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重生朱棣之子 > 番外:大明乾熙元年的工业、商业情况

番外:大明乾熙元年的工业、商业情况(1 / 1)

在中国的历史上,独立的私人手工业,大致产生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已有很大发展。

  不仅制陶、漆器、织锦、木器等越来越多的手工业部门开始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且在制盐、冶铁等行业中,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民营作场。

  历秦及汉,遂为巨富,尤其是汉初弛山泽之禁,民间的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盐铁论·复古》),积财动辄“千万”、“巨万”。

  煮盐、冶铁、制陶、造车船、制漆器、酿酒等业的生产规模和工艺技术都超过前代。

  西汉中期以后,由于政府盐铁专卖政策的实施,民营盐铁业曾一度衰落。

  至东汉和帝罢盐铁之禁后,地主豪强又重操旧业,其他手工业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战国至秦汉,是中国民间手工业生产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发展阶段。

  进入魏晋南北朝以后,各政权所辖境内,手工业生产虽然衰而复兴,但其发展程度始终不及汉代。

  直到隋唐时期,私人手工业才又有显著的提高。

  唐代的瓷器、铜器、制茶、造纸等业中,形成了享有声誉的各地特产,矿冶业分布较为普遍,纺织业成为当时的主要手工业部门,印染方法有新的发明。

  另外,手工业行业组织也开始产生。

  时至宋代,独立手工业者的数量较前代增多,矿冶、丝织等业的发展十分显著。

  其中采矿业中煤炭的开采量增加,并用于冶铁,改进了铁的冶铸技术和质量。

  江南的丝织业从北宋开始已逐渐超过北方,丝织物品种丰富,制作技术也有提高,某些产品已达到极其精致的程度。

  烧制瓷器的窑户遍布全国各地,所造瓷器风格各异,制瓷业在当时手工业中占有突出地位。

  此外,造纸、雕板印刷以及造船业也很发达。

  唐宋两代,是中国民间手工业的又一个兴盛时期。

  元代前期,官府手工业畸形发展,严重打击了私人手工业,有所发展的主要是棉纺织业和丝织业。

  而当朱高煦穿越到大明之后,历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这一变化,主要从永乐元年开始,由于朝廷政策的导向,手工业者的收入逐步增加,其地位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使得官府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发展都比较快。

  比如在制瓷业方面,民窑数目已大大超过官窑,烧制瓷器可与官瓷媲美。

  至于其他的工商业,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大的方面。

  第一个是钢铁业。

  到了永乐二十五年的时候,大明境内产铁地区共达一百余处,尤其在河北遵化、山西阳城、福建龙溪等地出现了初具规模的铜铁冶业——炼钢厂。

  后世现代化的工业社会最大标志之一就是钢铁行业!

  其包括金属铁、铬、锰等的矿物采选业、炼铁业、炼钢业、钢加工业、铁合金冶炼业、钢丝及其制品业等细分行业,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原材料工业之一。

  大明若想制造出用蒸汽机驱动,纵横四海的钢铁战舰,以及具有万马之力的铁轨火车,没有炼钢厂的支撑,那就是不切实际的妄想!

  第二个是造船业。

  唐宋时期的工匠对造船技术进行了创新,促使造船业越发完善,当时的一条大船可以承载一百多人,其运载量较之前代得到了极大提升。

  而且这个时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船,形态规模多样,船的数量也大大增加,造船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宋朝制定了严格的造船流程,先画出设计图,之后做出船只的模型,最后根据设计图和模型进行造船。

  造船业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到了元末明初的时候,已经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峰。

  同时因为手工业、商业、农业的快速发展,大明普通百姓从事手工业的积极性大大增强。

  而造船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手工业的发展,随着海上贸易和造船工厂的数量增多,与造船业相关的行业也逐步发展起来,比如航船绳索的零配件加工等等。

  由于造船业的兴起,造船配套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致,造船技术也越来越发达。

  造船业的发展带动了大明经济的繁荣,也为出海巡洋与藩王改封海外建国提供了一切必要条件。

  大明朝廷制定了严格的条例来管理造船业各个方面的行为,促使造船业达到新的巅峰。

  郑和率领船队巡视海外,让全世界看到了大明军事力量的强大和经济的繁荣,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震慑了其他国家,引得四方朝拜,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他国家的造船技术。

  第三个是纺织业。

  历史上的珍妮纺织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机器生产从此开始取代人力,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珍妮纺织机的原理并不复杂,将横着的单个纱绽改为竖着的八个纱绽,效率将会提高八倍。

