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中国道教也有趣 > 第六十章 学海千寻

第六十章 学海千寻(1 / 1)

杜光庭的修道思想,可以通过研究他留下来的各种著述来了解,限于篇幅、能力,讲些皮毛。杜光庭对僖宗的知遇之恩是深怀感激的,一直以来都希望为唐王朝的延续能做点什么。901年他完成了《道德真经广圣义》的撰写,总结了隋唐道教的重玄思想,希望老庄的思想能够成为挽救唐王朝的法宝。杜光庭认为当年玄宗皇帝所注的《道德经》是非常好,是历年来最得老庄思想精髓的版本,以他的能力是不能超越了,所以他只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广疏”。如此吹捧玄宗,估计玄宗本人听了也得脸红吧,想想杜光庭的情商还是蛮高的。为什么要研究《道德经》?唐玄宗曾经说过:“道德五千,实惟家教。理国则致乎平泰,修身则契乎长生”,司马承祯也说过:“理国如同理身”。也就是说,《道德经》中含有修身理国的真谛,比如国君要爱民,否则民心散了哪还有国,所以“有道之君”要有民本思想,要“情田无为”,这是国君与道相合的治国方法,这样才可以让天下太平。当然了,理身和理国虽然都是道的体现,还是有个内外、先后和本末关系的,身为国之先,有诸己而后有诸人,先成己后成物,先理身才能理国。杜光庭以唐玄宗的思想为中心,进一步融合了儒释道三教思想,通过重玄思想把心性论和修道结合在一起,把前辈们深爱着的长生之路的探索进行了修正,希望后来人能够回归到从心境中探求超越生命的道路上来。为了增加说服力,他编写了大量关于神仙、显灵的故事,鼓励大家信道,极力推销积善可以成仙的思想。他这种做法对道教的发展确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些编造出来的神仙故事水平差了点,真的有点假,极大的拉低了他的著作的学术层次,所以在《辞源》中把“杜撰”这个词安在了他的头上,“杜撰之说,其来久矣。或云道藏五千余卷,惟道德二卷为真,余皆蜀道士杜光庭所撰,故曰杜撰”。当然,杜撰一词的来源还有其他说法,例如《辞海》中则说是来源于一位叫杜默的人,有兴趣的道友可以自己查查。可惜本来想借此来为李唐寻得力挽狂澜的方法,但此时就连王建都已经在成都宣布独立了,更不用说朱温、李克用这些牛人了,那都是令垂暮的大唐仰视的超级军阀了,唉,一切都太晚了,虽说也是书生意气,也值得佩服。果然,六年后朱温彻底终结了唐朝,华夏大地再度进入大混乱时期,所以这部《道德真经广圣义》也只能吃灰了。在修行方面,杜光庭并没有跳出藩篱,沿续了前辈们的阶段划分的修行思想,依旧是一级一级的打怪升级模式,不过他的分级比较粗糙,只分了三个等级,“道贯万法,而演为三乘”,即小乘、中乘和大乘三法。对了,也有学者是用的“成”字,即小成、中成和大成,这里提一下知道怎么回事就够了。小乘功法是基础的入门功法,一般是给刚加入的菜鸟道士修习的内容,目的是让他们认识到仙凡的区别,从而坚定向道之心,总纲是“以戒检心,以律检行,以存修静其内,以齐洁严其外”。具体功法嘛很多,总结起来有十条,不再详细列举了,大体是要利用道门的各种戒律来约束道士的言行和心境,学习存神的方法安静心绪,用斋戒来塑内含和气质,这些都需要在师傅的指导下,远离俗世烦扰,修身养性,打坐诵经,积善度人等等。小乘功法修行入门以后,就可以通过中乘功法的修行达到熟其行、制其味、涤其过,达到正心、修身,致于冥寂、契乎无为。中乘功法比小乘功法自然要复杂,杜光庭认为入门功法适用于每个人,类似于现在的初等教育,但到了中乘功法的修行阶段,就好像大学里要分专业一样,要因材施教,每个人走的路就会有所区别了。为什么呢?因为修道人的根性是有上、中、下之分的,不同根性的人走的路区别就大了。上一章刚讲到吴筠把人性分成三种,杜光庭这个分类也相似。对于这三种人,修行时自然不能一视同仁,就和学校的学生一样,普通的学生是占多数的,特别聪明和特别笨的通常是很少的,这就是所谓的正态分布。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教学时自然会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才能使三类学生都可以得到最佳的培养。修道是一样的,所以杜光庭就在中乘功法里分了权、实两门,或者说是两种教学办法。道友们不要被这两个很陌生的词弄得不知所以然,简单解释就是特别聪明的人一点就透,一修就通,自然冥合,就用实教之法,反之,中下之资质的,你讲得太快或者高深,他们是理解不了,跟不上节奏的,那么就得用权教的办法促成他的修行。