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中国道教也有趣 > 第五十章 坐忘之损己服气

第五十章 坐忘之损己服气(1 / 1)

通过前面的介绍不难看出,司马承祯对老庄思想有着极为精深的见解,特别是对损己思想理解更为深刻,他甚至把“损己”作为修仙理论的根本思想,这无疑是对重玄思想的一种发展。这里需要简单解释一下什么是损己。损有损害、减少等意思,损已当然不是要损害自己,而是要去除自身存在的那些对修道有影响的东西,比如前面讲到的七情六欲、贪嗔痴恨之类的情绪,内心对权利、财色、虚名等外物的追求等等,把这些影响修行的东西从自己的周围、身上、体内、心内损去,以便轻装上阵,一身无所羁绊地修炼去也。反正你要带着这些东西是不可能修成正果的,所以损己的思想就要提升到相当高度才可以的。司马承祯当年被唐睿宗召见时,就曾经非常明确地对睿宗说:“道经之旨,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且心目所知见者,每损之尚未能已,岂复攻乎异端,而增其智虑哉!”

下面简单从原因、对象和方法这三个方面说说司马承祯的损己思想。一是损己的原因、目的,就是为什么要损己。本质上,道士们所做的一切,都可以归根于长生、成仙,最少也是想活个千八百岁吧,当然排除那些失去了向道之心的酒肉道士了,这其实也是道教所追求的终级目标。这里需要提一下,道教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神仙的定义却有很大区别,司马承祯的追求自然是得道飞升,在他的心目中神仙却是有两种的,一种是“人生时禀得虚所,精明通悟,学无滞塞,则谓之神。宅神于内,遗照于外,自然异于俗人,则谓之神仙,故神仙亦人也。”

