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中国道教也有趣 > 第二十五章 傅奕S 法琳 上

第二十五章 傅奕S 法琳 上(1 / 1)

佛道相争是早已存在的问题了,特别是在南北朝时期,双方的争斗就一直持续不断,前面也陆续讲到过一些,下面就先简单总结回顾一下。南北朝时期的佛道之争,北方主要是以楼观道为主导,围绕着《化胡经》和《西升经》展开,南方则是以顾欢为代表,他的《夷夏论》是导 火索。总体上,当时的争斗都是基于民族大义,以华夏和蛮夷为中心展开,结果是双方谈不上胜负,但二教在义理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佛教的传入,带进来的不仅是宗教,不可避免的还会带来一些天竺的文化、风俗,注重传统、某些自以为是天朝上邦的中国人对于这些外来的东西很是看不习惯,道士们便出头大肆谩骂,什么“剪发旷衣”、“狐蹲狗踞”、“毁貌易性”……骂人没好话,虽然这些骂人的话放到现在只能说很文艺,但更重礼仪的古人可不这么认为。总之就是对佛教带来的天竺那些风俗很是看不惯,认为佛教会带坏了我们的风俗,破坏了华夏的文明。《夷夏论》则尖锐地指出,佛教的传入会造成大量人口不生孩子,这就是不孝,增加了大量不纳税的人口,这就是不忠,对于以忠孝为骄傲的国人来说,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危害罪不可赦。其后出现的《三破论》,更加尖锐地指出,佛教是入国破国,入家破家,入身破身,如此恶劣无礼的宗教,就应该在中国彻底禁绝。面对道教界咄咄逼人的进攻,佛教界也积极应对,作出了强有力的反击。针对顾欢的《夷夏论》,明僧绍作《正二教论》,朱昭之作《难顾道士夷夏论》,朱存之作《谘夷夏论》进行反驳,并且还说孔子和老子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是佛祖派来教化中国的,感觉有点像小孩子打架似的。对于《三破论》,佛教界反映更加强烈。刘勰作《灭惑论》,说佛教不仅无害于社稷,反而能教化人心,对社会稳定好处是大大滴。孝是发乎心的,不要总盯着和尚那光头说事,人家那是怕那一头秀发影响了伟大的教化事业,天天去洗头烫发不费时间啊!还有,你们那个《化胡经》更无聊了,纯属“奸猾祭酒”伪造。南朝和尚玄光的《辨惑论》认为,现在不是只有儒、佛两教吗?道教是什么,那不过是儒教的小小分支罢了,怎么这么不知道尊卑?而且你自己都犯了“五逆六极”之罪,修炼的也全是歪门邪道,还好意思说我们大佛教如何如何,岂不让人笑掉了头发——嗯笑掉大牙。总体上,这一阶段的二教之争,双方都没有涉及义理方面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正统、夷夏方面相互攻诘,前面也分析过其中的原因。道教自汉末初建,理论体系尚处在萌芽阶段,就连经书也就那么三两本,而佛经的传入和翻译同样也需要时间来积累,打架就要用自己的长处攻击对手的短处,大哥别说二哥,默契点就都别聊哲学那么高深的学问了,面子上都过得去。当隋、唐大一统以后,随着社会进步、政治稳定,文化、信仰又活跃起来,佛、道二教经过了知识体系的发展和储备,感觉是时候再较量较量了,于是新一轮的争斗就开始了。这一阶段的佛道之争主要发生在唐初,比较重要的有两轮,第一轮佛道双方出场的选手不多,分别以傅奕和法琳为代表,时间是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傅奕上《废省佛僧表》主张崇道反佛为导 火 索,双方开战,到贞观十四年(640年),前面讲到过法琳死在去四川的路上为止,第一轮结束。第二轮则发生在唐高宗李治时期,准确的说是显庆年间(656-661)和龙朔年间(661-663),双方围绕道教义理进行了更深层次的争论。下面先讲第一轮辩论。作为本轮辩论赛的两个代表队的一辩,毫无疑问的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傅奕和法琳了,虽然这二位在前面都多次出镜,但是一直没有系统地介绍过他们,下面就先简单作个介绍。