃穿用后,手里面也余不了几两银子。 她们要是想要吃什么好东西,或者要什么钗子和衣料,各凭本事寻左邻大人要,可别来她面前说三道四。 左邻大人有心想多陪左邻夫人说几句话,只是他翻来覆去说的都是那几个意思,左邻夫人一向是不愿意委屈自个的人,直接说:“老爷,你心都不在我这里了,就别委屈自个了。 你想去哪里,你就去哪里,我现在这个的年纪,在那个方面真的没有需求了。儿子们都成亲了,我都是当祖母的人,早懂得如何打发时间。”
左邻夫人现在瞧着沈洛辰夫妻相处情形,她的心里面对左邻大人彻底的放下来了,年轻的时候,左邻大人都不曾对她生过男女情意,如今半百的老人了,想来更加不会有奇迹。 她已经在盘算一些事情,只等待遇到一个好的机会。通城终究不是故家,她不想在异地终老,她想回老家安度晚年,只是顾虑到左邻大人的想法,所以只能够不动声色的进行一些事情。 乔云然坐月子的时候,通城发生了一些事情,避难入城的人,这个时候也在官府的安排下,分批离开了通城。 上面府城大人到通城巡检,他先后单独寻了周州同和沈洛辰说话,主要是想调解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 周州同表示,他和沈洛辰是正常的同僚关系,两人也许处事方面各有不同,但是大方向是一致的,他之前向上面反应情况,只是担心沈洛辰年轻气盛做了冲动的事情。 沈洛辰和府城大人表达相同的意思,他比周州同年青,他在大面上会表现出来尊重周州同,但是在有的时候,他还是会坚持自个的意见,毕竟周州同有时候表现得太过胆小如鼠了。 府城大人来通城瞧过后,他也放心了一些,下面官员们之间的事,只要不闹到台面上来,他一般不会多言。 府城大人和周州同的关系到底亲近一些,他瞧着这个下属,有时候很有一种惋惜之情,但是又不能够直白的说出来。 他只能够婉转提醒周州同,他们夫妻以后不要再随便往别人家里面塞丫头,这事情总会有不太好的影响。 周州同和府城大人解释了送丫头的好意后,也特别感叹说:“大人,我们以后也不会做这种好事,免得总被人误会。”
府城大人瞧着周州同突然庆幸起来,他当日没有用劲去提拔周州同,否则以他这种脑子提升上去,只怕还会牵累到他。 周州同很满意这一次和府城大人的见面,他认为府城大人还是关心他的,至于府城大人同样会见了沈洛辰的事,他很自信的认为那是例行公事。 周州同很是慎重和周夫人提了,以后不要再关心左右邻居们的家庭问题,他们要是缺少丫头,可以自行去官牙处买丫头回来用。 周夫人爽快的应承下来,家中的丫头早已经送不出去了,她只是没有和周州同说过这桩事情,反正周州同很少注意家中丫头的数量。 周夫人很是庆幸这几年从官牙处,挑选来的都是容貌平平的小丫头,这样不用担心家中的丫头们,一个个长大后,就生出飞上枝头的野心。 只是丫头们年纪大了,也容易生一些事情出来,周夫人想到庶子们的行事,又有些气愤起来,但是在周州同面前,她是最慈爱的主母。 周夫人瞧着周州同心情好,赶紧和他提了提庶子们的亲事,说:“老爷,他们的年纪大了,定下亲事,再成了亲,这以后要养家活口过日子,总会比现在还懂事。”
周州同瞧着周夫人笑着说:“只要是清白人家的女子,这亲事就由你安排了。”
周夫人不想担这种责任,直接笑着劝道:“老爷,你从前说过,他们成亲后,我们从公中出一笔银子,由他们带着他们的姨娘直接住到外面去。 前面的孩子,都是这般的行事,轮到他们的时候,也不能够有什么例外。他们的亲事,就由他们姨娘做主吧。”
周夫人暗自盘算着又能够节省下来的银子,她不插手庶子们的亲事,当姨娘的人,在这方面总不敢太过浪费了,他们为了以后的日子,操办亲事的时候,也不敢太过热闹了。 周州同只觉得周夫人太过贤良,这样的喜事,都愿意交付给姨娘去做,他想了想,说:“他们如果在这里成亲,将来只怕会在这里落地生根。 你私下里面问一问他们的意思,他们要是有想回老家的想法,那就从老家那边挑选合适人家的女子。”
周夫人瞧着周州同面上的神情,摇头说:“老爷,我要是问了,他们会误以为我想拦了他们和你亲近,还是老爷和他们说一说吧。”
周州同很快问了老妾和庶子们的意见,他们都愿意在本地定亲和成亲,也愿意成亲后,在合适的时候,就搬出去过小家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