那么具体的实、权教学修行法门是怎么样的呢?先说权教,这是对普通或下等资质人用的,这类人实质上有两种,一种是钝根之人,就是很笨的人,一种是贪戾之人,按理说这两种人是没有资格修道的,不过上天有好生之德,为了显示圣人的仁慈和博大的胸怀,不但可以修习小乘功法,甚至还专门为他们提供了权教这种中乘功法。无论是笨也好,是贪婪、暴戾也罢,他们都迷失了本性,不知道天道为何物,只知道贪图享乐、争强斗胜、骄奢淫逸,这样只能是离道越来越远,哪里有可能修成神仙。但是你还不能用强制的手段去纠正他们,那样效果不但不好,还可能起反作用。圣人自然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人家聪明着呢,他们是“顺其性而张之”,概括说就是“因事制宜”,就是要尽最大力量放大你这些毛病,喜欢享受就让你享受够了,爱打架就让你天天打,直到一提到打架就恶心,反正是由着你的性子让你放纵个够,最终让这些成为你的最不可忍受的,这样你就会主动想着要摄心、摄性、摄欲、摄贪,洗心革面,求你让我做个好人吧!这就是圣人想出来的对付中下之人的权教的办法,最终可以去奢从俭、去伪存真、去有欲为无为,反性而修道,“反者道之动”。实教则是为上乘利根的聪明人设计的,对这些人你要想用放纵他们的权教反而会起到反作用,人家都是禀清气而才智过人的,本就少私寡欲易于入道的,你这糖衣炮弹打过去,糖衣吃了炮弹还得打回来。对于他们,直接引导他们走正确的修行之路,就是“设科戒仪范以齐外,注念神凝以正心,炼气胎元以制食味,祈真朝谢以洗过”等等,这些人就自己能沿着正确的修道大路走下去了。当然了,实教的方法又分为针对在家修行的人和在道观里的专业修行的道士两种,细节方面还是有所不同的,就不再展开了。最后再说说大乘功法。大乘功法又叫无为功法,显然还是源自老庄,也是杜光庭重玄思想的重要表现。杜光庭同样极为重视无为,认为无为可以修身、可以齐家、可以治国理政,理国则国富民淳,修身则气旺延年。杜光庭的无为思想可以说是吸收了整个唐代的高道们,特别是重玄思想的高道们的研究成果,算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了,没有点创新思维显然就说不过去。他认为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放空思想,而是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循理而举事,因资以立功”,无为是功法,是大乘功法,并且也是大乘功法要达到的境界,由此可见,直到唐末,道家的思想进步依旧没有跳出老庄。无为既然是功法,杜光庭又细分了三个阶段,就是迹无为、心无为和心迹具无为,是不是和重玄思想如出一辙?迹无为就是“功举不自伐,则功不明而身明”,心无为是“绝思灭志,无思无虑”,最后心迹具无为则与道合一,证了道果。总之,先立功行,后忘其心,最后契无为之道,了于无为,得证道果。正常情况下,这三乘功法是渐进的,小乘修好了修中乘,中乘修好了再修大乘,最后就是成仙飞升了,有正常的进阶方法,那么自然还有不正常的情况,造成这种不正常存在的不稳定分子叫做“观”。杜光庭在设计他的三乘功法时,想着得留个后门,就算自己用不到,亲戚朋友什么的求上门来的时候也不能没点表示不是,他说可以通过修观的方法从小乘直接跳到大乘。实际上,三乘功法可视为修道过程中的三个境界,而“观”则是不同境界下的具体功法。比如有些修真小说里的功法是划分为天地玄黄四级的,有的是分金丹、元婴的,每一级的功法自然不止一种了,什么五气朝元、六道轮回、冰心诀、破魔手、噬魂咒之类的,这些功法就相当于“观”。杜光庭在三乘功法中设计了不同的观,比如小乘功法中的假法观、实法观和遍空观,中乘功法中的无常观、常观、非无常观和非常观,大乘功法中的妙有观、妙无观、重玄观和非重玄观等,修道的时候,在任何一个阶段中都可以通过修不同的观法直接“契于无为之门”的,就是可以直接从入门到大乘成仙。不同的修观之法就不再展开讲了,感觉杜光庭在这方面的想象力还是比较有限的。回过头来看杜光庭的修道阶次或者说是层次的划分,实际上还是脱胎于传统道教内丹修炼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老一套,当然他对五代以后的内丹学多少还是有一定影响的。相对于炼养方面的成就,杜光庭在斋醮科仪方面的贡献要更大了一些。《道藏》中关于他的斋醮科仪方面的著述多达二百多卷,“成为唐代以后斋醮活动的范本”,所以他这方面的成就真不错。元代学者马端临说:“……至杜光庭而下,以及近世黄冠师之徒,则专言经典科教。”

