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唐进入全盛时期后, 又导致大唐盛世崩塌的...... 唐玄宗......李隆基?!! “怎么会?!!”
怎么会是他!!! 李隆基竟顾不得帝王威仪,直接惊呼出声,满眼不可置信。 而其下大臣也尽皆如此,脸上惊骇诧异的表情几乎不受控制—— 怎么会...... “不, 这不可能......” 李隆基摇着头:“这怎么可能是朕......” 【没错, 李隆基, 缔造大唐全盛时期的人是他, 导致大唐盛世骤然崩塌的人也是他。】 【一个无论是粉黑都希望他早死的人。】 【喜欢李隆基的,希望他早死,以便得以保留这盛世大唐。】 【不喜欢李隆基的, 也希望他早死, 免得看见被李隆基祸害导致的大唐乱世。】 【总之, 李隆基如果早死, 后面大概也不会出现那么多糟心事了。】 【可他偏偏在位四十五年, 是唐朝所有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 【正所谓老而不死是为贼啊!】 【李隆基,何故活那么长时间?就为了亲自让这盛世大唐毁在自己手里?】 老而不死是为贼......老而不死...... 亲自毁掉这盛世大唐...... 咚咚!! 李隆基只感觉自己脑袋被人猛地敲了几下闷棍一样,连站起来的身体都忍不住摇晃了两下。 “陛下——” 高力士骤然一声低低的惊呼, 而后急忙上前去搀扶, 满脸的忧心与焦急:“陛下,万望要保重龙体啊!”
李隆基根本无心回答, 他依旧满脸恍然并且难以置信。 ——先前听着自己的政绩功绩有多志得意满, 现在遭受的打击冲击就有多沉重恐慌...... 而且满心的复杂难言与惊骇羞耻...... 怎么会是他呢......怎么就是他呢...... 为政后期——他到底......都做了什么? 唐朝武则天时期。 年仅十三岁的李隆基刚迈入朝堂,便听到天幕说—— ......又导致大唐盛世崩塌的——唐玄宗,李隆基...... 他几乎整个人僵在了原地。 原本就忐忑不安的心情, 此时更是乱成一团。 先前听天幕之言, 震惊忐忑的同时, 也未免存有一丝欣喜与意气,激动与兴奋。 然而现在再听......只觉惊骇又莫名,慌乱又羞耻......无论是粉是黑都希望他早死,那“粉”和“黑”,显然是后世喜欢他与不喜欢他之人,可竟然都不希望他活那么长时间......所以他那个时候,究竟都做了什么啊? 十三的年纪,已经不小了。 李隆基已然能明白许多事,也能认清许多事。 此时他站在朝堂之上,周围所有人目光都聚集到了他身上,包括正前方高高在上的祖母,对方也在注视打量着他。 李隆基紧紧握拳,努力让自己昂首挺胸,目不斜视继续往前走。 无论后来的他究竟都做了什么,现在的他,就只是他而已。 十三岁的年纪,少年之姿,只信服自己,一切都还未可说。 武则天深深看着勉力维持姿态走过来的少年,蓦地笑了一声:“倒是有意思......” “来到祖母这里,一起继续听听看天幕是如何说的吧。”
李隆基恭敬拱手:“......是,祖母。”
唐朝,李渊时期。 之前听着天幕提起大唐还会进入全盛时期,又看见那全盛时期的洛阳长安等究竟有多繁华,哪怕是李建成李元吉等人,也不禁心生感慨,其余大臣更是连连点头,面露欣喜之色,一时间,对李世民的拥护敬意更多。 秦王后代都能有如此表现,大唐交给秦王则该当时理所当然的! 可是接下来...... 缔造大唐全盛时期的人是唐玄宗李隆基,导致大唐盛世崩塌,直至大唐乱世的人竟也是唐玄宗李隆基?! 这怎么......怎会如此?! 李元吉蓦地嗤笑一声,望向李世民:“秦王,看来你的后世子孙并不怎么样啊?”
李世民还未说话,魏征竟直接开口道:“大王,现有天幕预警,一切都可以避免发生,倒是好事。”
李元吉骤然转头,怒目而视:“魏征你——” 太子之位还没变呢!魏征这背信弃义之人!! 魏征俯身拱手告罪:“臣只是为大王阐述事实而已。”
李元吉冷笑:“你倒是说说看,你为的是哪个大王?!”
