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尽苦饱艰难,上索下竭怎可安。
千古同悲不同事,梦觉犹笑古愚民?”我从睡梦中醒来,仓促记下梦快醒时有人在我耳边吟诵的诗句。从宿舍去往教室的路上我都在琢磨这首诗的真正含义。我读不太懂这首诗的本义,明明都新时已是,我们现在的文明怎么可能和过去没有区别。我们的思想都已经自夸先进,不可能还是和古代愚民一样,执迷于天罚天命、神明轮回。我们不都崇尚科学了吗?还是说崇尚科学太过也成了另外一种迷信?那么怎样才算不是迷信,怎样才算是正确的思想? 而且这首诗是谁写的呢?是现代人写的还是古人写的,让我听到,将其写成现实文字?我摇摇头,不再思虑这混乱不清没有源头的四句言语。其实在这里,我的思索更像是尚未学会说话的小孩,面对问题也只能咿呀作语,毫无精彩解答可言。 接着我又回忆起昨晚的梦。昨晚的梦让我有种恍然隔世的感觉,这场梦感觉过了好久,但其实也只是睡醒前的几分钟影像罢了。但这几分钟又像是看过了一人一生的喜悲冷暖,让我徒添几分感叹。但也只是感叹而已。任何与自身无关的人物事,人们只是感叹,从不会从中得到些什么有利于自身的道理。 清晨的去往教室的道路上,空气清新,万物焕春,有鸟不时啾啭,给清晨的困顿薄雾增添了几分活力。在路上我心情愉快,而一到教室里面便感到窒息。‘嗯?我什么时候对这种生活开始感到厌恶了?这种心情度过剩下的一年多的生活可不好,这会让我有种度日如年的痛苦感觉,我得调整一下,奖励自己背篇诗文如何?’‘真是笑死了,不想学习就直接说就好了,还要拐弯抹角迂回曲折地通过厌恶来表达真实想法。真要和梦中说的那样‘自己对自己还要有所欺骗吗?’’早读结束,打算做几道数学题解闷的我,意外翻错语文笔记本。 “花前几枝离别小,落随相思寄浅风。”
看着我信手涂写的两句诗词,我正感叹于新春的已逝。‘真是矫揉造作,明明新春尚临,何来这些悲春哀景之说法。’可我平静的心情还是随着眼前的文字哀堕下去。原来这日接一日的重复,我处在其中看似欢乐,其实悲苦早在内心深处扎根茁壮。那又能怎么样呢?我又有什么选择吗?还不是和《落魄传》中卫诚国考取功名谋得一官半职一样,别无选择。这些无奈选择背后的原因,好像尽是贫穷底色。
但贫穷不是一个外在条件吗,怎么会成为决定个人一生的道路选择,难道我们生下来就是为了去摆脱贫穷而存在的吗?这样看来,我们似乎要从内在出发,从自己的适合出发,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去选择那一生为之生死的道路。这样的想法会不会有些脱离实际?你连生存都顾不得了,哪里还要去管喜不喜欢。看来这两者之间要做一个平衡取舍。怎么做呢?思索无果,我也只能先思虑确定我现在的思想中拥有什么。 时常梳理自己当下的思想和现实中的一切,能让自己的当下更加条理且对未来道路有所明确。这种梳理也总是让我有总满足感。 我的道是求真,我也想要寻找一真实自我、真实世界的本来面目。那这真实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我感兴趣的事对我来说是不是真实的,当然是;但总觉得这种真实有些言不尽意,我未能琢磨到缺的那点意思在什么地方。但兴趣与我当下来说确实是真实的了。为什么?因为在我从事我感兴趣的事中,我能获得快乐、喜悦与满足的情感。这些心情不会让我堕入无聊、无意义的虚无之中。我的道路也是很明显的了,就是紧跟着道的节奏而展开我自己的做事。道路是道的具体展开,我就要在我的道路中充扩自道的丰富内容。 那么什么样的事会组成我自己的道路呢?还是说不是事本身组成了我的道路,而是从仁之悱恻中我得出了我能从事中所取得的真实,这种真实与我动力而前进成路。这种内心真正的感觉构成了我对世间事的喜爱与坚持。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喜爱的标准从来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感觉在面对具体事物的时候明确地告诉了自己自己喜爱着、深爱着当下与己面对的事物。这里要逆反着来看待道路的确是,是我们的喜欢选择了确定的道路,而非由外使我们被迫走出这样一条道路。 但大多数人都是随波逐流的,不是吗?那是他们没有掌握真正的方法吧?我们在世界中生存,这是一个基本事实。然后呢,我们在其中总是遇到种种人物事,我们都按照当下情绪对人物事有所取舍,往复循环至死。这是通论,其中的选择又可以给出一种正确的方法:关注当下的心情。要把“关注当下的心情”作为与呼吸同等重要的念头来看,时时参照,那么个体自身就会收获一系列喜欢。这种喜欢不必高尚,拿我自己来说:吃糖这件事,我喜欢;读古诗这件事,我也喜欢;读《道德经》这件事,我也喜欢;观赏美好的风景这件事,我也喜欢;欣赏美好的人这件事,我也喜欢。这些都是很具体的喜欢,将这些所有的喜欢汇集起来,通过立大小的简单排序,你就会得出一条以道为根本的道路。也就是说通过现象而得出本质,要把道理运用到实际情况之中。 我有这么一个求道的目标,而我要在我自己所遇到的任何事物中作出取舍,取舍的标准就是内心悱恻、喜悦、厌恶等的感觉。道、德、事,在这里涉及到三个概念,但这三个概念其实只是由道这根本即是而推衍出来的,仁之德(仁的一个作用)是判断标准,事是反观逆觉的内容提供。 暂时没获根本道的人,在世界中又该如何自处?有德,通过德的当下确定步步推导,自会得出自己人生真正开端的可行之道路。道有,而挺立道,再重观所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道德经》中已经给出答案,步步逆反推断过去,就是获道的一个方法。
这里所有的言语组成的只是一个开始。然后,我们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到此,我感觉我的思考已经到了尽头不能再思考下去。可是,智慧不就是这样通过不断正确的思索得来的,不经历不达到当前境界的穷尽,又怎么能步步前进,到达自己想要去往的方向。稍作总结,这三者确实只是道的一体展现,道即是我之自道,简称道即我,仁之德是对当下事情的不断确定,就在一件件事情的开始、经历与完成中。 第一节课的铃声忽然响起,应激反应一样,我开始感觉昏昏欲睡。勉强应付了事,我飞奔向食堂,吃饭似乎也是我人生一个乐趣!吃饭中不也一样有喜欢吃的食物和不喜欢吃的食物吗,将其选择出来,就构成了独属于自己的吃饭习惯。那类比一下人生? PS:上述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之后皆会一一解答,答案对于此时的霍云成来说尚未成是,就像道路的前进总要一步步去做一样,问题的解答也是如此。我所要做的就是为大家展现一条在人世间真正能够成道的道路,从而摆脱贫富的二元对立而另寻一条他路以缓除先天已成的差别。这条道路虽与修仙有异但本质并没什么不同。生活本来就已经困难,若想要在小说中寻找快意的读者,这本书可能并不太适合。读书于读者若不能先难后获,对于我来说,我写这书并无意义。(又放不下了,怎么一写就超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