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唐之神级败家子 > 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 回京

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 回京(1 / 1)

第二天一大早,皇帝就立刻命令太监拟旨,传令让赵辰尽快从高句丽回京。至于武诩,皇帝依然没有想出一个好的办法。武诩在赵辰身边那么久,若是自己不问青红皂白就将武诩处置了,赵辰心理会怎么想。皇帝感觉自己的脑袋很痛,他也很担心这一个女人会成为他们父子反目的缘由。……一个月之后,高句丽战场。渊盖苏文此刻已经不敢再出现在战场上,面对赵辰在战场上的攻势,渊盖苏文此刻只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使臣实身上。“大帅,满润田大人传来消息,大唐皇帝已经降下圣旨,催促大唐赵辰速速回京。”

渊盖苏文还在自己的营帐中休息,突然便听到这样一个消息。渊盖苏文愣了好一会儿,而后才满眼震惊的走出营帐望着眼前的传令兵:“你把刚才的消息再说一遍!”

“启禀大帅,满润田大人传来消息,大唐皇帝降下旨意,让赵辰速速返京。”

传令兵再次说道。“好,好,真是太好了,那个瘟神总算是要回去了,没有赵辰的大唐军队,本帅一点都不担心!”

渊盖苏文面上尽是喜色,手指也微微控制不住的颤动。虽然只是与赵辰交手没几次,但渊盖苏文没有赢过一次,这让他对赵辰产生了一种近乎恐惧的心理。如今赵辰离开前线,岂不是到了他渊盖苏文叱咤的时候?“传令大军,好好休息,我们等赵辰离开边境前线,立即对其反攻!”

渊盖苏文传下命令。……与此同时的沙城,赵辰也受到了来自皇帝的旨意。看着皇帝要召自己回京的消息,即便是赵辰也不由的眉头紧皱。皇帝的旨意上是说让自己去回京述职,虽然没有其他过多的东西,但赵辰明显感觉到,皇帝并不想让自己继续待在边境前线。甚至都不用多想,也能明白是朝中大臣给了皇帝压力,不然以如今大唐边军在高句丽的攻势,只要渊盖苏文敢乱动,赵辰便能率领大唐边军冲到高句丽国都。“赵大,陛下这是怎么了,我们都快赢了,怎么还让你现在回去?”

程楚墨很是不理解。赵辰也没有解释,只是把目光看向一旁的秦怀玉。自己这个时候回去,怕就再难来这了边境了,秦琼的仇只能靠秦怀玉自己。感受到赵辰的目光,秦怀玉勉强挤出一丝微笑:“赵大你赶紧回去吧,没事的,我自己也能为父亲报仇!”

赵辰有些担心,渊盖苏文的本事可不是盖的,稍有不慎就可能是一场大败。战争不是儿戏,战败是要出人命的。“赵大你安心回去,俺跟秦三留在这里,有俺照顾他一定会没事的,况且说到底你也不能保护我们一辈子。”

程楚墨开口劝道。赵辰知道程处墨说的在理,可他还是免不了担心。但如今回京的圣旨已经到了,若是此刻不回去,不仅是他自己会面临百官的指责,便是对皇帝的权威也是一种挑战。别无他法,正如程楚墨说的一样,自己总不能保护他们一辈子。况且,谁说没了自己的保护他们就不会成长了?“那你们一定小心谨慎,固守沙城,我会让人过来支援。”

赵辰最后嘱咐一声。两日之后,赵辰骑在汗血马上,身后是一队护送他回京的卫队,程楚墨、秦怀玉等人皆是站在一旁,双目炯炯的望着赵辰。边境距离京城数千里,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想着几人往日的种种,便是程楚墨这种没心没肺的汉子,此刻也是忍不住的红了眼眶。“赵大,等俺们下次回去,你再给俺们弄上一壶好酒,俺们不醉不归。”

程楚墨有些哽咽,说罢便是扭过了头。“保重!”

秦怀玉只说了两个字,面上却更是不舍。望着身后一众熟悉的面孔,轻轻的挥了挥马鞭,汗血马往前,呼啸的烟尘中,身后哪些熟悉的面庞渐渐远去。赵辰离开沙城的第二日,渊盖苏文大军便趁机来袭。大明滇军与高句丽大军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双方死伤惨重。渊盖苏文没有想到,没了赵辰的大明边军,竟然还有如此战力。即便双方各有损失,渊盖苏文也不想就此放弃,随后又连续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攻城战,数以万计的将士们倒在城墙下方,血腥味数日不散。……回返京城的赵辰并不知晓此事。或者说即便知道他此刻也无能为力。一路从戈壁坐到平原,从暮春走到仲夏,长达一个半月的奔波,赵辰终于在端午节的前一天赶回了京城。得知赵辰的归来,长孙皇后很是开心,特意在立政殿设下宴席。见到赵辰的第一眼,长孙皇后就发现赵辰比在京城的时候要瘦了。想着边境的苦寒、危险,长孙皇后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担忧,红着眼眶抱住赵辰。皇帝站在一旁,望着平安归来的赵辰眼里也尽是感慨之色。对高句丽的这一战,一开始并没有任何人相信,他们能够抵挡主渊盖苏文的进攻。既是因为渊盖苏文的能力不可小觑,只因为那里距离高句丽国境太近,高句丽军队的补给随时都能够抵达。但是没有想到……“好了平平安安回来已经是一件大喜事了,赶紧都坐下,朕还有很多事情要问!”

皇帝招呼着两人坐下。心里已经开始盘算着要赵辰怎么跟大臣们解释,那满润田说的大唐边军主动进攻高句丽军队的事情。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父皇,请退位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乱世武夫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超品姑爷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