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中国道教也有趣 > 第五十二章 成玄英的重玄思想 下

第五十二章 成玄英的重玄思想 下(1 / 1)

下面就简单讲一讲成玄英的重玄思想。成玄英的重玄思想可以分为两个境界,就是“玄”和“又玄”,这显然就是老子的“玄之又玄”。先看玄的境界。从道教的义理层次上分析“玄之又玄”的话,玄就是无滞,也可以说无执、否定,问题来了,玄、无滞或者说否定的是什么?答案是“有”和“无”,“既不滞有,也不滞无”,这句话等于“非有非无”,否定“有”也否定“无”,这就是玄,也是玄的本质。现在的问题就是“有”和“无”是什么?为什么要否定它们,为什么说否定它们以后就是玄?修道之人,如果有欲,那你就是滞于“有”,如果没有欲,那你就是滞于“无”,这就是需要用玄来否定“有”和“无”,非有非无也就达到了成玄英所说的第一个境界——玄境。《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显然老子是肯定了“有”和“无”,这是老子认为的“玄”。成玄英顺着老子的思路,借鉴了佛教的中道观的思想,通过对“有”和“无”的否定来解释“玄”,这一反传统的做法,对唐后的道教哲学体系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杜光庭就说:“玄,深妙也,亦不滞也”,这是后话暂且不提。绕来绕去,传统的道也好,成玄英的道也好,对“有”和“无”到底是怎么定义的?道友们想想刚讲完的坐忘思想也许就能明白了。成玄英认为修道,首先要“绝有”,就是否定有,这样做是为了心不被外物所累,这和坐忘思想是一致的。“绝无”则是为了“忘心”,这实际上是和郭象的双遣理论一致的。接下来再讲“又玄”。“又玄”实际上就是重玄,就是玄之又玄,遣之又遣。成玄英认为,“非有非无”是不够的,这也很好理解,人家佛教早就更进一步研究了,如果我们还停留在非有非无的层次上丢脸丢到太平洋去了。那么成玄英说玄境还有“滞”,这同样会影响修道,所以还得接着否定,就要“非非有非无”,简称非玄,这就是重玄之道。也就是说,“玄境”还不够,还要否定玄自身,双重否定以后,就达到了重玄境界,所以,重玄也称“双遣”,这和郭象的“遣有遣无”是不同的。解释一下这个“遣”,遣就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的遗忘,我们常说排遣,就是一种从心理上消除,如果忘不掉,遣不掉,说明对主体、对环境还有所执着,而一丝一毫的执着都会影响着能否达到重玄境界,而遣或忘又是一种方法的问题,如何做的问题,就是一个方法 论的问题了。如果遗忘得彻底了,就是“全身远害”而达重玄,所以遣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的遗忘方法。成玄英的遗忘方法多源自《庄子》中的坐忘、丧我,忘我而忘物,物我两忘就可以得道,重玄则得自老子。他在《庄子•大宗师疏》中说:“一者绝有,二者绝无,三者非有非无,故谓之三绝也……至乎三绝,方造重玄也。”

显然,这同样是那三重否定的模板套下来的,理解了双遣或三绝,才有资格说自己进了重玄的圈子。重玄之境是一种超越了天地四方的境界,是一种空寂的状态,这里不存在有无,没有是非,“万物云云,悉归空寂,倒置之类,妄执是非”,如佛教的空空如也一般了。此时又遣有无,境智又遣,忘言遣教,成玄英说这就是境智双绝。这里的境智当然不是那种表面上的环境和心智,而是一种认识的对象和主体,双遣、双绝它们,就是否定他们,或者再直观说就是物我两忘,“物我皆空,不见有我身相”,这才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说,这些都是虚的,如果放不下,不能遣、不能否定、不能忘,就不能达到至虚的重玄妙境中体悟大逍遥。在成玄英的著述中,有大量内容是强调只有物我两忘,才能达到重玄境界,这是必要的前提,所以才多啰嗦了几句。成玄英在归纳重玄思想时吸收了大量佛教三论宗的思想,他在定义了重玄以后,用它来认识世界本体的基础上,对道体加以解释,也就是说他解决了道教的本体论的问题,“至道”即不是有,也不是无,当然更不可能是别人强加的什么非有非无,它是一种自然状态,成玄英称它为“重玄之域”、“重玄之理”、“重玄之道”,总之是一种非非有非无,在非“非有非无”、非境智、非物我,否定了一切以后,一点也不要留下成为羁绊,才可能到达至虚至寂的境界。按照成玄英的说法,重玄只是一种境界,也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达到的,他把人分为了三等,利根之人、中根之人和下根之人,和现代修真小说里的设定很相似,主角一般都是有灵根的,这样才能修仙,再进一步划分出五行属性的灵根等等。这里的利根之人就相当于灵根是天品的,向道之心坚定,是能成仙的一类人。至于另两类,要不就是心志不坚,要不就是迷失于红尘之中,根本不信有仙,这两类人是不可能修成正果的。除了这三种根性的人以外,成玄英说还有高于他们的“圣人”这一层次,比如太上老君就是圣人,圣人本来就已经是长生久视的仙人了。另外,他还给元始天尊封为“上圣”称号,显然是在注释《度人经》时感受到了元始天尊的伟大了。仔细看成玄英的重玄思想,实际上可以用“三绝”来解释,会更加直观一些。重玄是把有、无和非有非无这三者排好队,一个一个的否定打倒,上面讲的“一者绝有,二者绝无,三者非有非无”,所以重玄又可以称为“三绝”。“绝有”就是否定有,是否定万物的存在而使心不为外物牵累,什么都没有了,也就是什么都放下了,这样心就相当于没有了客观的外物干扰而突显出来,这样就可以更好的达到“我思”的有状态。“绝无”就是忘心,不再执滞于虚空而能“处中”,实际上这样就达到了物我两忘的玄境,此时是处中。不过成玄英对这一境界讲得还不是太清晰,如果你能达到三绝的境界,就是把这三者全都否定了,“三绝兼忘”,那就恭喜你,你就进入了“重玄之域”,达到了”至道之乡“,实际上就是得道成仙了,反之,当然就还是个凡夫俗子,依然是在滚滚红尘中打滚的可怜人罢了。道是迹,自然是本,这是重玄的极道,但是仅用道还不能完全解释“虚通妙理”,这才有了重玄之道,用它来研究解释自然之道,所以,虚通之道是有名之“迹”,而自然之理是无名之“本”,“本能生迹,迹能生物。大道能生物,道即是本;物从道生,物即是末。”

