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朱元璋的时候提到过几个道士,其中就包括刘渊然,下面就讲一讲他。姓名:刘渊然,号体玄子籍贯:江西赣县(今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出生时间: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去世时间:明宣德七年(1432年)八月八日主要贡献:创云南全真长春派,促进了道教在西南地区的传播主要著作:《原阳子法语》《长春刘真人语录》刘渊然祖籍是徐州萧县,家庭成分比较高,祖父刘伯成出任赣州路总管时便把家搬到了江西,所以他生于斯长于斯。父亲刘元寿,家里行二,史料上基本没有什么记载,反倒是记载了祖父信仰道教。当刘渊然快要出生的时候,祖母谢氏梦到了一个紫衣道士进了他母的房间,结果刚一醒来,老二家里就派人跑步来报信说生了一个大胖小子,这就是刘渊然出生的神异之处,从此生命中就和道士有了因果。本来家里新添了男丁是件大喜事,可是孩子刚过满月就得了惊疾,信奉道教的爷爷奶奶第一时间就跑到玄妙观祈福,甚至许诺只要孙子病好了,长大一点就会送来给道士当徒弟。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六岁的刘渊然便如约来到玄妙观拜胡、张二位师傅,正式入了道籍,号体玄子。有些碑记、文献记载称刘渊然在玄妙观皈依之前曾在一座道观生活过一段时间,不过语焉不详。不久,二位师傅告诉刘渊然说雩都县(于都县)大泽村紫阳观里住进了一个大神,身兼清微和净明两派道法,以你的资质跟随我们实在是在浪费人才,你还是去试试拜在他的门下吧。他们说的这位大宗师就是净明道第四代嗣师原阳子赵宜真。赵宜真的祖上是皇族,是赵匡胤的后代,随父亲一直居住在江西,年轻时因为生病耽误了参加大元朝的高考,恰好又夜梦一位神仙说他与道有缘,于是便毅然投身丹道大业了。赵宜真最初在吉安白鹤山永兴观修道,受全真北宗、南宗、清微及净明忠孝道法,特别精通净明道法,学成后来便外出遍访名山,直到明初便定居在雩都紫阳观。当刘渊然来拜见时,赵宜真立刻就被他的资质惊住了,赞了句:“真良器也”,欣然收在门下,成就了一段师徒缘分。按辈分,后世净明道尊刘渊然为第五代嗣师。刘渊然跟随赵宜真学习了全真、清微和净明道法,三年后,刘渊然斋醮祈禳、呼风召雷各种功夫样样精通,赵宜真终于传给了他压箱底的绝学—金火返还大丹之诀,就是传说中修仙的内丹功法。出师后,刘渊然先去了趟江西龙虎山,拜见当时已经被老朱封为“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的张正常天师。至于刘渊然的龙虎山之行,江湖上有各种传言,至今难辨真伪。有人说他仰慕张正常的江湖地位去拜见的,有人说是为了和张正常切磋的,反正有人见刘渊然上山三天以后就下山了,自称已经参悟透了天师正学。据八卦人士透露,刘渊然和张天师二人关在小黑屋里整整三天三夜,出来时都是红光满面,目光深邃,毫无连熬三个通宵的疲态,秒杀那些通宵游戏的学生党。当然了,其间有多少是刘渊然的后辈门人、弟子们的夸张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从侧面也能说明刘渊然对正一教义有着一定程度的理解。离开龙虎山以后,刘渊然重返雩都紫阳观,继续跟随赵宜真潜修丹法。此时的刘渊然虽然还不足三十岁,经历过多年的求师访道,接触过很多同道和前辈,最主要的是他成长在道门力倡三教合一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当时还受到了掌握着话语权的朱元璋的影响。朱元璋不是发表过一篇《三教论》的论文嘛,所以刘渊然逐渐形成了以忠、孝为旨、三教合一的道学理论体系。随着刘渊然道教思想日趋成熟,他在江湖上的名气也是越来越大。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时,朱元璋听说了刘渊然的大名,便派人把他从南昌召进京。一番接见下来,二人激情四射,相互表示非常认可,老朱当即赐刘渊然为“高道”,并且在朝天宫西侧新建了一座西山道院供他居住,允许他在南京收徒传道。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初一,朱元璋视察朝天宫,特意来到西山道院看望刘渊然。刘渊然借机向老朱表达了想要出去发展的想法。老朱对他还真的不错,第二天就派人送来了手诏,同意他出去四处转转,顺便寻真传道,当然希望他能早去早回。接到手诏后,刘渊然相当高兴,于是收拾行囊后飘然离开了南京。不过愉快地旅行才刚开始,还没走出多远呢,京中传来朱元璋驾崩的消息。接下来的历史道友们都知道了,孙子建文帝立刻上岗,面对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老朱的后事,自然需要大量和尚道士,于是第一时间就派人去找刘渊然。所幸刘道长刚走出不远,否则钻进哪个山沟里,派几个万人队都不容易找回来了。刘渊然回来后,主持金箓大醮,事情都忙完以后,自然就是升官了,出任道录司右正一,不过再想随便出去玩是不容易了。