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伯端相仿,白玉蟾的生卒年也是一个谜,以至于学术界一直为此面红耳赤,争论不休,这也导致了他的言行、文章等很多地方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就比如前面所讲,也只能是假设他是生于1194年,否则一个孩子,一个老头,行为举止解释起来矛盾之处就太多了。关于白玉蟾生日的话题,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绍兴说,认为他是生于1134年,是绍兴甲寅年。一种是绍熙说,认为他是生于1194年,是绍熙甲寅年,二者相差正好一个甲子六十年。白玉蟾的卒年争议倒不是太大,多数人认为是1229年。如果卒年确定了,这里就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也是为什么会有争论的主要原因,就是白玉蟾这位南宗之祖是长寿还是早亡。这里简单总结一下目前在学术界的一些研究结果:先说一说绍兴说,就是白玉蟾生于1134年(绍兴甲寅年),卒于1229年,寿96岁。无论白玉蟾是生于1194年还是生于1134年,都是甲寅年,支持绍兴说的学者主要是相信白玉蟾是长寿的,也希望能够证明他的长寿,不得不说是受南宋前四祖那惊人的长寿记录的影响。假如成就比前四祖还要高的第五祖却输在了寿命上,甚至比普通人还要短寿,这太不科学了。支持绍兴说的一方首先否定了彭耜的记载,作为白玉蟾最重要的弟子,也应该是最了解他的人来说,彭耜说白玉蟾生于1194年似乎不应该被怀疑,所以绍兴说一方就需要先证明彭耜错了。无论是彭耜喝高了还是马虎笔误才把绍兴错写为绍熙了,仅凭这么臆测显然是不行的,于是他们开始摆出来一系列证据:证据1:《神仙通鉴•白真人事迹三条》中有这样一句:“父亲振业于绍兴甲寅岁三月十五,梦道者以玉蟾蜍授之,是夕产子,母即‘玉蟾’名之以应梦”;《福建通志》中也有一句:“长庚以绍兴甲寅三月十五日生”,其他还有一些史料记载均是绍兴甲寅三月十五日。这里先哆嗦几句,一些史料古籍由于传抄错误,有的把白玉蟾的爷爷称为葛大兴,他的父亲的名字则是葛振业、葛振兴等,这还情有可原。可是有些现代学者的文章、专著里称他的爷爷叫葛有兴,父亲叫葛振兴,然后就是对白玉蟾的生卒、经历等等引经据典一番,我就呵呵了。如果白玉蟾是古琼州的未开化的土著或者不是生于一个儒学家庭也就罢了,这些学者给自家孩子起名的时候,先辈的名字用过字应该知道不要用吧,何况那还是极重礼教的宋代,更何况是父、子的名字,用同一个字就不感觉奇怪?关键是这类专家还很多,甚至还有某名校的博导、知名的道学家。恰好听了一个最近网上流行的关于专家段子,这年头专家的话你也信?可见那些所谓的专家对专家黑得也没谁了。可能有的道友会反驳,人家就愿意用同一个字,不可以吗?这也不是不可能吧?还有比如两晋父子都有“之”字的,比如著名的王羲之和王献之,甚至还有父子同名的等等。列位,这些都是有特殊原因或特殊背景下的特殊情况,不是普遍现象啊。关于这个证据,个人表示没什么说服力,这里的《神仙通鉴》并不是赵道一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而是清代的一部小说似的故事集,虽然是龙虎山张家后代所著,但是感觉和拿《三国演义》来说是一个感觉。当然了,《仙鉴》的可信度也就那样,差不多也是故事书。所幸,不少学者依旧拿这个作为证据大谈特谈,让圈外人以为这是史料而非娱乐属性的故事集呢。证据2:熟悉历史的道友可能知道,在南宋绍兴年间,准确说是在岳飞死的那一年——1141年,曾发生过一次“淮西之乱”,起因自然是宋金之战,遭殃的当然是百姓了。北宋灭亡后,高宗赵构还曾把杭州改为临安用来宣誓自己抗金的决心,那段时间宋金两国战事不断,这可以参考一下《岳飞传》。那么淮西之乱和白玉蟾的生日有什么关系呢?白玉蟾写过一首《云游歌》的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记得兵火起淮西,凄凉数里皆横尸。幸而天与残生活,受此饥渴不堪悲……又记得淮西兵马起,枯骨排数里,欲餐又无食,欲渴复无水”,很明显这是在描写淮西之乱的惨境,所以学者们推断,当时他已在世,并且亲身经历过这件事才会在多年以后有感而作了此诗。证据3:通过对白玉蟾在1194到1229年之间写的诗文研究,学者们发现了很多能够说明他是个老人而非壮年的内容。比如:“白发黄冠逞神通”、“六十四年都是错”、“今已九旬来地”,等等,类似的诗句还有很多,总体上看这些内容都不应该是一个三十几岁人的口气。