魏征还未言语,对面房玄龄变开口道:“不管为的是哪个大王而阐述的事实,魏大人所言确是极有道理的,能提前知道未来历史如何,也能提前做好规划预警,总好过其他......臣是说,不管怎样,总好过那不可知的未来走向。”
什么叫不可知的未来走向?! 这话在暗指什么?! 当他听不出来是吗!! 而再听其他大臣出言附和,甚至还有安慰秦王之语,李元吉骤然憋红了脸色,却是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 ——此等沆瀣一气之臣,他也不屑与其争辩!!! 再观唐朝另一时空—— 李世民表情都僵住了。 他是怎么都没有想到,造成大唐骤然出现乱世之局的,怎么还是他之前称赞和感叹过的玄宗李隆基? 而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所谓的安史之乱又是怎么发生的? 李世民不禁喃喃道:“这到底发生了什么......” 【安史之乱,起始至公元755年12月,到公元763年2月结束,总共足有八年之久。】 “八年!!”
李世民骤然吸了口气:“八年之久的战乱内耗!要损耗多少国力?!大唐怎么可能不由盛转衰!!”
【守业更比创业难,破坏更比建设易。】 【自唐太宗李世民起,这一代代守护和建设的大唐盛世,就在这八年里彻底崩塌了。】 【安史之乱,其中“安”和“史”指的是唐朝李隆基时期的将领——即安禄山与史思明。】 【这两人在背叛唐朝后,发动了与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所以此次战乱被称为“安史之乱”。】 【在此之前,唐朝几乎有百年之久未经历过战乱了,当时海内承平日久,所以直至战乱发生的时候,百姓累世不识兵革,近几代人都没有见过战乱,于是在听到有人起兵造反,发动战争时,无论远近的百姓,几乎全部都震惊无比。】 【而就是这场八年之久的内/战,使得唐朝8000多万的人口再次大量丧失,国力也迅速内耗且锐减衰落!】 “安禄山......” “史思明......” 李隆基咬紧牙关:“是这两人——” 【虽说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是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变造反,但究其根本,也绝对少不了李隆基这个始作俑者的锅。】 李隆基的脸上骤然火辣辣的疼,登时再也说不出话来。 【大概是自认为使得大唐进入了全盛时期,李隆基就开始志得意满起来——】 【简而言之就是,他觉得自己已经做到位了,开始满足了,开始飘了。】 【于是,他觉得自己可以开始享乐奢靡了。】 先前的确开始有意气风发,并且志得意满感觉的李隆基:“......” 他想为自己辩白辩解,可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李隆基为帝的前半段的确励精图治,也提倡节俭之风,可后半段,大概是觉得这全盛时期的大唐,已经足够他挥霍和糟践了吧,节俭之风不再有,明君之相渐消,已然忘乎所以,被享乐奢靡所侵染,沦为一副昏聩又骄奢的模样。】 【开元二十五年,即公元737年,李隆基因所宠武惠妃进献谗言,将三个儿子——即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尽皆废为庶人,并在之后被无情杀害,而后同年十二月,武惠妃病死。】 李隆基听得简直心惊肉跳,哑声道:“武惠妃......” 还有他的三个儿子,怎么...... 【武惠妃曾构陷于王皇后,致使王皇后坐罪废为庶人,幽禁冷宫,而她女儿咸宜公主的驸马杨洄,则很是擅长揣摩武惠妃的心意,对太子李瑛多次毁谤,再之后武惠妃便勾结权臣宰相李林甫,构陷于太子兄弟三人——】 【她设计派人召三王入宫,说是宫中有贼,遂请求他们帮忙,而太子兄弟三人也答应进宫帮忙。】 【可是武惠妃却接着告诉李隆基,说太子等人要造反。】 “武惠妃!!!”
“还有......宰相李林甫?!驸马杨洄?!”
