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教的掌教在内部是称为祖师的,后任掌教依次是二祖陈师正,三祖张信真,四祖毛希琮。三祖张信真掌教时期,弟子邢希德在平谷县修建了延祥观,举师赵希元在奉先县(北京房山)修建灵泉庵,说明大道教已经从河北山东一带开始向北部发展了。四祖毛希琮掌教时间大约是在1218-1223年,而这时金已经从中都迁都到了开封,当时称为南京。从有限的史料中,大体可以推断那一时期的大道教的活动主要还是河北山东一带,并没有过多向外扩张。那段时间正是金元更替时期,河北、山东一带正是金人和蒙古人的主战场,大道教的发展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到了五祖郦希成的时候,已经是金国灭亡以后了,大道教得到了元朝皇帝的认可,重新公开传播,不久后就派出了举师卢德清去了河南传教,开始了向南的扩张。不过在五祖时期,大道教却闹了分家,分成了由李希安主持的玉虚宫和郦希成主持的天宝宫两拨人,至于为什么分裂,原因不详。如果大胆猜测的话,可能是这么回事,四祖毛希琮有两大弟子,分别是李希安和郦希成,有道友可能会说,这三位都是“希”这字辈,会不会是师兄弟关系?这个嘛,也不是不可能。总之,李希安当时是住在玉虚观,当时规模还不大,所以还不是玉虚宫,1227年和1228年两年,玉虚观进行了两次修葺,以后逐渐升级成了玉虚宫。而郦希成则是居住在天宝宫的。师兄弟两个势力不相上下,宪宗蒙哥和世祖忽必烈在元初时都采取了两边都扶植的政策,上位者都喜欢玩平衡嘛,势均力敌比一枝独秀强多了,所以大道教就分裂了。如果再大胆猜测的话,里面是不是还有师兄弟二人迫于蒙元的压力故意而为之的就不好说了。《至元辩伪录》卷六记载,至元二十一年,即1284年的《焚毁伪道藏经碑》中记载,至元十八年时,佛道第二次辩论,道教一方有大道教掌教李德和、杜福春两人,李德和是大道教天宝宫的七祖,杜福春很可能就是玉虚宫一脉的七祖。而史料能考证出玉虚宫一派传了三代,五祖李希安,六祖刘有明,其后是否还有其他掌教暂时不明,所以杜福春暂定为第七祖。天宝宫一脉的五祖郦希成(诚)和皇帝关系不错,也是他把大道教发展到了河南一带并向全国扩张的,所以为了证明自己才是正统,郦希成就找到当时的皇帝元宪宗,说您看哪,玉虚宫那帮人天天闹分裂,搞独立,让外人知道了不一定脑补些什么出来呢。我也不想给皇帝添麻烦,就想请求您同意我们把教名改一下。皇帝一听不是来要钱要枪的,改个名字那算什么事,于是就问你想改成什么名啊。郦希成就说:“我们是真正的、正牌的大道教,所以就改成真大道教,他们自然就是假大道教了。”
于是在1254年,宪宗“特降玺书,赐名真大道”,从此大道教正式改名为真大道教,这件事也成为大道教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节点。此后,天宝宫一脉便一枝独秀了,传六祖孙德福,七祖李德和,八祖岳德文。到第八祖岳德文时,真大道结束了分裂状态,二宫又合二为一,真大道也更加兴盛。据《崇应广化真人岳公碑》记载,此时的大道教进入了全盛时期,“西出关陇至于蜀,东望齐鲁至海滨,南极江淮之表”,如果不是再向南就出国到了南宋,估计一直会传到岭南了。但是意外总是在不经意时发生,原本形势一片大好的真大道应该腾飞了,但本应接班成为第九祖的张清志却在给八祖办完丧事后不辞而别,据说是跑华山隐居去了。国不可一日无君,教也不可一日无主,于是在接下来的五年间,先后有三位掌教牺牲在工作岗位上,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啊。这三位掌教中,可以考证出第九祖是一位姓赵的真人,名字不清楚,但有个封号是“崇真广道真人”,十祖则是赵德松,十一祖为郑进元。近代,在河南民间发现了1305年天宝宫举师王清贵立的一座石碑,其中有“明照湛然普化十祖真人赵德松灵阁”,由此确定真大道教的十祖是赵德松。其后十一祖是郑进元,葬在大都路昌平县,弟子又把他的衣冠葬了两处,所以考证有困难,不多讲了。这三位掌教不多讲了,真大道的众道士们从华山连拉带拽地把出走的张清志请了回来,这个教主非你当不可了,这都连着死了三位了,别人可震不住了。张清志当时提了个条件,让我掌教可以,不过得听我,真大道到了必须得彻底改改了,众人哪还有不同意的。于是,张清志首先废除了教内的刑罚,接着对大道教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然后深居简出,潜心著书立传。有些学者提出张清志是大道教的第九祖,其原因是因为九、十、十一这三祖在位的时间太短了,可以认为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期。不过根据《明真广德大师道行碑》记载,张清志的封号是“凝神冲妙玄应真人”,明确记载了他的十二祖身份,所以关于八祖以后的传承,各方面的记载有所不同,这里面的原因道友们清楚即可。在张清志掌教的二十多年里,皇帝对他是非常尊崇并且还封了好多头衔,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演教大宗师,真大道也终于走上了正常发展的道路。简单解释几句张清志就被封的这个“演教大宗师”。元朝的宗教政策后文还要再讲,总体来说是兼容,包括佛、道、伊斯兰等在元朝都并存的,但是必须为我所用。演教大宗师这是专门对真大道教的掌教加封的,对于正一,则统一封为正一教主,分出去的张留孙一派则是被封为玄教大宗师。张清志什么时候死的,何人继承掌教的,大道教以后又如何了等等均无可考证了,或许那时就并入了全真道教。关于大道教的历代教祖考证,有兴趣的道友可以看看陈垣先生的《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及陈知超的《金元真大道教史补》二文。经历过历代掌教的经营,大道教在各州县修建了大量宫观,特别是在元代,教派规模更加庞大。至于这些宫观的来路,总结起来有三种,一是乱世中被荒弃的佛寺改造而来,二是对其他门派的道观改造,这比改造佛寺简单多了,第三则是自己修建了,比如天宝宫。关于天宝宫,差不是大道教的专属名字了,因为元始天尊的地盘是玉清境,又叫天宝君,所以大道教不但在大都、许州修了天宝宫,其他诸如凤翔、蓟州等很多地方也都有天宝宫,为了显示地位,大都的天宝宫在教内又叫大天宝宫。铁打的宫观流水的道士,历经风雨,真大道教最终还是消失在历史中了,唯一留下的只有今天许昌的天宝宫遗址及碑刻,近年来经过修缮,香火也不断,可以留给我们去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