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中国道教也有趣 > 第四章 道教在大隋

第四章 道教在大隋(1 / 1)

前面简单研究了一番大隋朝两位皇帝陛下的宗教政策,但道教的发展也并不是全都围绕着皇族的,也有自身体系的发展历程,所以还有必要简单总结,或者说再稍稍深入一些讲讲隋朝的道教。为什么一个信奉佛教的门阀大族,在登上了权力最高峰后,还能理智地把一直和佛教争斗不断的道教摆在几乎和佛教平等的地位来对待?根本上来说,这是一个百废待兴的皇朝初建时期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更深层次来说,这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它非常敏感、脆弱,但又非常强大,让统治阶级必须慎重处理,尽快使国家发展步入正轨,这才是根本要务。当然了,这一切全都要杨坚去劳心费力的操心这些事,杨广用在享受上的时间更多一些。经过南北朝的发展,道教和佛教基本上都完成了嬗变,真正成长起来了。单说道教吧,它的成长不止表现在经义、义理、经籍、修炼体系、神仙体系、斋醮科仪等诸方面的发展和完善,还表现在取得了各阶层的广泛认可和崇信,可以说上自皇权、贵族、士大夫,下至贫民百姓,都可以从道教中获得所需要的。这就厉害了,而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因此,摆在杨坚面前的,事实上已经不可能在不影响新皇朝的稳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暴力手段对道教下手了,这就是信仰的力量,特别是当这种信仰达到一定的范围和规模以后,就可以让王权低头。历史发展到隋朝,以前那种儒学独尊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了,这不能不说南北分裂、少数民族的入侵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儒释道三教鼎立的格局已经形成并稳固,为了统治的稳定,隋朝调整了北齐和北周那种偏激的宗教政策,有着欲混南北、再造中华的伟大理想的杨坚,不可能因为个人喜好而面对宗教,前车之鉴就摆在那里,而且他也亲身经历并体会到的,极端的排佛、排道必然会激起反抗,对于迫切需要迅速稳定的皇朝来说,前车之鉴就摆在那,除非脑袋让门挤了才会出昏招,所以,他所能做的就是因势利导,三教并行不悖,只有文化思想领域稳定了,社会才能最快地稳定起来,才能谈得上发展,所以后人说“隋文承周武之后,大崇释氏,以收人望”。隋在取得皇权过程中,由于依靠了道教的图谶符箓,可以说是从天命上得到了支持,所以也直接影响了隋朝立国后的宗教政策。在《隋书•来和传》中提到的张宾、焦子顺和董子华三人,都是在杨坚称帝前就和他有着密切的来往。特别是张宾,这是位政治能力极强的道士,北周时期就曾试图利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博取武帝宇文邕的信任,以便利用皇权打击佛教,他的眼光和见识绝不是普通人能比的。后来他又看到杨坚未来发展不错,发现更大的树自然就会靠过去,于是就主动接近并大大夸奖杨坚,说他天生就长得就不是当人臣的脸,这张脸那就是为了当皇帝才长的,早晚您得当皇帝。杨坚本来已经位高权重了,但谁还会嫌权力大呢?谁也不喜欢头上还有个老大管着不是,所把自然希望坐上那把最高的椅子,听了张宾的这些奉迎的话自然心情不错,把张宾就当成了心腹。成功当了皇帝以后,自然就更不会亏待他,当年就封了个华州刺史的官。当然,这位张道长当道士那是专性的,玩政治可就是业余的了,所以最终由于没能把握好火候,犯了错误,本来是要杀头,还好杨坚念及旧情,罢了官给打发回家种地去了。以上以政府对道教的政策和态度,对道教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上一篇讲过,南北朝时期,以上清经系为主的南方的道教开始向北方传播,北周开帝时期,茅山道士焦旷隐居华山,王延就曾向他求教上清经法,楼观道派成为吸收南方道教的主要代表。当然,作为佛道之争的主力,楼观道派在接受了三洞经法的同时,实际上也借鉴吸收了很多佛教的思想。比如隋代有个叫刘进喜的道士,写了部《本际经》,里面就有大量的佛教内容及词汇,诸如三界、五道、生业、无量、涅槃等等。所以,道教在隋朝无论南北,总体上都表现出了对佛教的吸收。从陆修静、孙游岳再到陶弘景,南方的道教对于佛教思想的融合一直没有中断,仿照佛教的经书创作出一系列的道教的经籍,这种思想随着道教的北传,逐渐影响了北方的道教的教义,这就不再重复讲了。也正是由于南北兼容,道法大进,楼观道派才会倍受历朝皇帝们的重视,他们主持编撰了《三洞珠囊》,“诵大洞经及三皇内文劾召之法”,往往会成为皇帝的座上之宾。随着隋朝完成了南北的统一,道教的融合也就成为大势所趋,在王远知和他的弟子潘师正(后面会专门讲他们师徒)的影响下,茅山宗大量北传,加速了和北方道教的融合。后面还会专门讲道教的重玄派,它和茅山宗类似,都吸收了大量外来文化融入教义之中,这也成为隋唐时期道教发展的一个特点。通过《隋书•经籍志》的记载可以看出,元始天尊逐渐成为了道教的最高神,而且不知道哪位高人还给了他起了一个俗家名字叫乐静信,并安排他在每个天地劫运轮回时出来度化众生的工作。