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里地的路程,不多时候就到了。众人看到南皮台会上,几条主要街巷已经人山人海,拥挤不动,做买的,做卖的,闲逛的,购物的,走来穿去。“冰糖葫芦,烧饼油条,驴肉火烧”,叫卖声伴着嬉笑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黑二姑已经提前和秋菊、车老板讲好,把马车停在台北后村东头,一行人下了马车,缓步往里面走来。 这边,容嬷嬷就和黑二姑请示,她要和奶妈要带着孩子们去热闹好玩的地方转转,也好让夫人省点心,好不容易出来一趟,就尽情的转转看看。她们这边,有李忠等人陪着就行。 黑二姑提醒容嬷嬷,庙会上人多,千万要小心注意安全,孩子毕竟还小呢。容嬷嬷等人欣然应诺。同时,黑二姑提醒大家,要随手带上雨伞。 说到这里,还要介绍一下。自从南皮台起了这个庙会以来,几乎每年三月二十八会前后都下点雨,可灵验着呢。据老一辈的人说,这叫做提前刷洗庙台。我们当地就有一首民谣:“南皮台,南皮台,风里去,雨里来。”
老社会,但凡皇帝出巡或者驾临驻跸某地之时,不是还有净水洒街、黄土垫道的讲究来着。 还有一种更加离奇的说法,说是有一条没有尾巴的黑龙,每年这个时节都从遥远的HLJ赶回来,给过世的母亲拜祭,因此来去都挟带着风雨,有的年景,这个季节还下过大颗的冰雹。每当这个时候,周围四邻八庄的百姓都拿出家里切菜用的菜刀,敞开屋门扔到院子里,据说这样黑龙会害怕,很快就结束行云布雨和下冰雹了。原因是在黑龙小时候,他爹认为妻子生了这么一个怪物,就想杀掉他,黑龙一看大事不妙,赶紧逃走,仓促之间,他爹用力甩出菜刀,给黑龙剁掉了一截尾巴,还有一种说法是看到他爹要杀黑龙,她娘就赶紧让黑龙快逃走,于是着急忙慌的往门外撵黑龙,关门的时候很急,结果黑龙的尾巴让门给挤掉了。这条黑龙一怒之下,一气就跑到了HLJ,斗败了在当地盘踞的一条白龙,并在此地安下了家。 据说一直到今天,凡是乘船过HLJ的,在开船之前,船家都要问上一句话,“咱们今儿这条船上有没有鲁东来的老客?”
,如果有鲁东人在船上,一路就会畅行无阻,水波不兴,风平浪静,如果没有鲁东人在船上,那么风大浪急,后果难以预料。 传说是黑龙感恩生养他的鲁东人,在暗地里保佑行船人的安全。久而久之,使船人和乘船人都知道了这个忌讳,即便是船上没有鲁东人在场,也要回答一声有鲁东人啊。毕竟出门在外,都是图个平安吉利不是。 这个故事在鲁东和东北的民间流传很广,农村的俗称叫做“没尾巴老李”或者“秃尾巴老李”,并且其出生地点不一,有着多种不同的传说版本。 三月二十八南皮台庙会,不仅在益寿当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是周边的广饶、利津、昌乐、北海、青西州、寒亭等地,每年也有不少人慕名远道而来。据老辈人讲,尤其是那些虔诚的信众,因古代交通不便,有些距离很远的人,过了正月十六就收拾好行囊往这里赶路,赶在庙会开始之前早早的来到这里,这个庙会的人气旺盛可见一斑。 原定三天的庙会,很多商贩提前几天就来占据了位置,逐渐形成了几个较大的市场。比如说有木货市、铁货市、布匹服装市、家具市、农具市、牲口市、草编市、蔬菜市、粮食市、杂货市、香火市等等,货物门类齐全。不但游人如织,人山人海,而且香客云集,可谓人杰地灵。 可以这么说,凡是生活、生产、娱乐等各种用品基本一应俱全,想买啥就有啥,这也是周围十里八疃的老百姓都去赶会的原因。等到进入新社会的七八十年代,此地的赶会仍然十分繁华,笔者小时候曾经不止一次的去赶过会,现在想来仍记忆犹深。 在旧社会,庙会上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唱(说)大鼓书的,唱大戏的、卖艺的(玩藏掖的,耍猴、吐火、武术、气功等)、拉洋片的(俗称西洋景)。