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静中,玉箓、白绸、镔铁棍、长刀,俱为“炁”息抟炼之相。 《玉清三十六箓》仅剩的三枚玉符,功用实质上皆是望气。 而陈仲如今一身本领,可以说也都是由望气得来。 为徒儿炼制宝物,自是要从望气入手。 檀德台上,陈仲曾以手望气,察知乐玄筇杖内镇压五头蛟王的气息。 当时,陈仲便有一点感悟闪过。 诸气既然与形体有着对应关系,那么炼器自然应当能够从气息之抟炼入手。 三枚玉符中,以目望气之符,陈仲最为精通,但在参悟了另外两枚玉箓后,便又有了更多、更新的感悟。 “炁”的变化是无有尽头的,哪怕陈仲如今成就感应,能够清晰望到气息抟炼的过程了,仍旧不可能将某一物体的“炁”的变化尽数掌握。 因为单单三枚玉箓本身的气息,都是在时刻变化的。 而它们不变的,只是诸“炁”抟炼之后所形成的气息之相。 气息之相是稳定的,然而抟炼的过程,以及参与抟炼的“炁”,都是在时刻变化着的,每时每刻,都与前一时刻并不相同。 从不断的变化,到外相稳定不变。 这其中蕴含着的道理,令陈仲百思不得其解。 也是能否从诸气抟炼入手,完成炼器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或许,如果能将诸“炁”的变化尽数掌握,就能总结出外相不变的原因? 这里面,很可能蕴含着大道至理。 但这念头一起,陈仲便记起了《剑术》在元真这一境界给出的,仅有十个字的总纲般提醒——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区区感应修士的有限寿命,尝试尽数掌握无尽的诸气变化。 这念头一旦落定,便是内魔之始。 绝不能这样做。 至于说不去尝试掌握诸气变化,也会错失其中蕴含的大道至理的问题。 这其实陈仲早在淯水之畔就讲得清楚。 世间物事万物皆在名中,名在道中,既在道中,大道至理何处无有? 如果放弃一种必定不可能成功的方法,就错失了大道至理。 那么这不是选择放弃的问题,而是人本身的问题。 至此,陈仲心神便定,不可见的性灵之光也愈发清澈。 他这次是要为徒儿炼一件宝物,不是自家闭关修行。 参悟玉符,掌握诸气抟炼的变化与稳定之理,只是为了炼成一件。 与此有关的,要留意,与此无关的,要放弃。 进一步思考,炼制宝物的本身,也必须有取舍。 不可贪多求全。 首先,要能够护住苏元明,这徒儿修为境界有限,放他去追逐很可能层次处于感应以上的敌人,若无护身宝物,无异于送肉入虎口。 这护身之能嘛,恰好苏元明自行领悟了观辨诸气之法,更是从陈仲往日的教导中,自行总结出摒弃外来之气的方法。 此法足以称为法术的雏形,只不过苏元明自身修为境界有限,这本事最多也就处于障眼法的层次。 另外,苏元明因其自身禀性原因,静功颇有些碍难,斗法之中更别提,想要随时随地都能维持定静不失,最少也要修行至坐忘。 连定静都不能维持,想要施展障眼法,也不是容易的,除非是妖物的天生神通,即便境界不足也能勉强使来。 所以,这件宝物在护身方面,要因势利导,能够帮助苏元明顺利入定为佳。 护身之外,就需要能够具备足以威胁到感应以上大修士的杀伐之能。 这件事情也可以与苏元明本身结合起来。 他天赋异禀,力大无穷,镔铁棍本就是为了发挥这一优势而选择的。 但随着苏元明修为增长,身体发育,力气也自越来越大,镔铁棍的重量便又显不足了。 此事倒是容易解决。 真正限制苏元明力量天赋发挥的,还是对手的法术之流。 故而新炼的宝物,要有破除法力之能。 这方面,陈仲其实见过不少,檀德台上雁冲军的暗红色“煞力”,属于以污秽破法。 此外还有以精纯、势大破法的。 有以性质生克之理破法的。 有以变化万端,寻隙而入破法的。 更有陈仲这般,直指气息的。 苏元明虽是陈仲弟子,但他眼下仅仅能够勉强观辨自身之气相,陈仲的手段,他是想都别想。 思虑片刻,唯有精纯、势大,最为适合苏元明。 只是力量的发挥,寻常情况下极难拧于一点,多在运动之中便分散了。 故此单单“精纯”这一点,便达不到。 而法术非比寻常,不够精纯,哪里能破? 陈仲当下便为炼制的宝物,定下第二项目标——总和力量,化变精纯。 要做到一防一攻这两点,便已十分不易,自是不能再追求更多。 陈仲于定静中细细观辨镔铁棍与长刀气相,待到将二者气相几乎完全纳入心间,哪怕二者不在,也能以其它气息加以抟炼后极近二者的程度,这才开始动作。 首先便是将二者气息打乱、掺合。 此事说来容易,但一个不妥,两物的气息便会各自破散,届时就是两件武器都成了废铁一堆。 但陈仲早已察觉了气息抟炼过程中的变化,细致观察之后,在迅速打破稳定的抟炼成果的短时间内,尚能推动二者诸气继续变化片刻,就在这片刻间,二者气息并合为一。 这不是结束。 虽然两者诸气强行合在一起,但诸气抟炼的过程中,本就来处不同,特性不同的诸气,不断互相碰撞,似乎随时会崩散开去。 陈仲以自身之气为引导调和,勉力使之始终保持在微妙的平衡状态之中。 诸气还在撞,还在时不时崩去丝缕,但总体气相维持未乱。 就这样维持着,不知过去多久。 冲突的诸气似是适应了新的抟炼过程,终于不再需要陈仲的外力维持,也能自身如常抟炼。 陈仲心中生出一些明悟。 天地万物禀气而生,那么诸气是冲突也好,是沉凝也罢,实则只要给诸气足够的时间,它们自己便会找到适合于它们的状态。 这种化变,人为可以干预,但人的干预,实则只是稍稍加快诸气在原有发展过程中的进度而已。 所以,诸气化变之间确实有大道至理——关于化变的本质与规律。 修士或许难以简单探知其中究竟,但完全可以在修为境界不足之时,对此加以利用。 就像先民于洪荒中不知“火”之究竟,但不妨碍先民可以在雷击引发的火焰旁取暖、烘烤食物。 同时,更不妨碍先民渐渐知晓如何引火,如何保存火种,如何告诉晚辈不被火焰灼伤。 利用方法,也是可以不断改进的。 这,就是攀道而行。 以感应、元真这等低微境界,不足以探知至理,但却可以在不断地修行中,慢慢积累对大道至理的认识与体悟。 要放弃的是贪多贪全的妄心。 而不是放弃对大道至理本身的求索。 思虑至此,陈仲忽觉他已在不知不觉中再入“深静”。 正是曾因谢鲲夙真香之助,偶然抵达的那种“深静”。 一尊极为虚幻,仅有丝缕气息宛然可辨的骷髅陈仲,正自定坐虚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