李隆基瞬间阴沉着脸望向堂下,一人直接跪趴了下去。 现在的宰相还是张九龄,而并非李林甫。 然李林甫现今也是位高权重之能臣。 又牵扯出多人,李隆基只觉得心跳如擂鼓,耳中嗡鸣不断。 【想当然,李隆基最后废了太子三人,将其都贬为了庶人,还处死了太子妃薛氏之兄薛锈。】 【而再不久后,已贬为庶人的三人便接连遇害。】 【天下人都为太子等人的死感到冤枉,可是李隆基呢?】 李隆基心底骤然咯噔一下。 【因武惠妃陷害了太子等人后,就害了疑心病,恐慌恐惧,以为总看到三人的鬼魂,所以竟一病不起,最后各种办法都用尽了,也还是全都不管用,所以同年十二月也病死了,只能说是害人终害己,一报还一报。】 【然而在武惠妃病死了之后,李隆基非常的伤心,还追封了武惠妃为皇后。】 【不过她谋害三皇子之事人尽皆知,后来又被唐肃宗废去了一切皇后祠享。】 【但尽管如此,李隆基的这个做法,也真是没得说,确实宠啊,也难怪武惠妃死后,他能将杨贵妃再宠天上去。】 杨......杨贵妃...... 竟然又来了个杨贵妃...... 这人还能一添再添吗......昔闻太宗身边尽是能臣武将,而他身边的这些人...... 可杨贵妃此人? 他后宫之中好像没有—— 【儿子死了没什么感觉,宠妃死了倒是追封为皇后,还又给自己找了第二春——】 【杨贵妃,原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琩的妃子。】 【在武惠妃病死之后,李隆基日夜寝食不安,觉得后宫里的美人虽然多,但却没有一个能使他满意,然后听人说武惠妃的儿子,即寿王李琩的妃子杨玉环很美貌绝伦,艳丽无双,于是......】 【于是当然是把儿子的媳妇召进宫,当自己的媳妇宠啦。】 【至于所谓的礼节什么的,他是皇帝,他说了算,就是这么霸道强宠。】 李隆基骤然脑袋一懵,只觉得眼前一阵晕眩...... 天幕语气戏谑又不屑,简直犹如千斤重锤,狠狠击在了他的脸上身上!! 而此时,他已经不敢再看朝堂之上了—— 那里站着的可不止有诸多大臣...... 【关于李隆基和杨贵妃的争议有许多,后世作品中,经常将两人比作真爱,可事实当真如此吗?】 【不过是文学影视作品多为了美化罢了。】 【毕竟设身处地想一想,当时李隆基都多大年纪了?而杨贵妃又多大年纪了?你会心甘情愿爱上一个都能做你爹的老头吗?再者说,杨贵妃和寿王李琩成亲后的日子,又不是过得不幸福不美满。】 【结果李隆基先是让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然后又下诏让杨玉环还俗,将其接入宫中,后正式册封为贵妃。】 【呵,男人,果然在面对女色上,真的是惯会耍弄心眼子,这招掩耳盗铃用得好啊。】 【只可惜自古以来无权做主的女人了。】 李隆基...... 李隆基已经不知道该作何表情,只觉得脸皮异常发热发胀,几乎无言以对,也更是无颜以对堂下诸人。 其他时空众人更是不知道该摆出什么表情,尤其是唐朝时空听着的人。 这一系列操作下来,怎么说呢......虽然类似事情不是没有,但听着天幕用这样的语气叙述,就是觉得......丢人至极啊。 【提到杨贵妃杨玉环,就不得不提她的族兄杨国忠。】 【安史之乱,也少不了杨国忠的影子。】 很好,又新添了一人...... 【安史之乱究竟是怎么一步步的积累矛盾,直至骤然爆发的?】 【我们从李隆基的这几个操作中,不难看出他后面已经被享乐奢靡之风侵染腐蚀,脑袋已经不好使了,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再加上一些大臣投其所好,说什么就信什么,于是奢靡挥霍的时候,竟然就从不过问经费来源。】 【还有在李隆基对政事倦怠后,就将政事交给宰相处理,可张九龄是个直臣,李林甫却不是。】 【张九龄认为看见不对的地方就要谏,皇帝不听更要谏,但李隆基已经就想着放松身心,以犒劳自己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了,能愿意和喜欢听张九龄的劝告和建议?】 【反倒是李林甫也投其所好,私下里警告那些言官,说如今明主在位,天下大治,负面的话,诸位应当少说,以彰明主之伟大,否则出什么事的话,后悔都来不及,于是言官们再也没有人敢直言进谏了。】 【而之后张九龄等能臣更直接被先后罢官,于是这朝堂之上,便开始由李林甫一人专/政独/权。】 汉朝未央宫。 刘彻啧了一声:“宰相专/权,挑还不挑个好的,怎么想的?”
