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清军班师回朝后,因为进攻失败,祖可法等降人又提出了攻取北京的策略。 大军直捣北京,可断喉刺心,立即致大明于死地。 如今中原各地混战,明庭根本没啥本事四处灭火。 若是京城被其他人所破,大清还能吃到肉吗? 他们这些人还有机会成为真正的勋贵,而不是在辽东这破地方窝着! 对于个人以及家族前途他们极为看中,因为许多人都没有回头路的。 取宁锦则是去手足,只能得到几城,却不能灭亡大明。 他们把去手足融入到皇太极曾经讲过的“剪枝大计”。 因为皇太极的战略眼光,曾经说过大明是一颗大树,无论多大力气都不能一斧子砍断。 唯一的法子就是从大树的两侧入手,一斧子一斧子的砍下去,砍到一定程度,这颗大树就会自己倒下去。 皇太极就用浅显的道理来阐述他的战略思想,生怕清廷高层这帮“人均胎教肄业”的人听不懂。 目前大清只有徐图渐进,从强大自身和削弱敌人,来实现皇太极的政治目的。 绝不可能图省力气走捷径! 但是,他的许多谋臣以及军将们都不认同他的观点,或者是无法理解他的战略思想。 总是想要直取北京,尽早灭亡大明,一劳永逸。 但皇太极就是想要先图取宁锦之地,断其手足。 他先图宁锦的想法,也是经过一段实践而形成的。 鉴于宁锦防线防御坚固,他曾一度放弃取宁锦,改道从内蒙进关,从而打开袭击大明的新赛道,成功进行了企业内部转型,从而发展越发壮大。 天聪三年(崇祯二年),他首次率大军袭击北京,攻占了滦州、迁安、永平、遵化四城。 他撤军东归时,留下猛将阿敏驻守此四城。 作为夺取北京的前哨阵地。 但很快又被明兵夺回,尽管这期间明军汇集重兵依旧没有给清军造成较大伤害,但总归是阿敏兵败弃地逃归沈阳。 虽然阿敏属于“股神”级别的押宝,赔的裤衩子都没了。 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政治前途都没有了,更不用说当什么朝鲜王。 他能安稳活到死就蛮幸运的。 但这也使皇太极意识到,终有山海关控扼其间,则关内外声势无法连成一片。 即入其他口入塞,大明或者锤匪也能袭扰他的后路。 因为皇太极已经把贺今朝定为他今后主要的假想敌。 此后,清兵多次进关,打了许多胜仗,全都俘掠而归。 所克山东、河北、大同各城邑都丢弃不守,皆由山海关阻隔的缘故。 皇太极要得一地保一地,还必须在关外稳扎稳打,从根本上打破锦州——宁远——山海关的防线。 否则他就不可能在关内站稳脚跟。 这也是他从贺今朝占据西北三省那里得到的启发。 锤匪如此稳扎稳打,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以及存储更多的实力。 大清崛起于关外,皇太极深知,最终进关夺取大明,唯一可行的捷径必须通过宁锦而进山海关。 山海关是隔绝关内外的门户,捍卫北京的藩篱。 若大清占领山海关,北京唾手可得,甚至比贺今朝从山西出发还要便利。 山海关距北京仅七百里,清骑兵疾驰。 不过三日即达北京城下,明兵恐怕都来不及防备,就得拱手让出北京。 想要得山海关,必须先得宁、锦。 但宁、锦又不能同时进攻,也须分出次第来,逐一攻取。 实际情况是锦州在前,宁远在后,皇太极慎重决策,以全力先取锦州。 皇太极决策取锦州,直接抓住了辽东问题的关键。 锦州原是明朝设置在辽西的军事重镇之一。 广宁中、左屯卫设在这里。 自从明与后金战争以来,锦州的战略地位日益显得重要。 从袁崇焕经略辽西,即首筑宁远,次修锦州,成为明军战略防御的要地。 袁崇焕死后,继任者也无不重锦州,特派辽东名将祖大寿驻守此城,防御非常坚固,清兵惟望城兴叹。 在清兵攻取大凌河城之前,该城还是锦州的屏障。 