  然而,早在珍妮纺织机发明之前的四百年前,中国已经出现了效率比珍妮纺织机还要高,可以同时纺三十二个纱绽的纺织机。

  这种纺织机被记载于元代的《王祯农书》上,大约长六米,宽一米半,可同时纺三十二个纱绽,用人力或畜力驱动,一天可以纺出棉纱将近一百二十斤,远远超过四百年后的珍妮纺织机。

  在原来的历史上,这种领先世界的纺织机并没有流传下来,因为它在明期中后期便已失传。

  不过,随着穿越者朱高煦的出现,这个厉害的纺织机不仅被大量使用,更得到了推广。

  以至于到了乾熙元年的时候,在大明的丝、棉纺织业中,生产工具较以前大有改进,不仅织出的成品更是花色日新,而且产量更高。

  第四个是手工作坊行业的发展。

  经过永乐一朝二十五年的发展,至乾熙元年时,不仅作为农村副业的棉麻纺织、养蚕缫丝都有了普遍的推广。

  而且全国各大小城市和乡镇之中,大都存在着磨坊、油坊、机坊、纸坊、酱坊、弹棉花坊、糖坊、木作、铜作、漆作、铁作等大小手工作坊。

  除两京外,当时已形成某些手工业的重要产区,如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工商业城镇也开始兴起。

  特别是永乐初期,推行永不加赋与摊丁入亩的政策之后,丁银与田赋以田亩多少为征收依据,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

  如此便增加了农民的流动性与自主性,一方面促使惠民工建局的规模快速膨胀。

  否则哪里有人去修建大明四级官道与遍布天下各府县的学校、银行,以及边塞城池?

  另一方面,也让许多农民逐渐变成了不在匠籍之中的新匠人。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沿袭了元代的匠户制度,将人户分为民、军、匠、灶等户籍,其中匠籍全为手工业者。

  从法律地位上说,这些被编入特殊户籍的工匠和军匠比一般民户地位低,他们要世代承袭,且为了便于勾补不许分户。

  匠、军籍若想若想脱离原户籍极为困难,需经皇帝特旨批准方可,二身隶匠、军籍是不得应试跻于士流的。

  匠户在作访中要受到官吏的层层盘剥,各监局的宦官亦多占匠役,以至于工匠中常有怠工或逃亡的情况。

  鉴于此,朱高煦奏请朱棣,下令准许轮班匠可折收银两,纳银后可免赴京当班。

  数年后,朱棣进一步改革匠役制度,规定每名轮班匠每年纳班匠银四钱五分,从而废除了轮班制,不过住坐匠仍需按月当差,此时匠籍制度并没有取消。

  但是,随着大明社会经济的发展,匠籍世家出身的工匠们所继承学习到的技艺,已经跟不上大明日益发展所需要的新技术。

  等到了永乐中期,朱棣与朱高煦商议之后,便明诏天下,宣布废除了匠籍制度。

  此举在客观上更有利于私人手工业的发展。

  因此,至乾熙元年,大明民间手工业的生产水平已超过宋代,劳动生产率也相对提高,产量和品种更加丰富。

  在小手工业者的个体经营过程中,他们所使用的劳动力皆为自家成员,制作加工也主要在家中进行。

  他们或用雇主的原料加工,或自备原料自产自销。

  另外一些手艺工匠,只有少量简单工具,无资力开设作坊,仅凭手工技艺为雇主加工原料,或从事修补作业,取得一定报酬。

  这种手艺工匠往往沿门求雇,转徙无常。

  私人作坊手工业,主要存在于城市或工矿资源所在地,使用工匠、学徒的小作坊,店主亦参加劳动。

  帮工和学徒是为学习技术和谋生而劳动,店主经营生产的目的,也是以维持生活为主,获取利润的动机只占从属地位。

  这种作坊一般是工商结合,以类相从,居肆经营。

  至于较大规模的私人手工作坊,主要存在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

  这类作场的经营者一般为地主豪强或工商业主,他们从百姓或官府矿场购买生产资源,以按年纳工商税的方式,获得经营的合法权。

  比如,方孝孺、解缙等朝中大臣亲族开设的陶瓷厂、矿场、纺织厂。

  为其劳动者,在永乐初期以流亡者、奴婢为主,在永乐后期则多为佣工,产品或自行销售,或贩卖给对行的商人。

  也就是说,乾熙元年的大明,经济、科技、教育、医疗、交通等发展程度,至少已经达到了历史上明朝隆庆、万历年间的水平。

  PS:今天有事,只更新一章番外。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父皇,请退位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乱世武夫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超品姑爷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