秦王宫。 嬴政又想起了已经处死的赵高,不禁冷哼一声,这李林甫显然与赵高一丘之貉也。 唐朝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和众大臣听到这里,更是脸色难看,话到嘴边,简直不吐不快!! “既然先前虚心纳谏,为何不贯彻到底?!”
“前面所为如何就先不说了,国之政事,如何就敢直接放手!”
“那张九龄显然才是贤臣之范啊!”
李世民更是直接气到拍椅子:“糊涂!糊涂!!”
为君者,竟到后期只图享乐?! 莫不是脑子真的坏了! 这李林甫竟让言官不再谏言,那以后这朝堂之上,岂非他一人说了算了? 还有李林甫此等作为,恐怕不单单只是投其所好那么简单...... 【李林甫其人,“口有蜜,腹有剑”,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李隆基所重视的,他都会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 【不仅忌妒并且阴谋陷害有学问之人,还收买李隆基左右之人,致使李隆基的一举一动都在其掌握之中。】 【而这样一来,李林甫就可以随时采取各种措施,去迎合李隆基的需要。】 【加上李隆基开始不理政事,李林甫阳奉阴违的手段可谓是发挥到了极致。】 【不过李隆基也没什么好说的,因为由此,他曾在天宝六载,把天下所有的贡物都赏赐给了李林甫,真的是既眼瞎又眼瘸,活该被人蒙骗,从一个耳聪目明的君王,沦为了一个只知享乐奢靡的蠢货愚人!!】 【然而李林甫的为所欲为行事还不止如此——他担心武将立功之后会跻身相位,从而威胁到自己的权势地位,所以为了杜绝边将入相之路,就向李隆基建议,说胡人忠勇无异心,淳朴单纯,让李隆基用胡人为镇守边界的节度使。】 【可是李隆基给了胡人兵权,却又放任他们拥兵自重......】 “此子是不是疯了!”
李世民此时的脸色已经难看到不能再难看—— 兵权旁落,岂不是犹如待宰的...... 李世民深吸口气,到底还是没能将余下的字眼说出口。 宋朝赵匡胤时期。 一直听到这里,赵匡胤仍是忍不住摇了摇头。 尽管他早已知晓唐朝如何颠覆,也一直引以为戒,可再听到李隆基此等操作,也还是禁不住心生感慨啊。 不过大宋定然是不会再出现此种状况,他会将一切都杜绝于摇篮之中! 想到此,赵匡胤不禁嗤笑一声,像安禄山那等拥兵自重的情况,绝不会出现在他大宋朝! 可是随即,赵匡胤又脸色一僵—— 天幕之前说过宋朝尤甚......这到底又是个什么情况啊...... 【李隆基自以为是的摆弄着权衡之术,实际不过是将情况推向更糟糕的地步——】 【也因此,身为胡人的安禄山等人得以取得愈加强盛的权力与实力,军队骁勇劲捷,到最后,安禄山甚至直接独掌三大兵镇,兼有十八万三千九百多人的兵力!至此完全具有了叛唐的实力及野心......】 【这可是李隆基一步步的,将安禄山等人的胃口给填满,甚至喂大的,就这样,安禄山等人还能憋着不反?】 【——于是拥兵自重如安禄山等人迅速崛起,最终成为了唐王朝的心腹大患。】 李隆基颤抖着嘴唇,脸色青了又白,白了又红,红了又青,真可谓是好不精彩,难堪至极。 唐朝武则天时期。 十三岁的李隆基也是脸色难看,但此时他只是皇嗣,一切甚至都还未开始,所以更多的是感到不可思议,以及难以置信——他不敢相信,更是难以想象......天幕所说之人真的是未来的他?! 他可真是耻于与其同为一人!! 【藩镇崛起,节度使雄踞一方,尾大不掉,势力大到一度无法指挥调度的情况。】 【李林甫为相十九年,是李隆基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后期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使得朝纲紊乱,又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等人势力坐大,大唐政/治每况愈下,可谓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而在李林甫之后为相的,便是杨玉环的族兄杨国忠。】 【杨国忠此人,更是不堪。】 【他早年嗜酒赌博,品行就不端,其后任相期间,两次派兵攻打南诏,两次遮掩败绩,并且伪造捷报上书朝廷,损兵折将无数,最终南诏不仅背叛了唐朝,还投靠吐蕃......】 【除此之外,杨国忠还专权误国,败坏朝纲,致使官吏贪渎,政治腐败,民怨沸腾。】 【而这期间,杨国忠与安禄山互相倾轧,一直排斥和想要牵制对方,并且因为自觉牵制不了安禄山,便经常向李隆基说安禄山有谋反的野心和迹象,但安禄山是谁,他可是被杨玉环收作了养子的人......】 