当大凌河城这个屏障一经被清兵拆除,距此仅四十余里的锦州城就完全暴露在清兵的面前。 它成了明朝在辽西的一个名副其实的前哨阵地。 从锦州的地理位置来看,尤其值得重视。 在它的正南面十八里是松山城,松山城偏西南十八里是杏山城,而杏山西南约二十里便是塔山城。 这三城如羽翼一样护卫着锦州。 在它的背后即西南一百二十里,是雄镇宁远城,为锦州的坚强后盾。 皇太极很清楚,锦州不破,清兵休想前进一步。 反之,锦州一破,则松、杏、塔山三城俱下,宁远孤立,整个防线都得动摇。 明军还妄图想要钉在辽西,想都不要想。 锦州是宁锦防线的一个重要环节,打破这个环节,就能实行他的第一步战略。 皇太极已经看得很清楚,欲取山海关,非先取关外四城不可。 这四城就是锦州、杏山、松山、塔山。 锦州则首当其冲。 经过多年徘徊之后,皇太极和他的诸王大臣终于选准了进兵的突破口。 明清之间的战争平衡再次被打破。 为了稳固地攻取锦州,皇太极开始加紧备战,精心布置。 他采取的第一个实际步骤,就是选择义州(辽宁义县)作为进兵的屯驻基地。 祖可法、张存仁等人主张清兵屯驻广宁打三山。 “逼临宁、锦门户”。 因为攻松山战败后,皇太极比他们更有眼光,想得更大胆,不选广宁,而选中了义州。 因为义州比广宁更能有效遏制锦州。 义州位于锦州偏东北,相距仅九十里,比锦州至广宁一百四十里,缩短了一倍的路。 在大凌河畔,地势开阔,从军事观点看,这里无险可依,不足于防御。 但却是锦州的一个重要门户,它距离锦州近,很适合清兵屯驻,便于轮流换防。 义州还有一个好处,这一带土质肥沃,适于耕种。 由于历年战争,百姓走死逃亡,人口大量减少。 本来人烟稀少的义州比昔日更显得荒凉。 但清兵驻此,可以大量垦荒屯种,解决粮饷的供应,减少长途运输的困难。 皇太极选中此地,为进兵锦州先扼其门户,并提供后勤支持,实 为良策。 当义州的战略作用被皇太极掰开了揉碎了,讲给这帮文盲们后,张存仁承认自己的见识不足。 他则是开口进一步赞赏皇太极: “臣先言修广宁而守之,因与白土厂相近,实为国家开辟土地,立城池,渐次前进之计。 今大兵住义州,已超出寻常,为臣望外之事。”
明朝中有识之士早已看出义州对锦州的重要战略价值,提醒朝廷给以支持。 辽东巡抚方一藻早就上疏过,义州为前锋门户,足可以凭此制止建奴西窥,此地必然是明清必争之地。 三年前,他就亲自去义州实地考察,建议朝廷拨钱迅速修复义州。 但大明皇帝哪里还有钱? 朝廷哪里还有钱? 因为钱不得不征三饷。 再加上前有修缮大凌河城导致明军大败的战例在前,崇祯怎么可能会再同意这件事。 皇太极屡次绕道蒙古肆虐京师,朝廷对于宁锦防线的关注度直线下降。 甚至还有官员说莫不如放弃宁锦防线,专门防山海关,这样等清军入塞的时候,也能调拨更多的兵力去与之对战。 总体而言,因为流寇锤匪的实力不断增大,清军战略的改变,都导致了宁锦防线不再像是以前一样受到大明的重视,拼命的砸钱。 现在义州被皇太极看上了,明清还没有交锋,大明便先棋差一着。 他准备成为明军眼皮子底下的坐地炮,跟诸葛亮学一手。 皇太极任命郑亲王济尔哈朗为右翼主帅,多罗贝勒多铎为左翼主帅,各率将士开往义州。 他们的任务,一是筑城,二是屯田,兼及袭扰明宁、锦驻兵。 根据皇太极指受的计策,他们一到义州,就通告凡山海关外明将士不得在宁、锦地方耕种。 但驻守这一地区的明兵以屯养战的办法,一面守城,一面耕种,以解决粮食自给。 毕竟光靠着朝廷输送,那得有挺长时间得饿肚子。 就算送来了,还真不一定能落到他们普通士卒的手中。 皇太极的意图,就是阻止和破坏明兵与百姓屯种,即如祖可法的策略,他们难以在此生存,不战而撤防。 这些曾经的关宁军降卒,可太了解关宁军是怎么在辽东这块地界,与鞑子对峙来了。 