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二十章烟花三月下扬州当天晚上。赵金龙就准备了一艘大船。秦昊、静公公,还有谢紫烟一起登船,沿着运河一路南下,等到了扬州一带,再沿着长江逆流而上,一路西行。初春。暖风徐徐,冰雪融化。京杭大运河上,船帆如云。秦昊站在船头,看着一艘艘商船、楼船风帆鼓起,川流不息,一副繁忙景象。他的一份圣旨,再次提高了商人的地位。如此一来,商人们都是满心欢喜,心中憋足了劲,南北运输,互通有无,商业很快就繁荣了起来。静公公站在秦昊身后,不由感叹:“万岁爷,此乃盛世之景!”
秦昊摇头苦笑:“可是,大夏再繁荣,也有人视之不见。还说朕是昏君,要刺杀朕。”
秦昊说的人,自然是谢紫烟。奇怪的是。谢紫烟自从上船以来,就躲在船舱之中,闭门不出。也不知道在干什么?难道,她是在闭门练功不成?静公公察言观色,明白秦昊的心思:“万岁爷,奴才这就去请谢女侠,看看这盛世之景,岂是昏君治下能有的景象?”
秦昊点点头,道:“她一直闷在房间里,也不是办法。让她出来透透气也好。”
静公公点头,快步来到谢紫烟的船舱。他现在趴在门上听了一会儿,确定谢紫烟在房间里,这才轻轻敲门:“谢女侠,公子想要见你。”
“不去!”
房间里传出谢紫烟萎靡不振的声音。静公公一听,担忧道:“谢女侠,你的声音中气不足,是不是生病了。”
“我略懂一些医术,要不然让我帮你看看...”谢紫烟愠怒道:“少废话!我好着呢...”话音未落,船行至水流湍急之处,猛烈摇晃起来。静公公落地生根,双脚宛如钉在甲板上,一动不动。砰!房门忽然打开。谢紫烟从里面冲出来,趴在栏杆上,剧烈呕吐了起来。静公公见到这一幕,这才明白过来。谢紫烟原来是晕船了。她的性格高傲,不愿意让他人见到自己的丑态。这才躲在船舱里,一个人硬抗。可是船舱里空气浑浊,流通不畅,谢紫烟躲在里面,愈发难受。刚刚船一阵颠簸,谢紫烟再也忍耐不住,冲出船舱,呕吐了出来。甲板上的船夫们都是忍不住笑出声来。静公公也是一脸无语:“想不到,堂堂天剑宗传人,轻功独步天下,也会晕船...”谢紫烟自知丑态落入到他人眼里,自尊心受挫,委屈到了极点,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天剑宗传人怎么了?难道就不能晕船?你们这些人笑什么笑!谢紫烟很想破口大骂,可是胸腹中的东西上涌,让她难受的要命,悲愤交加之下,心中更是发堵。烟花三月下扬州。天气虽然暖和起来。可是,河面的风,还是夹着几分凉意。呼呼一吹。谢紫烟浑身发抖。也不知道是气的,还是冷的。就在这时候,谢紫烟的肩头一暖。她回首望去,正看到秦昊将自己的大氅披在自己身上。大氅是狐裘的,异常暖和。与此同时。秦昊轻轻拍着谢紫烟的后背,柔声道:“吐吧!吐出来就舒服一些...”谢紫烟吐了一阵,舒服了许多,只是身体虚弱,两腿有些发软。秦昊将她扶进船舱,吩咐静公公道:“去把晕船药拿过来一些。”
秦昊出远门,随身携带了不少药品,以备不时之需。除了金疮药、发烧药之外,自然少不了晕船药...这些药,都是神医孙渺然亲手炼制,药效自然是非同小可。静公公从瓷瓶里倒出一粒晕船药,递到谢紫烟手中,又奉上热茶。谢紫烟还是有一些江湖经验的。何况。她下山时,师父千叮咛万嘱咐,在江湖上行走,遇事一定要小心谨慎。特别是陌生人的东西,千万不要乱吃。师父的教诲,谢紫烟牢记在心。她摇了摇头,拒绝道:“这药来路不明,我不能吃...”秦昊笑了笑,道:“这是我家中常备的晕船药,绝不是什么歹毒的药物。”
可是,谢紫烟依然不信,不肯轻易放下戒备。秦昊拿出瓷瓶,倒出一粒药,仰头吞下,热水送服,又给谢紫烟倒了一粒,笑盈盈道:“女侠请吧。”
谢紫烟确实晕的难受,见到秦昊亲自吃药示范,不由信了几分,这才接过药,吃了下去。孙渺然炼制的药,药效惊人。谢紫烟只觉得浑身暖洋洋的,说不出的舒服,先前的眩晕感和不适感瞬间消散。咕噜噜...谢紫烟的肚子不争气的叫了起来。仔细想想。她从上船开始,就晕的难受,已经一天一夜粒米未进。刚刚又吐了一会儿,肚子里完全空了。秦昊微微一笑,吩咐道:“让他们准备饭菜!”
谢紫烟俏脸通红:“公子不必了。我也没什么胃口,吃不下什么东西。”
秦昊笑道:“没胃口,这好办!煮一碗稀粥,放一些鸡精即可。”
静公公躬身离去。片刻之后,他去而复返,两手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粥。这米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有一点,就是香气浓郁,令人食指大动。谢紫烟本来就肚子饿,闻到这香气,口水都忍不住流了出来。她再也无法保持天之娇女的矜持,接过米粥,先是轻抿了一口,紧接着便是狼吞虎咽,大快朵颐。一碗米粥,眨眼间就被谢紫烟喝光。若不是秦昊在场,只怕谢紫烟要把碗都舔干净。谢紫烟凝视着秦昊,问道:“黄裳,这碗里,你放了什么东西?为什么如此美味?”
秦昊淡淡笑道:“是鸡精。大夏天子发明的鸡精!”
谢紫烟顿时愣住了,俏脸难以置信:“鸡精?我在京师的时候,听百姓说起过,那是一种极其美味的调料,而且价钱也不贵。”
“普通百姓们都吃得起。”
“可是,这鸡精居然是那昏君发明的?”
秦昊点头:“此事人尽皆知!”
谢紫烟感慨道:“那昏君若是将发明鸡精的心思,放到治国之上。大夏也不至于如此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