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中的人是从现代穿越而来,名叫张鹏,现在37岁,爱好武术,热爱历史。在一家公司上班,虽然喜欢旅游,但是并没有多少时间,更多的只能在附近转转。
作为一个临淄人,对齐国的历史更加熟悉。以前经常到齐国历史博物馆看看。三月底,正是春暖花开的日子,又一次来到齐文化博物馆,不禁又一次生出感慨,为什么最富裕的齐国,没有完成统一,反而是西面的秦国完成了统一。而后来的历史证明,西部的关中平原一不止一次的完成了统一。而东部被称为齐鲁大地的山东,不仅再也没有机会主导统一。甚至有了一种说法,山东出忠臣良将,就是不出帝王。 有这种想法的人不止他一个,很多山东人都有这种想法。看过齐文化博物馆的人,不禁会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统一天下是秦国,而不是齐国、楚国、魏国、赵国。他们都曾经有机会统一天下。 这不有一个年轻人,参观完后不禁感叹道:“齐国这么厉害,为什么没有成功。真可惜啊!”一旁的一个卖烤红薯老者儿说道:“年轻人,没听说过一句话,齐王埋在三山口,临淄永世不为京吗?”
“没有啊,您给说说?”
老者一边整理翻动红薯一遍说:“据说齐桓公有好几个儿子,都不太听话,这让齐桓公很伤脑筋。齐桓公年纪大了,他请人看好了临淄城西愚公山的一块风水宝地,想百年之后葬在那里,以保佑齐国的国祚长久。有一天,齐桓公得了重病,他知道自己活不长了,就把儿子们叫到床前,对他们说:“我快不行了,等我死后,你们就把我埋在鼎足山吧,千万别把我埋到愚公山下。”
齐桓公原本的想法是:儿子们不听话,平时老和他对着干。这回,他说“埋在鼎足山”,儿子们肯定反其道而行之,最终把他埋在愚公山。
可是,谁也想不到的是,齐桓公去世后,几个儿子哭了一阵,凑在一起商量着怎么办丧事。商量来商量去,老大说:“咱们从小长这么大,从来没听过爹的话。现在爹死了,咱们就听他一回话,把爹葬在鼎足山,别把他葬在愚公山了。”其他兄弟们一听,也觉得很有道理,大家纷纷表示同意。就这样,齐桓公阴差阳错地被葬在了鼎足山,而不是他理想中的愚公山。这就是二王冢中的一座。
由于儿子们把爹埋错了地方,所以齐国的国运不能长久。齐桓公去世之后九百多年,齐国消亡,临淄不再成为齐国的都城。后来,临淄当地就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齐王埋在三山口,临淄永世不为京。”真是可惜啊!”
老者不住感叹,小伙也听的津津有味。
然而张鹏却知道,事情未必是这样。因为齐桓公并没有称王。后来依据二王冢的规模、形制和所处的位置,并联系田氏王族世系,进行了稽考,认为其为战国时期齐侯田剡(西)、齐桓公田午(东)之墓。 所以有另一个版本,据说齐王有好几个儿子,但都不太听话,叫他们上东他们偏上西,叫他们打狗他们偏去打鸡。齐王年纪大了,他叫人看好了一块风水宝地,等自己死了以后就埋在那里,他的子孙们就仍然可以作君王。他请风水先生看过两个地方:一个城西愚公山下,这是块好地方,如果把自己埋在那里,他家还要出一斗米的官。“一斗米的官”,就是说他的后人能做官的和一斗米的数量那么多,那样齐国的江山永远是他们的。另一块坟地,就是鼎足山上,这儿风景虽好,可风水不好,如果把自己埋在这里,今后的齐国江山他们就坐不成了。虽然儿子们不听话,齐王还是希望他们好,想把自己葬在一个好地方。 有一天,齐王得了重病,他知道自己活不长了,便把儿子叫到跟前,对他们说:“我快不行了,我死了以后,你们把我埋在鼎足山吧,千万别把我埋在愚公山下。”他想孩子们一定不照他的话去办,把他埋在愚公山下。说完,很快就断气了。几个儿子哭了一阵,看看爹已死了,便商量着怎么给他爹出殡,把爹埋在哪里。商量了一阵子,老大说:“咱们长这么大,从来没听过爹的话,现在,爹死了,咱就听他这一回吧,把爹埋在鼎足山,别把他埋在愚公山。”
其他兄弟也都同意,所以,就把齐王埋在鼎足山,还修筑了高大的坟墓。但是这恰恰不是齐王的心愿。儿子们把爹埋错了地方。所以后人说:“齐王埋在三山口,临淄千年不为京。”
也就是说,秦汉以后,临淄再也成不了都城了。
听起来是一回事,只是主人公成了齐王。而且有人说是齐襄王,他儿子就是齐王建,就是被秦始皇忽悠后饿死的最后的齐王。因为附近除了二王冢,还有四王冢。埋的是田齐的四个王,威宣湣襄,这是真正的王。但问题是齐襄王不是第一个埋这里的,而且他死后主政的其实是他老婆,历史上有名的君王后。 所以风水之说并不可信。开车回家,看到运粮河公园旁边的小亭,他也许并不知道,以后会时常想起晚霞照耀下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