【而且李隆基对他很有好感和喜爱非常,甚至安史之乱发生时,太原以及东受降城的人奏报安禄山造反,李隆基都仍然认为是有人厌恶安禄山,所以才编造出来这种假话谎言,以至于根本就不相信这种话......】 【所以,就算李隆基曾召安禄山入朝,想要试探安禄山有无谋反的心思,可在此之前,安禄山早事先就得到了杨玉环的通风报信,于是将计就计,装模作样说自己一片赤诚之心,由此倒是让李隆基更加信任他了。】 “收胡人为养子?还有那杨玉环之兄......” 李世民猛地喘了口气,听得简直血压升高—— 宠妃,宠臣,放权至此,兵权旁落,如此无德无才之人竟还能出任宰相...... 这杨国忠莫不是因为...... 【李隆基是真的宠杨玉环,为了讨杨玉环的欢心,专门为她服务做衣服的都有七百多人。】 【而那句著名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也是因为杨玉环——就因为杨玉环喜欢吃荔枝,所以为了让杨玉环能够吃到新鲜的荔枝,李隆基便下令让人用快马快速运到长安,走的是从岭南到京城长安的几千里专属贡道。】 【自从有了杨贵妃,李隆基的奢侈之风越来越盛。】 【朝中大臣投其所好,不断巴结逢迎,杨玉环的姐姐们也由此各自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她的族兄杨国忠就更是平步青云,一路坐上了宰相的位置,其他兄长自然也有封赏,都做了朝中的高官。】 【而杨国忠,因为杨玉环的受宠,一时权势堪称无人能及,兄妹二人在当时可当真是辉煌无比。】 【显然,在杨国忠的专/权下,整个已经戳满了窟窿漏洞的唐朝,终于开始混乱起来——】 【最终加之杨国忠与安禄山的矛盾逐渐更加尖锐激化,所以使得安禄山在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发动了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实则为行夺取皇位之实的叛乱,也因此,这两人之间的矛盾斗争,是直接导致安史之乱发生的导火索!】 李世民脸色难看的闭了闭眼睛,只觉得有些晕眩。 他就知道......他就知道! 这一步步的,简直是毫无意识的,甚至闭目塞听的,任由各种人拿着利剑在大唐之上肆意妄为! 而这戳的岂止是大唐的天下,也是他的心啊...... 李世民不禁双目泛红,是气得,也是急得,更是恨的! 【问题不是一日就积累起来的,混乱也不是一天之内就全部发生的,可唐玄宗李隆基始终沉溺在温柔乡中,毫无改弦更张之意,对于唐朝之下所发生的危机更是丝毫没有察觉!】 【甚至他还反而对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加之受当时朝/政/黑暗腐败风气影响,边镇将领多贪功求官,想借军功谋求高位,于是对外多次肆意挑衅,最终致使边境战乱不断,而李隆基的好战,无疑是对此火上浇油,以至于边境冲突日益升级,先后战死,病死的唐朝士兵多大二十万人。】 【除此之外,唐朝内部矛盾也是逐渐腐败激化。】 【地方割据势力壮大,安禄山等节度使把持兵权,内部如李林甫,杨国忠之流更是霍乱朝政,专权独断,排除异己,加之杨玉环得宠后,整个杨家都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所握权势滔天,声色犬马,过着极其荒/淫/糜烂的生活。】 【而这无疑加重了当时百姓的负累重担,使得暗地里的矛盾也不断加剧。】 【当然,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无疑是唐玄宗李隆基。】 【无论是边疆节度使的拥兵自重,还是杨家诸人的权欲熏心,亦或者是李林甫和杨国忠之流的专权独断,败坏朝纲等,都绝对少不了李隆基的放之任之,甚至直到战乱发生时,还不能蓦然惊醒!】 【在他执掌下的大唐盛世之景,已经完全遮盖住了李隆基的耳目,让他志得意满,自鸣得意,依旧被大唐盛世的假象光环所笼罩着,甚至尤觉得自己的一切决定,一切政策都毫无问题可言!】 【所以到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叛军最终占领了洛阳,而同年六月,叛军又长驱直入,开始攻陷唐朝的都城长安,也是由此,安史之乱进入最高峰——在长安沦陷之前,身为皇帝的李隆基只能率众败走,仓惶又狼狈的逃亡......】 “嘶......” “逃亡!!”