这是明显是得自上清一脉的传承,是典型的《黄庭经》里面的观点。他认为还有另一种神仙的存在,那就是“神性虚融,体无变灭,形与道同,故无生死,隐则形同于神,显则神同于气,所以蹈水而无害,对日月而无影,存亡在己,出入无间”,这又是脱胎于庄子的“真人”,显然,在司马承祯眼中,老庄是不能否定的,还需要我辈继续研究学习领会继承的。仔细研究上面两种神仙不难发现其中的区别,这显然能解释为什么司马承祯能接受有两种神仙存在的原因,前一种神仙是保持自然真性的,是一种超脱了的凡人,虽然是神仙,但本质上还是凡人。第二种神仙则是等同于经过坐忘七个境界修行而成,损己而与道相合,最终是超脱了凡人的存在,也就是说那种没有了凡人的一切特征的人,自然已经不再是凡人了,这就是司马承祯损己所追求的理想中的神仙。第二是要损什么,损的对象是什么。损己是为了成仙,那么哪些要损去,哪些不能损去就得心中有数,别损了不该损的就杯具了。按照司马道长的说法,要损去的东西还真不少,比如七邪情,就是喜怒哀乐爱恶欲,八邪气,就是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当然这些都是俗事之缘,其他还有很多,比如庆祝、吊唁、升迁、酒局等等,“去此邪成仙功也”,就不一一列举了。第三是怎么损,用什么方法来损己呢。为什么要损,损什么的问题解决了,下面就是怎么操作的问题了,这些实际上前面已经讲到了,主要就是断缘、收心、简事,最重要的就是要去除心垢,损去外物简单,难就难在如何收心。以上就是司马承祯的损己思想,至七阶坐忘功法大成,这一思想也臻于圆满。前面还讲到了司马承祯的五渐门的修行问题,这是他早期总结出来的修道理论,这里再简单讲一下。司马承祯在《天地宫府图序》中讲到:“气元冲始,乘运化而分形”,《服气精义论》中说:“夫气者,道之畿微也……”,由此可以看出,他在早期就一直很重视老庄思想的研究,在摸索服气,也就是修行的法门。他在这里所讲的气是由道产生的,而道是运动的,变化的,它可以化生万物,元气又是物质的、精神的本元,这些理论显然是源自老子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司马承祯认为贵生就是要养生延寿。道生万物,元气自然也是来自道,贵气就是重视精神对气的统率,说白了就是要重视对气的修炼,这些理论明显不同于葛洪那类传统的外丹法了,所以说司马承祯推动着外丹修炼向内丹修炼的转变,进而提出了内丹修炼追求仙道的思路。关于气的修炼实际上就是服气,也称虚气,就是虚无之气,同样是按进阶升级的方式加以修炼。司马承祯早期总结了五渐门的服气功法,这五道渐门分别是,一斋戒,要澡身虚心;二安处,要深居静室;三存想,要收心复性;四坐忘,要遗形忘我;五神解,最终是万法通神。一、斋戒:“调理形骸之法,形坚则气全,是以斋戒为渐门之首矣”,司马承祯认为先把身体调理好是最重要,估计现代人都认同他的观点,没有好身体其他都免谈,锻炼身体就是斋戒所要做的。具体到如何操做他则讲得比较细致,比如洁净、节制、休粮、服气、摩擦畅外、节食调中等,详细地内容就不多讲了,总之就是要想成仙,必须通过斋戒获得一具好身体,这样才可以为气提供一个最佳的运行的场地。二、安处:“南向而坐,东首而寝,阴阳适中,明暗相半……故学道以安处为次”,这是司马承祯提出的一种简单易行,但相对来说层次稍显欠缺的安处的修炼方法。这是一种从身、心两个方面都要协同发展的理论,修心对环境的要求实际上就是要让自己感觉舒心就差不多了,至于要四处开窗、光线合适等等也要看个人感觉,比如他师傅就是在那个小山洞里修行的,所以司马承祯的修炼方法很容易上手,因为早期涉及修心节欲方面的内容相对比较少。三、存想:就是存想体内之神,想自我之身,就是收心复性,这是修道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也是难度最大的一步。人心难测嘛,难以控制,斋戒、安处就是为了让人少些外物的干扰,就如《天隐子》所说,在收心的基础上能神聚于身、见己想见、心目合一,最终就是要达到心、神统一的境界。在存想理论上,司马承祯继承了《老子》的静、性、归根思想,同时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有了明显的提升。四、坐忘:如果存想是一个方法、一种过程,那么坐忘就是要达到的结果,达到以后离得道成仙也就不远了,所以司马承祯认为过了这一关,“则渐次至五,神仙成矣”。前面坐忘讲得不少了,就不再重复。五、神解:司马承祯对神解的解释概括起来就是“万法通神”,达到这一境界以后,人就成神了,就是能做到凡人不可能办到的事情,比如水火不侵、瞬间移动、与天地同寿诸如此类吧。为了解释神解这个境界,司马承祯又把这五渐门进一步解释了一下,“一斋戒谓之信解,二安处谓之闲解,三存想谓之慧解,四坐忘谓之定解”。所以信、闲、慧、定这四渐通神以后,就达到了神解的境界,可以说神解是高于前四解的,也可以说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当然他的这些理论还是比较牵强的,理论上是否禁得住推敲、如何圆转就不好说了。如果用司马承祯的另一个“五时”理论来看这五渐门的话,可以分别从动多静少、动静各半、静多动少、无事则静,事触还动,最后达到心与道合、静而不动的层次,这样理解起来就更加直观了。司马承祯还有一个“七侯”的理论,“举动顺时容色和悦,夙疾普消身心清爽,填补夭伤还元复命,延数千岁名曰仙人,炼形为气名曰真人,炼气成神名曰神人,炼神合道名曰至人”,这同样是描写了修行到不同程度,不同阶段所能达到的效果,或者说是成就。“虽久学定心,身无五时气候者,促龄秽质,色谢归空,白云慧觉,复称成道,求诸通理,实所未然,可谓谬矣。”

总体看,五渐门的思想体系还是比较粗糙的,神解是核心,它既是五渐门的一个层次,又“无门归一”,还有其至善思想,从哲学上天然就有漏洞不好解释。所以,随着他对天台止观、儒学思想的深入研究,在三教合流的大环境下完善着自己的修真体系,最后提出了上面讲到的“七阶次”的坐忘理论。如果对司马承祯的五渐门、七阶次的坐忘理论加以总结、概括的话,可以提炼出三戒:“一曰简缘,二曰无欲,三曰静心”,这在上一章中已经详细讲过了,修道就要“勤此三戒而无懈退者,则无心求道而道自来”,可见相对来说,那七个阶段的修炼,最难的还是前三步,心性、毅力、资质,再加上必备的物质基础缺一不可,所以,在《坐忘论》司马承祯讲到:“人之修真达性,小能顿悟,必须渐而进之,安而行之,故高渐门,观我所入,则道可见矣”。至此,司马承祯的思想就简单讲完了,总体看,他的服气功法真的是简单明了,自己修道到哪一步了,有本参考书可以指导,加之语言通俗,条理清晰,简便易行,成为了广大修真者最爱。前面讲到《参同契》时,诸位道友可能有体会,内容那是相当的高深,应该也是本好书,可惜太深奥了,读起来相当难,而司马承祯的服气理论就大道至简,返本还源,对以后的内丹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父皇,请退位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乱世武夫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超品姑爷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