南宋道士金允中说:“斋法起于中古晋宋之间,简寂先生始分三洞之目……至广成先生荐加编集,于是黄箓之科仪典格,灿然详密矣,后世遵行,莫敢越也。”

南宋王契真道士说:“中古以还,……,广成先生杜君光庭于是总稽三十六部之经诠,……斋法大成……上至邦国,下及庶人,皆得修奉……斋法至此不可有加矣。”

这个评价就有点太高了,认为杜光庭已经把斋仪规范到了极致。除了陆修静和杜光庭以外,还有一位唐代的张万福,这三位都是在对斋醮科仪领域有过突出贡献,所以后世一般将这三位尊称为“科教三师”。前面讲到过一些高道,在和上流社会打交道时,特别是和皇帝有来往的,比如寇谦之、陆修静等等,他们一般都会在斋酚科仪方面有所涉及,因为统治阶级需要他们利用宗教进行祈福、祭祀等,不懂这些显然不行。唐代的道举中,道士参加的道举考试时要考与斋醮相关的表白、声赞、焚修等很多内容,这些都是考较他们唱念行法的水平,以后这些道士是要到各地负责科仪的,规范是必须的。据《唐六典》记载,唐代的斋仪有七种,比如前面提到过的金录斋、黄录斋,涂炭斋等,不同情况用不同的斋,这些主要都是传自陆修静,或者说是灵宝派,直到晚唐,杜光庭花了二十多年时间,差不多是用了一生的心血加以编删,整理了《太上黄箓斋仪》等斋醮科仪方面的典籍,后人整理后集成了一部《道门科范大全》,从而进一步规范了道教的斋仪,成为了后世道门的斋醮科仪的ISO。史料记载,僖宗带着杜光庭跑去成都后,杜光庭便在“山中修灵宝道场,周天大醮”,也说明他的斋仪是以陆修静的传承,而他在这方面的贡献是显著的,所以地位也和陆修静相当,后人称他“词林万叶,学海千寻,扶宗立教,天下第一”。杜光庭在整理斋仪方面的贡献,除了下了很大功夫收集整理几乎因战乱要断掉的道教传承以外,还进行了修订,删掉了一些不适应的内容,增加了很多新东西。比如为了适应需求,他增加了三献、称法位、纳职、送圣等环节,同时还增加了一些新的音乐,比如唱道赞、启堂颂、出堂颂、华夏颂等。当然,他对斋醮的总体没有大改动,多是在开头和结尾有所增删,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使斋仪细化、专业化,不同场用不同的斋仪,但不同斋仪的总体结构和流程又基本相同,这就更利于传承、推广、掌握,后人们学习了基本的流程框架后,只需要在不同的环节选择不同的音乐、服饰及颂词等即可,显然在推动道教斋仪发展上作用不小。具体的斋醮程序和流程就不给道友们讲了,有兴趣的话可以私下里交流,这些东西懂一些的话,去道观里参观时,恰好遇上道士们做法事活动时就能看出很多门道来。最后再简单说一下杜光庭在道藏方面的贡献。唐代的《道藏》在战乱中数次被毁,黄巢冲击长安时,道经被焚荡一空,十不存二三。杜光庭辛苦收集整理的道经也没得道神庇佑,同样损失惨重,就算侥天之幸保留下来的典籍也大多散乱无章,正因如此,虽然他几乎大半生都致力于重建道藏,但后世很多人却认为他的工作成果并不怎么样。客观地说,杜光庭的努力对宋真宗时期的道藏重修工作还是有很大贡献的,后世评价“其所著道家书,颇研极至理。至条列科教,自汉张道陵及陆修静撰集以来,始末备尽,于今羽流咸宗之”,至于哪种评价更恰当,让学者们接着去辩论吧。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父皇,请退位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乱世武夫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超品姑爷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