如今明清之间在辽西的对决思路,已经成为关宁军的内战,以己之矛攻己之盾。 大家都是一个师傅教的,但是另外一个人又拜了新师傅,剩下那个还在故步自封。 数万清兵到义州仅月余,修城筑室,俱已完备,义州东西四十里田地,皆已开垦。 在义州筑城的同时,大量战备物资源源运到这里储存。 皇太极征调大量民夫赶车运粮。 在义州屯田所得粮食不能满足驻军需要,大部分还得靠后方供应。 其中又令朝鲜输米一万包,限令十天必需运到大、小凌河口,以供军需,再出仆从军水师五千名前来助战。 从蒙古科尔沁部买来一万匹好马,在国内招募“善梯者”一千人,赶造威力强大的红衣大炮六十位。 都是攻城所必不可缺少的。 这些物资和人马络绎不绝到义州集中。 祖大寿虽然看好贺今朝的实力,但远水救不了近火,依旧各方面仔细探听清军的动向。 他把汇总的情报送到朝廷那里去,希望皇帝能够早些做出决断。 至少祖大寿目前真的不想投降大清皇太极。 要不然早他妈的降了,不至于费尽心思一拖再拖。 崇祯看着辽东发来的情报。 “皇太极在义州所来马步夷兵甚多,每歇宿有三十余处,大营小营,更难细数。 夜不收还亲见车载大红夷三位,小炮亦难细数,又随军随带铁锹等器具甚多。 由汉军旗总兵石廷柱带领,尽入义州城内,还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和皇太极的一帮兄弟子侄也都会来义州视察换防。 义州成了清军集结和换防休整的场所,储存军用物资的战备仓库。 此处充分发挥了战略基地的作用。 皇太极对攻取锦州所做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并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总的部署。 究竟对锦州采取什么方式攻取,是皇太极下一步急待决策的重大战略问题。 祖大寿不但把情报汇总了,还把皇太极给预判了,全都交给崇祯,请他判断,做好准备。 但崇祯已然被流寇搞得焦头烂额了。 杨嗣昌率兵追击张献忠,结果猛如虎等人再次战败,还被张献忠围困在了重庆,目前动弹不得。 左良玉等人借口去绞杀李自成,而不去支援重庆。 至于李自成更加过分,在河南卷起百万人,杀藩王夺粮草,且声势越来越浩大。 如今连皇太极都在辽西动作频频,一副要攻打宁锦防线的动作。 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清军都是绕道蓟镇、宣大等地进入长城抢掠内地。 这下子突然摆出大规模攻打宁锦防线的架势,着实是让崇祯难以判断,这是不是皇太极的障眼法。 他想要再来劫掠大明? 这个时候,崇祯又想到了杨嗣昌,顿感烦躁。 兵部尚书陈新甲则是认为,皇太极如此大张旗鼓就是想要迷惑我军,但他或许真的是想要攻打宁锦防线,希望陛下能够早做准备。 崇祯对于陈新甲的话非常不满意,因为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只是让他做准备。 做什么准备? 辽东将士的粮食自己都不够吃,难不成现在就让洪承畴带兵前往辽东? 一旦他动了,谁还能防备锤匪贺今朝从山西进入宣府等地来,肆虐京师? 哪有那么多的粮食供应? 最近抛去被清军劫掠,华北也总是大旱。 别看贺今朝相比于其他人老老实实的,但这个小驿卒这么多年的操作,也着实让崇祯记住他了。 此人最擅长出其不意的搞事情,万一他趁着蓟镇兵力空虚来袭京师,那绝不是崇祯想要见到的局面。 没看见杨嗣昌在四川等地困守重庆,他都没有让洪承畴南下救援吗? 纵然再宠信臣子,可在面对自身安全的时候,还得排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