通过这一线索进一步寻找证据,比如在《水调歌头•和懒翁六首》中有这样一个副题:“丙子七月十八日得雨,午后大风起,因不感”,词中还有这样一句是“光景暗中催,云览镜,朱颜犹在”,这些能看出什么来呢?学者们在这里运用了反证法,假定白玉蟾是生于1194年,那么这里所说的丙子年就应该是1216年或者1276年,可是白玉蟾早在1229年就已经去世了,所以不可能是1276年。如果那丙子年是1216年,你看到过有哪个20岁的美女说自己朱颜犹在的?如果白玉蟾是生于1134年就科学了,丙子年就是1216年,白玉蟾82岁,作为一代高道,驻颜有术,朱颜犹在,完美。如果有朋友问,白玉蟾如果生于1134年,那么丙子年也可能是1156年啊?那年他也才23岁,也不能说朱颜犹在吧?这么说没毛病,可是1216年合理就行了啊,玩笑,轻松一下罢了。这位懒翁也是大有来历的,本名叫苏森,是著名的三苏中苏辙的五世孙。苏森盛年归隐,1212年在武夷山冲佑观当了个闲职,自号懒翁。白玉蟾与他相交甚密,写了大量和他相关的诗文,可惜多数没有传下来,仅在《懒翁斋赋》中有一些相关的作品记载,不过这也足够为证明白玉蟾的年龄提供佐证了。再比如《谢仙师寄书词》中白玉蟾如此写道:“……自嗟蒲柳之质,几近桑榆之年。老颊犹红,知有神仙之分。”
落款是“大宋丙子闰七月二十四日鹤奴白玉蟾焚香稽首再拜”,显然这个丙子年同样是1216年。道友们应该都清楚桑榆之年是指老年、暮年吧,大约就是八九十岁的老人,有一张老颊才科学。如果白玉蟾是1194年生,就算他少年老成,早熟,也不可能年纪轻轻就生就一张老脸吧?证据4:还有学者考证了白玉蟾的弟子彭耜,发现他是生于1185年的。拜一个比自己还小十来岁的少年为师不怎么合理,也由此断言白玉蟾不可能是1194年生。当然这个理由有点勉强,学无先后嘛,但是这一条证据作为补充勉强将就吧。下面再看一看第二种观点绍熙说:生于1194年(绍熙甲寅年),卒于1229年,寿36岁。如果按照这种观点,白玉蟾仅活了36岁,在南宗五祖中比张伯端都差得太多了。持绍熙生人观点的学者主要依据是彭耜于嘉熙元年(1237年)写的《海琼玉蟾先生事实》一文,其中说:“时大父有兴董教琼琅,是生于琼,盖绍熙甲寅三月之十五日也”,所以1194年生人的说法就是由此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其中还有一句是:“绍定己丑冬,或传先生解化于盱江”,这是白玉蟾卒于1229年说法的来源。为了反驳绍兴说,绍熙说的支持者也得把自己的证据摆一摆,文人嘛不能动拳脚,只能是以理服人。理由1:同样反证法。假定玉蟾生于1134年,那么他在1194年以前的这六十年,注意这不短的一段时间,历经了高宗、孝宗及光宗等几代帝王。问题来了,在这六十年的时间里,为什么在各类文献、踪迹、野史、传说等等中却找不到白玉蟾的一丝一毫的活动痕迹,仿佛这个人就不存在一般?您不要说他这个人走的是低调路线,如果一个低调了六十年的人,晚年却性情大变,频繁外出,四处活动,处处留痕的这种风格是不是反差有点大,不太科学?理由2:白玉蟾不是参加过童子科吗,结果查了一下,发现他当年是到广州参加的,时间是1206年。就连当年的考题是“织机”,考官是“韩郡王”,就是著名的韩世忠(1089-1151)这些信息也一并考证了出来。当时白玉蟾赋诗一首:山河大地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虚空白处作一匹,日月双梭天外飞。咱这水平就不评价这首诗了,汗颜。所以说,白玉蟾如果生于1134年,让一个老头参加童子科?就算鹤发童颜也不行啊。至于那句几近桑榆之年和丙子年的分析,如果丙子年是1216年,白玉蟾已经83岁了,那已经是桑榆之年了好不好,怎么还能说是几近呢?这不是矛盾吗?有道友会说,那绍熙说支持者怎么解释一个二十几岁的人说自己年近桑榆呢?对不起,我们只反驳对方辩友的观点,证明对方是错的就行了。理由3:下面接着就对方所说的淮西之乱那个理由加以反驳。在《续资治通鉴》中可以查到一些记载,1194年以后,比如在1217年、1219年、1221年、1222年,宋金两国曾多次在淮西一带互相伤害,所以淮西之乱并不是只发生在1141年,也就不止乱了一次。而且就算白玉蟾是1134年生的,1141年的时候他也才7岁。先不说他能不能或有没有机会去淮西感受当时的战乱,就算是出差、自驾游什么的真的去了,道友们想想自己7岁时那年,您记得多少,对社会的认识又能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