整体看,三绝兼忘的过程,体现的是顿悟和渐修的对立和统一,“积学无限,何为自绝”,积学不是目的,只是达到顿悟的途径,但是顿悟又离不开积学,也就是说也离不开渐悟。三绝兼忘为重玄学向内丹学演变提供了思路,同时又吸收了佛学的精华,为佛道的相互融合做了榜样。重玄学还影响着道教的内丹学的发展,可以说引导着道教从注重外丹,体修成仙逐渐转变向着精神层次的修炼,走上了“性灵成仙”之路。那么后人总结、研究重玄理论是为了什么?道士们各种努力是为什么?当然是想得道飞升、长生不老啊,成玄英自然也不例外,所以重玄思想最终同样是以成仙为最终目标的。前辈们走过的路,总结的理论和经验告诉我们,成仙的路很不简单,从成玄英的重玄理论中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极严的,所以你要是想走他的路成仙,要求同样是极高的,否则是不可能成仙。后人们在他的理论指引下,吸收的同时,也在感叹这位前辈的道法要求太过严苛了,自然就会做些变通,先不说唐末五代的钟吕金丹道和宋明理学,李荣这位重玄大家就对成玄英的理论加以了简化和改造,具体内容就不展开了。不过这样的做法有点想偷工减料的嫌疑,这也难怪后人的成就很难超越成玄英了。隋唐时期的重玄思想的发展在道教发展史上所占的地位之重是得到公认的,不但加快了道教义理方面的发展和完善,在中国哲学史、道教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地位。重要的重玄学者,主张道教信仰应该回归老庄的本源,推动重玄成为道教哲学思想的一大主流,使道教的炼养思想更加完善。但是重玄思想并不只属于道教,是一种纯哲学的思想,儒释道都有涉及。道教的道家重玄、老学重玄和道教重玄之分。成玄英的重玄宣扬的是守静去躁,性命双修的得道成仙思想,吸收大量的佛教的思想,丰富了道教的教义的同时,更提升了道教的哲学档次,用句网络术语来说,逼格明显得到了提升,其本人也不愧“萃六代之英菁而垂三唐之楷则者也”的评价。成玄英的思想对宋明理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宋代二程认为理是最高的实体,所以穷理、尽性他们认为是一回事,朱夫子则进一步从理一分殊提出格物致知,大体上就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通过格物穷理来完善自身,这就可以看出他们对重玄学的引入。成玄英的重玄思想还有大量内容没有讲到,他的本亦论、有无论、无心论、心性论等内容以及其佛教思想的引入,历代学者都有深入地研究,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他的思想的重要性,限于能力和本书的定位简单讲几句他的心性论,其他的就不再讲了。无心复性是成玄英的心性论的基本核心思想,也可以说是无心体道吧,不要随便就想东想西的,心生虚妄是绝对不行的,所以要用无为的心去复归人的自然天性,就是要让真常之心与重玄境相合。如果简单理解无心,实际上就是不起虚妄之心,斩掉七情六欲,率性而为,顺应本心妙悟大道而这个妙悟就是一种具体的修炼方法了。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父皇,请退位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乱世武夫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超品姑爷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