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中国道教也有趣 > 第四十四章 回归自然的茅山宗师 下

第四十四章 回归自然的茅山宗师 下(1 / 1)

人的悟性有高低之分,开蒙也有早晚之别,修道升级、进阶同样有快有慢,你要是聪明就可以任性点,不用管什么戒条,天天吃喝玩乐睡大觉就可以修成正果。前面讲过很多修道的科仪、斋醮,在传统的斋戒的基础上,“即《太玄真经》所谓三戒、五戒、九戒、百八十戒、三百大戒之例是也”,就是在这些所谓的三戒、五戒、三百大戒等以外,潘师正又提出了无得戒,“无得戒者,即谓上机之人灵识惠解,业行精微,离诸有心,不婴尘染,体入空界,迹蹈真源……,故谓为真”,说这是“上机”的人才能持的戒,不用专门遵循各种戒律,一切都发乎自然,这才能与大道相合。当然了,他也知道这种上机人太少了,所以一般人嘛,还得老老实实的按照道门阶次,经法深浅加以开导,指导学习,就像网游中的一步一步打怪升级,武侠小说里面的搞到本秘笈再一点一点修炼内功,功夫到了同样可以位登上乘,这就是“有得戒”。这是潘师正对道教的戒目的一种新的划分,有得戒和无得戒理论和佛教的顿悟渐修思想近似,不但修正和发展了葛洪的神仙理论,同时又援佛入道,把上清炼养理论进一步完善起来。从魏晋南北朝以来,很多道士都吸收佛教的思想援佛入道,比如前面讲到的寇谦之、楼观道派、陆修静等人,唐代的佛道之争,也刺激、加速了道教对佛教思想的研究和吸收,所以,潘师正的思想吸收了一些佛教思想就毫不奇怪了。限于个人的学识,特别是对佛教的思想研究几乎为零,很多时候想把一些东西讲明白很困难,比如这里讲到了潘师正的有得、无得两戒和佛教的顿悟、渐修相比较。前面讲唐武宗灭佛时,提到过一句禅宗,说那次毁佛对禅宗的影响要小一些,主要是禅宗“不立文字”和“教外别传”的特性,本就没什么可毁的,恰好躲避了典籍被毁的厄运。实际上禅宗就是主张顿悟的,而顿悟这个词看网络小说的道友肯定不陌生,顿悟是讲机缘的,因为很难所以收获往往是巨大的,主角一次顿悟就会功力大进,或者突破一个大境界,引起围观的人艳羡。渐修就好理解了,水磨石的功夫,花时间、精力,一点点积累而突破,所以禅宗的人就不太看得起渐修的宗派。事实上呢,也有高人曾经说过,顿悟和渐修是一体两面的关系,顿由渐而顿,渐由顿而渐,渐是顿的因,顿是渐的果,最后的一念点破,最后一缘的成熟,哪能离得开每一分的证断。大家都熟知的那种看山是山的境界,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是山,这不同样是一种渐修渐悟嘛。李治又问:“天尊名号,有何阶级?”

潘师正的解释基本上是和灵宝、度人等经书内容一致,比如他说:“道有三清三界。其三清境者,则玉清、上清、太清;三界者,则欲界、色界、无色界。”

其他诸如下欲界六天,中色界十八天,上无色界四天,以及大罗天、三十六天等等,这些就不详细讲了。李治听潘师正讲得诸天万界的神妙,神人仙人的逍遥,心甚向往,特别是对天上的老大非常感兴趣,于是又问:“天尊有几身,为弟子已不能苦道上启天尊,覆护弟子?”

潘师正把天尊划分了法身、本身、道身、真身、迹身、应身、分身、化身。法身就是三气周环八极,可能是元始,也可以是老君,还可能是太上、帝师、玄宗,无所不能,哪都来去自如,真道相体,自然而无形无名,就是很高大上的感觉。本身呢是说的道性,“本寂应动,真假有殊”,能生化万物,所以潘师正认为本身就是万物的本始。道身是寂体虚无的,生身诞孕形躯,离一切相,正慧成满,与道为一,不灭不生,无来无去,唯道是身。潘师正的这些理论还是比较有创意的,其他几身的解释就不再多讲了,有兴趣的道友可以找资料看看。潘师正在炼养方面主要是重存思,这也符合上清一脉的教义。主要是存思本身的神,达到混合真假,物我两遗,空有一贯的境界。当然了,这是上清一派自认的上乘功法,即洞真,其他的太清中乘、盟威下乘,是给那些初级的,中下之资的人学习的,也就是渐渐增进功力,最后自与道合。潘师正弟子众多,其中著名的有司马承祯、韦法昭、郭崇真等,下面马上会讲到一脉相承的司马承祯,他的主静、坐忘思想,很多是来自潘师正的思想,更多的内容,限于水平,理解有限就不再多讲了。一代宗师、热爱自然的老道士于永淳元年(682年)正月羽化,享年98岁,“高宗及天后追思不已”,李治赐下了太中大夫,谥体玄先生,对了,孙思邈恰好同年羽化,想必飞升路上不寂寞吧。关于潘师正的卒年,《旧唐书》《玄品录》《三洞群仙录》《云笈七签》《茅山志》等文献相同,都是永淳元年。但是在699年二月,由雍州司功参军王适撰文,弟子司马承祯书丹,刻了座石碑,名为“唐默仙中岳体玄先生太中大夫潘尊师碣”,里面则记载了他是在嗣圣元年(684年)羽化,个人感觉还是碑上的记载更准确一些,虽然相差两年,于我们研究他也没什么影响,就不费劲去考证了。普及一个小常识,刻碑,也包括摩崖、造像等都要经过三个步骤,即撰文、书丹和勒石,撰文的意思应该都明白是干什么,书丹就是先用朱砂在石头上写好碑文,所以叫书丹,然后再刻字,这叫勒石。这座石碑本来是立在逍遥谷崇唐观前面的,可惜不知道在哪个朝代断成两截后,也没有人保护,天天接受自然的洗礼,路过的游人也都喜欢盘上一会,以至于上面的二千二百多个字能依稀辨认出来的已经极少了。有的道友也许好奇,这位王适是谁啊,怎么由他给潘师正的碑来撰文?可惜他的资料不多,但可以知道的是文采非常好,曾经是武则天选拔的人才。而继他之后不久,还有一个叫王适的人,此人却因为韩愈给他的墓志铭撰文而出名,道友们不要弄混了。好了,书归正题。这座石碑虽然残破了,不过鸡卵洞保存的不错,洞高约2米、4米宽,3米多宽,阴暗潮湿,不知道当年这位老道士怎么能受得了。现在这个小石洞是嵩山的一处著名的景点了,称为老母洞,也叫老君洞,反正洞外一上一下两个名字都挂在那里了。这是一座三进的建筑,久远些的有康熙年间的钟鼓楼,明代的小房子等等,整个小院不大,却胜在玲珑有致。此处海拔约700米左右,向上可以直达海拔1491.73米的峻极峰。至于当年的崇唐观如今只保留下来一间清代修的老君殿,岭上的精思观也只有一地瓦砾,仙游门、寻真门甚至连痕迹都没有了。没关系,我们还有诗和远方,孟浩然《游精思观回望白云在后》诗云:山谷未停午,至家日已曛。回瞻山下路,但见牛羊群。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衡门犹未掩,伫立望夫君。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回到唐朝去篡位 三国:从西凉开始,步步为营 万岁约阿希姆 神雕里的王朝 回到三国打天下童渊赵云 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 我真没想在大唐搞事情 大明:我父王是朱棣 开局秦始皇把我当神仙 大明末代土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