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丹也叫凝结圣胎或外药了命,此时已经可以感受到先天一气了,所以是一种本质上的等阶的提升和升华,就和修真小说里面那种跨了大境界的升级,各种属性值不仅有飞跃性的提升,而且会发生一些质的变化。因为下一阶段叫大丹,所以刘一明又把还丹称为小还丹,当然小不是大小的小,而是指“仅还其元”。什么意思呢,就是恢复人的本原,就是恢复原来耗损的精气神。为什么叫“仅还”呢,因为恢复了,但只是恢复,还没有经过煅烧,还没有真正属于自己,所以还是很容易再耗损掉的意思。要接触到先天一气,刘一明的功夫叫得窍,当然和传统的玄关一窍不一样,他不认为身体的某个地方才是窍,这样就有一个问题了,以前给一个具体的或者大概的位置,还可以往那使劲,下功夫去感受,现在没有具体位置了,那怎么修炼。刘一明讲,你只要静坐,功夫到了自然就会进入一种恍惚杳冥的状态中,精神虚静而不会分散,当然他还有一些具体的功夫的,这里不多讲。总之当达到某一个点以后,自然就会与先天一气交通,接下来用十二消息卦中的前六卦下功夫,从复卦到纯阳的乾卦,六阳全复,五元用事,圣胎就结了。还丹只是恢复了耗损,所以到了大丹阶段就要加以温养了,经过温养后的圣胎不但坚固了,更重要的是最终要摆脱肉体,“迸出法身”,此时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因为没有了肉体的限制,所以此时就跳出了五行,不在轮回中了。简单分的话,这一阶段可以分为温养和迸出法身两步,还丹时进阳火得到纯阳之体,而这一步就是要退阴符,用的是十二消息卦的后六卦,从一阴生的垢卦到纯阴坤卦,实际上就是用真阴保真阳的功夫,纯阳的东西当然不能用阳火温养了,所以这一步是用的退阴符的功夫。经过大丹阶段后,对先天一气的感觉就非常直观了,达到了一定的融合程度,与先天一气的那种隔膜变弱直到完全消泯,“十月胎圆,乃神全气足,根尘拔去,客气消化,阴尽阳纯之象”。刘一明说,这一阶段会有一种混沌七日、百脉皆息、万虑俱寂的假死现象,所以是一个大关口,不注意就真完了,挺过去了,就可以功力大进,圣胎就可以迸出了。这个圣胎,刘一明又称它为婴儿,当然这是丹道里的说法,并非如同现代修真小说里那种元婴,而是种法身,相对于肉身来说的。此时,法身与先天一气就没有一点隔阂了,而先天一气又是宇宙的本原,可以说就是宇宙本身,无处不在,所以此时的境界就很玄妙了,没有了肉身的限制,达到了一种虚空的境界,实际上是完成了性命双修的了命的功夫。同时,又因为是一种虚空的境界,所以又是了性功夫开始。最后,刘一明讲的这个子又生孙的境界,感觉他自己也没有底气,应该是自己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或者干脆脑洞还没有开放到那个程度,所以讲得比较少。当然,也明确指出,这是完全修完了性的功夫以后,是一种完全针对法身的修炼,如果简单说,大概就是要和先天一气进一步融合,体会宇宙生化的本原,是传统内丹学中的与道合真吧。表现的话,应该是身就是宇宙,身就是道,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总之超越了人的想象的一种生命层次吧。有了自己完善的内丹修炼体系后,刘一明进一步对外丹等进行了批判,比如外丹,在清朝早已证实了很多矿物是有毒的,泥水丹法的房中术更是否定。其他的如清修派、禅宗等等存在的问题都有涉及,就不一一列举了。刘一明的内丹理论引入了大量的易学方面的东西,特别是他在构建整套修炼体系中,对“中”、“时”和“逆”有自己的一套解释,比如“中”就是后天所损耗的那部分,也是后天返先天要解决的逆的可行性,至于“时”则更多的是用卦爻来和火候相配合的运用。深层次的东西这里不讲了,想了解刘一明在易学方面的成就,可以看看他的《周易阐真》。修炼方面,刘一明对传统的炼精化气那几步功法加以改造,在《修真后辨》中列出了修炼十八招,在《金丹四百字解》中总结了二十四诀,在《修真九要》中又搞了个九步功法,这是他在研究和理解微观和宏观的炼养的基础上的体会,后人归纳总结为四大阶段:炼己筑基、凝结圣胎、沐浴温养、脱胎出神。炼己就是筑基,属于心性修炼,目的就是消灭心中的欲望,坚定修道的信念,“修行炼己最为先,绝欲忘情却万缘,六贼三彭皆剪灭,干干净净一丹田。”
圣胎实际上是无形的,无识无知的,是一点真灵凝而不散。通过阳长阴逍遥,攒族五行,阴阳混合,浑然一气等功夫,使意念不断锻炼加强,由雾丹转化为气丹,最后达到凝结不散的状态。沐浴是为了洗心涤虑,温养是为了进一步消除残存的阴气,达到神气不离,抱元守一的境界,此时意识呈团状,就是金丹,意念引导进黄庭温养。脱胎则是用虚无真性培养圣胎,成神前后是有有之法和无为之法,即了命和了性两个阶段后,法身和色身可以分开,达到合道的境界。后面的三年乳哺、九年面壁和前面的就一样了。以道为本原,结合儒、释,以三教同源发展了自己的丹道。刘一明认为,人的本性、天性是天定的,从孕育而生,就受到虚无中的先天祖气影响,这种先天祖气是至纯至善的,这就是所谓的天赋之性、真如之性。但人一出生,开始呼吸开始,就受到了后天的污浊之气影响而变得邪恶了。那么只有不断的行善才能避免受这种侵染。修持方面,则同样受封建社会的影响,提倡纲常伦理,当然这也是北宗全真教的修性功法。由此,刘一明的三教合一,三教相通,兼而用之方可成圣。这当然也是继承自王重阳的三教合一的思想。他的《三教辨》中有言“儒即是道,道即儒,儒外无道,道外无儒”。三教合一其实不用讲太多,刘一明自然也是支持这一观点的,开始龛谷老人就让他回去细读百家经书,特别是《论语》。悟通金丹大道以后,“混俗和光”,一直在世俗行医,到兴隆山后更是与各地信众一起修复各处建筑。随便举一个例子,他所说的先天一气,在他看来就是周易里面的太极,也是儒家所说的“中”,老子所说的“道”,佛教所说的“虚中”,执中、守中、虚中,这个中字就是三教圣人的心法,所以性命双修,万千大道归根到底就是这个中字。再比如他给五行加入了五德属性,就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这五元五德浑沦一气,生于先天,发于后天。再如他说人的魂是历劫轮回的,就像种子一样,这一思想和佛教的阿赖耶识相似,累世的历劫信息得以保存。当然,再展开讲又涉及了本体论等深层次的理论了,三教都是在走一条穷理尽性之路,最终至于命的过程中,侧重不同罢了。前面讲过,儒家走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存心养性;佛教的虚中则有中观的特点,明心见性,缘起性空嘛;道教的守中则视作了本体,强调这是人生而带来的先天属性,是修真炼性。刘一明则认为中就是至无中含有至无,至虚中含有至实,生生才是重点,从而构成他的宇宙观的核心。这个话题,刘一明讲得很多,也很深入,特别是利用了易学的内容,融入了儒家和佛教一些思想,既是三教合一的体现,也是他在内丹学方面的一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