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30日,千叶写下随感《独处│一个人的欢喜》。
《独处│一个人的欢喜》 交往和独处是人处于世的两种生活方式,缺一不可。只是由于性格差异,有的人更喜欢交往,有的人钟情于独处罢了。人们往往称赞某某性格活泼灵巧,擅长交际,而我以为,能够独处的人更值得欣赏。诚然,善于交往是一种能力,而独处又何尝不是一种能力呢,并非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具备。 独处意味着对外在世界的短暂疏离,对自我的审视和交流,对内在的整合和建构。所谓整合,从心理学观点来看,就是把新的经验置于内在记忆的某个恰当位置上,使外来印象被自我所消化、吸收,成为自我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如此,我们的内心世界才得以不断丰盈,自我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 P1.叶扁舟P1.叶扁舟 独处还意味着能与自身和谐相处,做自己的朋友。把心从人际关系中摆脱出来,回到自己,与灵魂面对面,像老友一样交谈,无所顾忌。有人说,爱思考的人写文章,爱幻想的人写日记。这话是不错的。文章是拿给人看的,受理性思维主导,言语中的克制不可避免;而日记是心灵的独白,感性的抒发,如果还做任何克制,就是虚伪了,不如不写。 独处也意味着安于孤独,并享受孤独。孤独本人生常态,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是偶然地来到世上,又必然地离开。所以周国平说,人人都是孤儿,正是因为这种根本性的孤独境遇,才有了爱的价值和理由。爱可以抚慰孤独,却不能消解孤独;你可以被爱,更应当自爱。在交往中聆听他人,在独处中聆听自己;在交往中发现世界,在独处中发现自我。一个害怕独处的人,一个不敢直视自我的人,如何爱自己? P2.荡秋千P2.荡秋千 独处是孤独的一种表现形式,但独处并不等同于孤独。一个内心简单而丰盈的人,无论是被迫陷入还是自觉选择,独处都使之与纷繁琐屑的世俗生活拉开了距离,摆脱外界干扰,从而得以专注于内心世界的耕耘。比如卡夫卡、普鲁斯特,比如牛顿、康德,他们不停地思索、写作,单枪匹马;他们利用孤独,改造孤独,并最终超越孤独。 我想起了钱钟书先生。不会划火柴,不会系蝴蝶结,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甚至连左右脚都分不清……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社交能力也不强。当然,后者是从广义上来讲。先生为人真诚,宽容和善,是很得朋友倾心、学生爱戴的。就是这样一个“拙手笨脚”的人,却极富有才情,就学时便已名满清华,先后赴英、法留学,通晓5国语言。学业主攻外国文学,曾任职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中国古典文化素养亦极深,诗词小说文学理论,无一不通。他淡泊名利,一室容安,一生手不离卷,即便在被批斗、被下放期间,生活艰苦,身体抱恙,仍笔耕不辍,晚年尤其喜静,尽量避免外出,专心创作,留下了诸如《围城》《人·兽·鬼》《谈艺录》《管锥编》等大量名著。 P3.我们仨P3.我们仨 亚里士多德说,“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未免有些夸大其词。但从某个角度来看,离群索居不必指身体上的真实远离,孤独的精神创造者,或许缺少生活技能,或许拙于人际交往,是人群中的“野兽”;而观其内心世界,却出类拔萃,高高在上,给人以指导和启迪,恍如“神灵”。如此,则不难理解了。
什么是真正的独处?独处与环境有关,而不必然正相关。一个人,待在一所房子里,兴致盎然或百无聊赖地玩手机、看电视、打游戏,并不叫独处,而是宅、是消遣。身处一群人中,也可以将思想抽离出来,作一个安静的旁观者。写作是一种独处,阅读是一种独处,沉默是一种独处,睡眠也是一种独处(睡时会做梦,梦是一个多么个性化的东西)……重要的是,在独处中,你将尽可能地感受自己,认识自己,发现自己。 难道你从不曾感到,独处时的自己轻松自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由更加真实,油然生出一种宁静的欢喜? (阿姨说:“我担心你得忧郁症。”)
——————《独处│一个人的欢喜》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