因为在中国古代,老百姓的文化娱乐生活实在少的可怜,这些对于老百姓,要么是新鲜事,要么吸引人的眼球,所以大人小孩都争着抢着看。为了争着看,还经常发生打拥乎的事情,实际上就是人挤人,拥挤不堪的场面。倒也没有什么大事,就是赶一场会下来,有的人掉了袜子掉了鞋,有的人挤丢了孩子,找不到爷娘的,可以说异常热闹。但是乡间的百姓,依然乐此不疲,趋之若鹜。 对于孩子们来说,最喜欢的自然是吃的玩的,主要有烧饼、糖葫芦、火烧和年糕,特别吸引人的,当属吹糖人,捏面人,还有卖欢喜团和面狗的。这欢喜团和面狗可是当地庙会的特产,除了在农历四月十三官庄会上,就是在这个三月二十八会上见到。 欢喜团,就是把大米膨化了,然后用食用胶粘连在一起,做成一串串不同的形状,再涂上五颜六色的油彩,一支支的挂着卖。迎风摆动,花花绿绿的,看着很喜庆,也很是吸引小孩子。 至于那些面狗,叫作面狗,只是一个统一的称谓,并不是全部做成狗的形状。它是把面粉搓成团子,里面包上枣子,再揉捏成蝎子、狗猪、青蛙、蜜蜂、小兔和鱼等不同的造形,最后画上油彩。塑造的动物形象生动,几近逼真,栩栩如生,既可以把玩,又可以吃,而且还是很不错的小礼物,所以深受农村儿童的喜欢。 放眼望去,来赶会的小孩手里,大多数都拎着几串面狗或者欢喜团。还有卖给小孩玩的风车、风铃、拨浪鼓等小玩意的,不一而足,同样很受欢迎。 另外,人们赶庙会,大多是烧香磕头、买点东西,看个热闹。有些戏迷和票友,站在戏台前听戏,一站就是大半天,直着脖子看,也不觉得累和饿。 现在的庙会,早已经无法与当年相提并论,逐渐演化成了物资交流大会。因为南皮台和娘娘庙早已荡然无存,磕头烧香的迷信色彩也越来越淡。过去人们相信迷信,主要是图个心理安慰。那个年代,人们思想落后,认识守旧,加上家庭贫困没有钱看病,所以笃信神灵,不管有病没病,大病小病的,都喜欢烧香磕头,拜拜神仙,无非图个精神和心理上的慰藉,求个平安而已。 在这种庙会上,往往抽帖、算卦的奇人很多。他们大多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其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甚至也有些高人也混杂其中。 庙会上人多杂乱,为了不引人注目,这次来赶会之前,黑二姑和秋菊等人都换成了普通的穿着,粗眼一看,如同一般的农村妇女无异。这也是黑二姑的精细之处,省的庙会上人多嘴杂,她们打扮的光鲜亮丽,让人看着扎眼。 两人边走边看,边看边谈,等到过了布匹市,前面的道路两旁赫然是一拉溜算命打卦的先生,说话的声音南腔北调,衣裳穿着各异,打眼一看就知道来自不同的地方,由此也看出来南皮台庙会的影响力了。这些身负异能的人士,往往对不同地域的这些庙会熟门熟路,他们常年走街串巷,以此为生,可以说这方面的路数门清。 这些算面先生当中,以中老年男性居多,里面还有瞽目之人,亦有少数肢体残疾的老者。有抽帖的,测字的,亦有占卜算卦的。其中在众多的抽帖摊子之中,有一个摊前很是火爆。两人凑到跟前一看,不觉也是一阵惊奇。 只见在这个抽帖摊位后面,坐着一位约莫着有六十多岁的老者,须发皆白,二目炯炯有神,颇有几分方家气象。最令人称奇的是他前面的摊位,有一只小鸟在蹦蹦跳跳,叫声婉转动听,羽毛亮丽,透着一种机灵的神韵。 周围看热闹的人群拥挤不动,还是秋菊努力分了分人群,两人才找个空隙来到里面。恰在这时,正好有一个抽帖之人在马扎上坐下,跟先生打过招呼说想抽帖,只见先生撮起嘴发出一声口哨,那只鸟儿就如同通灵一般,径自蹦跳着来到盛有卦帖的盒子面前,“笃”的一声,用嘴叼住一张帖子,再跳跃着来到先生面前,亲自交到先生手里,如是者三,并无一丝失手,众人莫不啧啧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