最终竟到了逃亡的地步?! 刘彻简直复杂难言,从盛世到乱世,从明君到昏君,这唐玄宗李隆基当真是让人瞠目结舌,难以置信啊。 卫青眉头也是紧皱:“难道这大唐就没有其他得用的将领吗?”
一代帝王竟然要沦落到放弃都城逃亡,简直是奇耻大辱啊! 秦王宫。 嬴政等人也是紧锁眉头,尤其是蒙恬王翦等将领,最看不得此种境况景象! 叛军逼近,就要仓惶败走? 怎么就落得个逃亡的下场?!! “这唐玄宗李隆基怎么回事?”
王翦沉着脸:“弃都城而逃,也亏是做得出来!”
蒙恬更是直言:“胆小如鼠之辈。”
弃都城何异于弃国而逃,怎么都得殊死一战才是! 就连扶苏也是听得眉头紧蹙—— 这盛世大唐,即使骤然衰落混乱,也不见得就毫无抵抗之力吧? 缘何到这种地步啊? 唐朝李隆基时期。 听到这里,李隆基脸上已然毫无血色可言了。 他摇晃着身体,甚至几乎喘不过气。 “陛下!!”
“陛下——” 高力士急喊了两声,连忙给李隆基顺气:“陛下,一切还可避免啊,一切还可避免!”
李隆基急喘了两口气,却几乎无言以对。 堂下众臣见此情状,也不由得出言安抚。 至少对他们来说,现下的唐皇李隆基,还未曾到之后那等昏庸昏聩,并且只知享乐奢靡的地步,哪怕在众臣心底,却依然对天幕所说的一切而感到悲愤悲痛,可他们到底都身为臣子,只能暂且先按下心中所想与各种思量考量等。 不过败逃都城长安之后呢? 还有大唐究竟为何没能抵挡住那叛军之势啊! 【大概因为长时间荒废政事,所以导致李隆基在安史之乱发生后,不仅多次骚操作失误,决策昏头昏脑,还加之杨国忠的错误操作等,于是致使原本完全可以在两年左右平定的安史之乱,竟前后足足历时了八年之久。】 【也是由此,大唐的盛世光辉,从此便一去不复返。】 众臣:“......” 张九龄实在忍不住开口道:“陛下,天幕所说这些人,必要提前扼杀!”
说完,又实在忍不住继续开口道:“还有陛下之责......” 未尽之言心知肚明,张九龄深深躬身俯首下去,其意不言而喻。 李隆基深吸口气,像是找到了台阶下,终于能哑着声音开口道:“卿快快平身,朕自当自省己身,而天幕所提之人......” 【安禄山,史思明等叛乱者都该死,李林甫,杨国忠等危害社稷者也该死,但杨玉环等,我不知道该怎么确切的说。】 【杨玉环无辜吗,她其实算不得无辜。】 【杨氏兄弟姐妹五家,可以说杨玉环是“五杨”集团的重要成员之一,而当时唐朝内部派系林立,互相倾轧,争权夺利,杨玉环作为其中的重要人物,其起到的作用显然不小。】 【她确实算是参与了唐朝内部的权利争斗。】 【李隆基率众逃离长安之时,也带上了杨玉环极其家人,这一路到了马嵬坡前,将士们饥饿疲惫不已,六军具愤怒不休,陈玄礼认为是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于是请李辅国去转告太子想杀掉杨国忠的意图。】 【而这个时候,恰逢吐蕃使者正率领二十多人围堵杨国忠,向杨国忠抱怨没有食物可吃,于是有官兵趁机喊道——“杨国忠与胡虏谋反!”