姓名:傅奕性别:男籍贯:河南安阳(唐代叫相州邺)出生时间:555年去世时间:639年主要著作:《高识传》傅奕是河南安阳人,精通天文历数,入仕以前做过几天道士,所以对道教感情很深。574年,就是北周武帝灭佛禁道那一年,作为儒家代表中的一员被安排到通道观里进修。前面讲到过这次事件,当时包括田谷十老的道教界高人,普旷、道安等佛教界的十人以及包括傅奕在内的儒家方面的官员三方人马,被皇帝组织在一起交流学习,当然是以道教为主导,最大的成果就是整理了《三洞珠囊》和《无上秘要》两部重要的典籍,傅奕有幸参与了全程。有过这样一段经历,傅奕对三教的思想、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所以他的反佛是基于对佛教的深入了解的,所以攻击性就非常强,后面还会讲到韩愈,他的反佛就只是为了反佛而反佛,由于不通佛理,话也说不到点子上,只好参照傅奕的文章改一改,却弄了个乌龙差点丢了命,这事后面再说。李渊在当扶风太守的时候,就和傅奕有来往,对他非常尊重。等到唐朝开国以后,李渊就请他来当了太史丞,后又经太史令瘐俭推荐升为太史令。由于精通历法,620年,已经六十多岁的傅奕还向李渊贡献了漏刻的新方法并且推行于世,这也是对华夏文明的一个贡献。唐书里面有傅奕传,有兴趣的道友可以翻翻看,就不再详细讲了。再简单说一下付奕的著作《高识传》,在新、旧唐书里面都对这部书有记载,成书大约在武德五年十卷,主要内容是傅奕整理的历代排佛的文献,比如有顾欢、范缜、李渊等在内的共计二十五位高识的文献和事迹,里面也夹杂了一些他的评论,不过这部书失传了。道宣和尚曾经专门批驳《高识传》,写了篇《列代王臣滞惑解》,所幸这篇作品没有失传,被收录在《广弘明集》里面,所以借助它可以推测出《高识传》的部分内容,这对分析、研究初唐的宗教政策、现状及傅奕的思想有很大的帮助。下面再看一下法琳的简历:姓名:法琳性别:男籍贯:颍川出生时间:572年去世时间:640年六月主要著作:法琳俗家姓陈,出生在南陈太建四年(572年),祖籍颍川,就是今天的河南禹州,和傅奕还是河南老乡,后来跟随先祖搬到了襄阳。法琳少年时就出家了,从小就能言善辩,广涉名川,优游宇内,学通释道,身历三朝,政移六帝,更因为参加了唐初的佛道论争赢得了一个护佛卫士的美称。595年,法琳结束了游历生活,隐居在襄阳附近的青溪山中,昼诵佛经,夜览俗典,栖心山野,畅游溪谷,期间创作了《青溪山记》,广传于世。601年春天,法琳结束了隐修,离开青溪山来到了大兴(即长安,隋时称为大兴),开始游历关中,到处参观道教名胜,学习儒教经典。617年,法琳留起了胡须,不知道从哪弄了件道袍,头上包块黄巾,头发当然也留起来了,然后以道士的身份四处找道士聊天,目的就是为了套取道教界的情报,当然了他搞这套无间道最想要的是掌握道教的核心机密。一年以后,大唐开国,法琳结束了间谍生涯返回佛门,入住济法寺。通过法琳在佛道之争的表现可以看得出,他对道教的熟悉程度要高于同期的绝大多数僧人,想来和这一年的间谍生涯是离不开的。武德元年,就是618年,李渊找来了六十九个和尚和六十九个道士,两拨人马在太极殿行道七日,结束以后还举办了千僧斋犒劳大家,当然了道士们也没有赶出去,同样有吃有喝。为了表达对皇帝的感谢之情,法琳当场作赋,说“翼神功将三景连衡,宝命与二仪齐久”,盛赞李渊的重视佛道二教的圣明,推行三教并用的神武,要不怎么说和尚善辩是有传统的呢,也没见道士写文拍马。及至李渊认了太上老君为祖以后,宗教政策开始有了倾斜,佛教地位下降,佛、道间的矛盾逐渐升级,特别是傅奕的废佛法奏事十一条一出,开启了新的佛道之争,法琳挺身而出,扛起了反对道教的大旗。有关傅奕和法琳的详细生平就不讲了,史书记载也比较多,我们更关心的是他们各自代表的佛道两个阵营在这次论争中的表现如何以及论争内容和结果。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回到唐朝去篡位 三国:从西凉开始,步步为营 万岁约阿希姆 神雕里的王朝 回到三国打天下童渊赵云 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 我真没想在大唐搞事情 大明:我父王是朱棣 开局秦始皇把我当神仙 大明末代土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