关于元始天尊,前面讲到过,这是典型的三洞经系的主神,北方的新天师道、楼观道等传承下来,一直是尊老子为至高神的。北方道教承认元始天尊成为至高神,是万物本原,宇宙都归他管,地位上显然是超过了太上老君,这足够说明南方道教的影响力。当然,也不可能把老子地位降得太低,基本上就把太上老君排在了第二位,而且道经方面,还是以《老子五千言》为根本,其它的主要有《庄子》《灵宝》《升玄》等,明显有着玄理化发展的趋势。此外,内丹学方面的发展,后面会专门讲苏玄朗,也叫苏元朗,他是专门研究内丹学的,所以对于行气、导引等研究比较深入,代表作品《旨道篇》,很多学者认为是内丹学开始的标志。术法方面,由于金丹术经过实践检验后效果欠佳,比如经常吃死人,所以促使了符箓的迅速发展,“其术业优者,行诸符禁”。关于隋代的道教研究,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内容,限于自己的水平和学术性等原因,就不再多讲了,简单提一下,有兴趣的道友可以私下里再交流。比如在《隋书•隐逸》中记载了一位李士谦,他实际上是一位儒家学者,并非道家的隐士,他有部作品叫《论三教优劣》,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算是对当时三教关系的一种观点。再有就是为什么隋朝三教文化政策倾向明显地偏向佛教?以吉藏为代表的三论宗对道教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山西名儒王通倡导的“三教可一”思想,代表儒家第一次表示接受外来的佛教的原因和影响等。到了隋末,天下群雄并起的时候,道士们继续发扬前辈们的光荣传统,纷纷寻找真命天子,希望博一个从龙之功,目标还是非常多的,所以要想选准也得看水平和运气。诸如《隋唐演义》之类的小说中也讲了不少,当然了,演义毕竟是演义了,所描写的那些逐鹿英雄也有限,正史上是如何记载的呢?近代历史学者岑仲勉在《隋唐史》中给出了一个数字,他一共列举出了一百二十八个隋末集团,放到现在,差不多一个省里就有五六个造反的势力啊。当然了,其中势力算得上强大的只有四十六个,唉,这也不算少了,也难为众道士们了,就算只从这些大势力里选一个,难度也不小,毕竟将来只能有一个可能成功嘛。有好的经验当然要学习,而且肯定要比前辈们做得更好,于是隋末就有了很多流行歌曲,嗯,是流言、童谣之类的,总之,头条啊、各大网站、朋友圈,流传最广的就是“老子度世,李氏当王”。所以姓李的就有福了,您瞧瞧,这是上天都注定的,我老李家的祖坟该冒青烟了。可这些姓李的大佬们就没想想,天下姓李的多着呢,怎么就这么巧偏偏是轮到了你家的祖坟了呢,怎么就没有流行张氏当王、赵氏当王呢?反正李密、李轨、李渊等等这些姓李的人都很不客气地把这条谶语拿过来,四处宣传,收拢人心,不用白不用,就算不是我发布的,也是你替我发布的,省下我不少事儿呢。民间这么流言四起,如果皇帝还不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杨广一听就有点发毛,一是害怕,二是生气,总有刁民想害朕,想谋夺朕的天下啊!据《旧唐书》记载,杨广把姓李的人挨个琢磨了几遍,感觉哪个都像是要抢地盘的,本着宁杀错不放过的基本原则,先杀了个叫李金才的冤枉鬼。当然,在皇帝眼中,那些无关紧要的小人物是绝对没资格危及皇帝宝座的,给他们机会都没那个能力办这事,这位李金才实际上也不是小人物,而且是位手握皇权的大将军,所以才会中了大奖。李渊登基后,有一天忽然想起了这位冤死的前朝大将军,没准那句谶语就是他让人传出去的,感觉是有点对不起人家,于是专门下诏,说他“元功世胄,横受屠杀,朝野称冤”,现在我当了皇帝,自然不能对不起你,还追封了上柱国申国公。没有考证李渊和这位李金才有什么关系,按常理推断二人应该是相识,都是同事嘛。实际上,李渊对于各种图谶利用得那是极为拿手的,除了上面的李氏当王以外,还有很多这方面的案例,比如当时还有首“桃李子歌”,有兴趣的道友可以网上找找;前面提到过王远知,也曾主动接近李渊,并且密传符命,当然在李渊看来,您就别偷偷地传了,这个是可以也应该公开,而且还要大大滴公开才行;还有著名的李淳风道长,据传说他在终南山受到了太上老君的亲切接见,两人都聊了什么就不详细说了,当时老君悄悄地告诉了他一个小秘密,说唐公应该是受命之符,不过千万别对别人说啊,自己知道了就行了。实际上,对于道士们的纷纷出山,投资各个军阀集团的做法,无外乎是为了将来能依靠他们取得回报,为了个人的前途也好,为了道教的发展也好,总之对于道教来说都是好事,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嘛。有关唐朝的这些著名的道士,后面还会一一讲到,下面先介绍几位隋朝时期重要的道门高人。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娘子竟是女魔头土司吐司 凤还朝,嫁给残疾王爷 三国:我的爷爷是关羽关毅关羽 明!日月 混在大明当皇帝 亮剑:我竟成了反派 开局假太监:女帝命我拿下皇后奔跑的雪豹 穿越之赳赳大秦做我打工人 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全文阅读 萧锐张若曦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