皇帝换得勤,转眼到了永乐元年(1403年),为了自己根据地的发展,朱棣派人把刘渊然送到了北京,是希望凭借刘渊然在道教界的崇高地位把北方的道教盘活。初期,刘渊然的事业非常红火,朱棣也非常满意,永乐三年,升刘渊然为道录司左正一,永乐五年又一次建金箓大醮,表示对他相当看重。可惜好景不长,永乐六年,刘渊然被贬到了龙虎山,当年冬天又被发配到了云南。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具体原因不详,有人说是因为刘渊然脾气性格不太好,得罪了不少权贵,还有人猜测是暗中接受了朱棣的暗访建文帝的任务,不然为什么跑云南去了。反正是金子放到哪都会发光的,刘渊然到了昆明以后,一心投入道教事业发展中,先后在真武祠、长春观、龙泉道院传道,收了大量弟子,“殆百余人”,一派扎根边疆搞建设的架势。在云南站稳脚以后,四处也搞了不少资金,刘渊然决定重修真武祠,具体的工作便安排得意弟子蒋日和主持。另外,还把真武祠对面的岷王宫改建成为长春观,在五老峰下修了一座龙泉道院。期间,只要周围发生什么灾害,刘渊然必定会亲自或安排弟子们去做公益,而且还凭借高深的医术、道法结交权贵,所以在西南地区影响力越来越大。永乐十九年(1421年),万事俱备,时机成熟,刘渊然在昆明正式开宗立派。为了纪念丘处机,刘渊然把自己的门派称为“长春派”,同时确定了“日道大宏,玄宗显妙,真崇元和,永胜正教,绍述仙踪”二十字的门派道谱。1424年,只上了一年班的仁宗皇帝把刘渊然从云南召回了北京,加封他“冲虚至道玄妙无为光范演教长春真人”,二品印,前面讲到过,这个级别已经和张天师平级了。转过年正月初四,仁宗又给他的封号加了“庄静普济”四字,于是成了“冲虚至道玄妙无为光范演教庄静普济长春真人”。据江湖传言,从此以后,刘渊然穿的是名牌奢侈品,吃的是特供无公害的食品,“崇奖之荣,玄教罕比”。借着皇恩正隆,刘渊然奏请皇帝把昆明的真武祠改为真庆观,原来的龙泉道院改为龙泉观,请皇帝“立云南、大理、金齿三地道纪司,以植其教”。康熙年间,云南长春观改为文庙,同时对龙泉观进行扩建,把长春观中的道士全部迁到新的龙泉观中,从此龙泉观便成了长春派的大本营。真庆观经明清两次扩建,多次修葺,一直香火旺盛。2003年全面恢复保护工作后,宏伟、肃穆的道教建筑群被纳入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宣德初(1426年前后),刘渊然达到了职业的巅峰,这一年他被封为大真人。宣德七年(1432年)二月,此时刘渊然已经八十多岁了,托着一把白胡子来找宣宗“恳以老辞”,说:“万岁,我这一辈子为了大明的道教事业披肝沥胆,如今实在干不动了,请批准我退休回南京养老吧。”
皇帝一看这个老道士年纪是有点大了,虽然内功修为高深莫测,但白须苍发,是不好意思再压榨劳动力了,于是温言夸奖一番,并且亲自画了幅送别用的山水画,还题了一首诗送给他作为离别礼物。临行前刘渊然把弟子邵以正推到了皇帝面前,推荐给宣宗说:“这是我最得意的弟子,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咳咳,那什么,完全可以接我的班,俗话说得好,举贤不避亲嘛,万岁您可以放心给他加担子。”
在前面讲《正统道藏》的时候提到过这个邵以正,当时张宇初、张宇清兄弟二人辛苦编纂的道藏就是由邵以正完成勘校的。他是姑苏人,由于成就不低,后人也给他安排了一个“感梦玉桃之异而生真人”的传说以彰身份。随父母搬到云南后,有缘拜刘渊然为师,被“悉以道秘授之”,所以刘渊然临行前才会放心地把身后事业托付给他。邵以正应诏入京后,先后出任道录司右至灵、右演法,正统年间升为左正一,领京师道教事,受赐“守玄冲静高士”,后又封“悟玄养素凝神冲默阐微振法通妙真人”,国家每遇大事需要祈禳时,“必命真人主之”,此时的江湖地位已经不低于师傅刘渊然了。关于道录司的组织机构设置前面讲过,按照朱元璋的要求,至灵、正一这些都是道录司里面的职务,道友们可以往前翻翻。邵以正羽化以后,由其弟子李明善接任,职位是从八品的左玄义。1432年八月,刘渊然在南京西山道院羽化,享年82岁,传说七日后端坐如生人。宣宗听闻噩耗,立刻派礼部安排人致祭,工部负责营葬。几百年以后的2010年12月17日,正在南京雨花台区梅山村施工的人偶然挖出了一座古墓,当即有专家前来保护发掘。墓中的石地券风化得只字未存,石墓志也风化严重,史可勉强辨别出“冲虚至”、“春真人渊”等字。通过对墓志中的信息分析,结合《金陵玄观志》中刘渊然的封号“冲虚至道玄妙无为光范演教庄静普济长春真人”等考证,最后确定了这就是刘渊然的墓。道友可以查一下“2010年南京十大考古”名单,当时引起的轰动还是不小的。虽然是皇帝安排的营葬,刘渊然的墓也不可能有多大的规模,也仅仅是一座墓。墓中有一些铜器、漆器等文物,有一炉、两烛、两瓶,这也称为铜五供。这几件铜器做工相当精美,特别是炉中还有香灰,可以确定这些均是刘渊然生前使用过的东西,从做工上看,可以推测应该是御赐之物,这也可以证明刘渊然当年很受尊崇。另外,通过对遗骸分析,可以推断出刘渊然的身高为1.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