杨国忠听后惧怕,连忙骑着马欲逃到西门,结果最终被众人杀死肢解。】 【杨国忠死后肢解,脑袋还被枪挑着竖在了驿站的门口,而杨家其余人也尽皆被杀死,当然还有杨贵妃——】 【高力士劝说李隆基要保军心安定,所以必须将杨贵妃杀死,于是李隆基只能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了杨贵妃。】 “好!杀得好!”
李隆基拍着高力士的手,眼眶泛红:“杀得好啊——” 【可最该死的难道不是李隆基吗?】 【杨家死有余辜,杨玉环不管是作为内部争斗的工具人也好,还是主动参与其中也好,最后她的死,自当也是必然的结果,这无可厚非,但其中最该死的,难道不是唐玄宗李隆基吗?】 【这一切的一切,始作俑者难道不是唐玄宗李隆基?】 【可最终结果呢,马嵬兵变,杨玉环被缢死,倒成了为乱世顶罪的罪魁祸首了。】 【唐玄宗李隆基,可真是好笑可笑,还有脸为杨玉环之死心痛,你合该这时候就跟着杨玉环一起去了才对。】 【好像杨玉环死了,一切由你而起的混乱战乱,盛世倾颓,都能一笔勾销了是吧?】 【我也不知道是大臣们不敢杀皇帝,还是依旧对李隆基忠心耿耿,这种单把过错推到其他人身上的行为,尤其是全部推到女人身上的行为,而不管始作俑者如何,一堆人假假做戏,可真是叫人恶心至极。】 【女人,无论先前缘由如何,最后果然都只能沦为政治的牺牲品,成为男权社会肆意倾轧的对象!】 【可李隆基,你才最该死啊。】 沉默,震惊,复杂...... 连张九龄都浑身僵住不说话了。 李隆基更是面皮涨到通红—— 刚才他们那种算不算也是在“假假做戏”? 在天幕这样的说辞下,简直犹如狠狠的嘲讽贴在了众人脸上! 一时间,李隆基又是完全说不出话来了。 汉朝,刘邦时期。 吕雉紧紧握着双手,为天幕最后那几句话而心跳如鼓。 她有许多话想说,却不知该从何说起。 女人...... 女人只能如此吗! 唐朝武则天时期。 武则天的心情也是尤为复杂,可这其中,还有一丝心跳加速的意味! 因为她听出了天幕之言的另一种意味—— 天幕并非完全将过错推到女人身上,甚至批判了这种行为!而如此斩钉截铁说出最该死之人绝非杨玉环,而是李隆基,这是哪怕在她治下也绝不可能的现象啊,所以这后世...... 这后世究竟如何?而女人之于其中又是如何? 那她创武周而称帝,于后世之言又该是如何? 一时间,武则天心跳不由得又快了几分。 而她观朝堂部分大臣的复杂脸色,只觉得一抹畅快之意从心尖浮起! 唐朝李世民时期。 听天幕说到这里后,李世民等众大臣也都陷入了沉默之中。 罪魁祸首,始作俑者...... 这大唐盛世由此衰落,究竟是谁导致的,确实无可辩驳啊。 而那杨玉环...... 李世民摇了摇头,只能深深叹了口气,也是复杂难言。 【唐朝还没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加上是叛军作乱,李隆基再昏聩昏庸,也不是残暴无能,所以那些大臣当然只能尽可能的,选择将影响唐玄宗的一切因素,都给抹杀扼尽才是,这是当时男权当道下的必然选择,无奈也可叹。】 【但大唐落到这一地步,甚至两年左右就能结束的安史之乱,之所以战乱八年之久,还是那句话——】 【唐玄宗李隆基功不可没。】 【安禄山等人叛乱,唐朝却并非没有可作战的将士。】 【也并非没有那个军力和经济的优势。】 【但一步错,步步错,就如安史之乱的发生......】 【而抵挡叛军,平定安史之乱,结束战乱,也让唐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李世民骤然心脏一紧,紧紧盯着天幕—— 所以于安史之乱期间,究竟都发生过什么?究竟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