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杆老烟枪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跟拉家常似的,倒也轻松,就是有些费烟。
“陛下。”徐风雷从怀中掏出一本小册来,递了上去, “您瞅瞅,这是我在民间调研得到的问题。”
“老百姓的诉求,不少哇。”
李世民抖了抖烟灰,接过小册,一脸讶异的望着徐风雷。 “听明……你去民间走动了?”
他问道。 翻开册子一看,上面的小字瞬间吸住了李二的眼睛。 “没错。”
徐风雷咧嘴道, “您不会真以为我这个监国,就是整天偷懒耍滑头,正事不干的吧?”
“那您可真是小瞧我徐某人了!在其位谋其政!只不过,我走的不是寻常路子而已。”
政务,他并不熟悉,不如交给业务熟练的房玄龄、长孙无忌等能臣去干。 他所擅长的,正是走基层,去乡下调研,倾听百姓的声音。 唰唰。 “粮种、水源、赋税、械斗、治安……” 李世民不断翻看着,越看表情越是惊讶,拍着册子大赞道, “好,好啊!”
“听明,是朕错怪你了,是朕错了!你小子,是真办实事啊!”
“你记载的这些民生问题,朝堂上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但确确实实,又是普遍存在的,朕也知道一些……” “就比如这个争抢因水源而械斗,这自古就有之;还有缴纳赋税时候的这些猫腻,朕多多少少都知晓一点,但没你这边记的这么详细。”
“瞧着这上头记录的话,老百姓们的怨气似乎还不小啊……” 徐风雷点了点头。 “的确。”
他正色道, “这些,关乎到底层百姓的生存,于他们不利,他们自然有怨言。”
“我记录的,都是乡间农人所口述的,秉承着‘真实’二字,没有一字删改,也没有润色。”
“农人们的语调,就是这样的,或许有些粗鄙,但句句都直指核心问题。”
“底层的声音,是微弱的,但也是最强音。”
李世民不断的翻看着小册子,连连点头。 “你做得对。”
他应道, “历来改朝换代,就是老百姓的怨气过重,最终你也发声,我也发声,连成了一片,便形成了最强音,席卷天下。”
“陈胜那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犹在耳畔,不得不谨慎呐!”
“朕也算半个开国之君,得让老百姓们从战乱困苦的泥沼中挣脱出来,把日子过好,才能使人心向唐。”
“陛下圣明。”
徐风雷恭维了一句。
不得不说,有李二这样的君主还是很舒服的,有着雄才伟略,也重视小民生计,难怪当政才二十来年,却能为后世标为帝王模范称颂。 两人正聊着,却见一传话太监行至院内,行礼恭声道: “陛下,河间郡王李孝恭有折子,请您阅览。”李世民微微挑眉。 “河间王?他没事有什么折子上?”
他讶然道, “递上来。”
“是。”
太监将奏折恭敬奉上, 李世民随手打开,只看了两眼,便忍不住笑了起来。 “这个李孝恭,真是爱拍朕的马屁,没事就吹捧朕一番,对朕极尽溢美之词,肉麻死了。”
李二打趣道,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朕的忠实小弟呢。”
事实上,李孝恭比李世民年长不少,是他的堂兄。 “他说什么?”
徐风雷来了兴致,凑过来道, “让我看看?”
李世民转手就递了过来。 “说前些年老是旱灾蝗灾的,今年却是风调雨顺,显然是朕的德行感动了上苍,上苍奖励有德明君,故而今年五谷丰登。”
李二笑道, “再加上朕还灭了突厥,文治武功皆备,足以行封禅之事,请求朕上泰山去封禅去!”
“你说,这不闹呢么?大张旗鼓的跑泰山去封禅?朕哪有那么闲,这才刚从行宫回来呢!”
徐风雷看着奏折,眼瞧着李孝恭的一连串彩虹屁,也是露出了笑容。 “河间王是个憨直之人,他对陛下的赞美,也不全是吹捧。”
他道, “毕竟,今年的确是无甚灾害,百姓丰收安居。”
“击灭突厥,也是旷世奇功。”
“与昔日封禅过泰山的皇帝比起来,陛下似乎的确有资格封禅泰山,名垂万古了。”
“嗯?”
李世民惊讶道,“你觉得朕能去泰山封禅?朕以为你会直接贬斥李孝恭呢。”
毕竟,在他心目中,徐风雷一直都是务实不务虚的。 “没有啊。”
徐风雷淡笑道, “我只是陈述事实。”
“再说了,李孝恭能上这份折子,就说明朝中一定已有不少人支持此事了,您瞧,这后面还有一排联名的小字呢,我瞧着不乏三省六部的大臣,嚯,长孙无忌的大名都在上头。”
“封禅啊,那将在史书上记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帝王和大臣,都会记录。”
“陛下真的不心动?”
李世民微微蹙眉,沉吟了起来。 他一会儿看看李孝恭和众臣联名的彩虹屁奏折,一会儿又瞧瞧徐风雷的民生小册,最终,终于还是苦笑了一声。 “若没有你这本小册在前,朕倒会有几分心动。”
李二感慨道, “毕竟,表功于上天,彰显威名于四海,那是每个皇帝都想做的事情。”
“按照李孝恭所言,朕好像够资格了,但你这份民生小册却告诉朕,朕还远远不够。”
“底气不足,去了也没意思。”
“若真有哪天,朕能让天下百姓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了,再去封禅也不迟!”
哗啦一声,李世民站了起来,将奏折重新递回给了传话太监,同时,也将徐风雷的小册一并递了过去。 “把这封奏折,打回中书省!”
李世民吩咐道, “帮朕问一句李孝恭和那些请求朕封禅泰山的大臣——他们是不是吃得太饱了?还是在朝中无事可做了?”
“若无事可做,就把这本册子交给他们,让他们解决民生问题去!”
“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朕便去泰山封禅!”
“下去吧!”
徐风雷闻言,一阵偷笑。 他这册子上的民生问题,可复杂尖锐的很!纵然是工业化的后世都不曾彻底解决呢。 这帮大臣,有的头疼了! “净瞎搞……” 李世民扔掉烟头,在地上踩了两脚,而后又从怀里掏出了两根。 “再抽一根。”
他一指头弹给徐风雷一根,起身伸了个懒腰,叹道, “抽完去睡会儿,打明天开始,就又要当那勤政爱民的好皇帝咯!”
“陪您一根。”
徐风雷笑吟吟的接过。
哗。 两根卷烟同步点燃。 屋内烟雾飘飘,宛若仙境。 …… 秋去冬来,雪消春又至。 轰隆隆! 空中划过一道电弧,却见那绵密的雨点散落在地面上,草坪里的绿芽儿开始冒头。 这一年,已是贞观五年。 太极宫,两仪殿前,人头攒动。 “春雨贵如油啊。”萧瑀接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笑吟吟的道, “开年的时候有瑞雪,现在瞧这雨,看来今年又是丰收之年呐!”
“此全赖陛下圣明德厚!”
众臣闻言,皆是附和。 “众臣觐见!”
太监喊了一声,大臣们这才停止了对话,列好队伍,纷纷进了两仪殿内。 玉阶之上,李世民正坐。 “参见陛下,吾皇万岁!”
群臣站定,山呼万岁。 “众爱卿平身。”
李世民面带笑容,心情似乎颇为不错。 只见他手里捧着一本书册,笑道: “去年全唐的粮产、税收数目都出来了,令人欣慰啊。”
“一年的产量,比贞观元年到贞观三年,这三年加起来还要多!”
“粮食多了,税收自然也丰厚,若每年都能如此,何愁百姓不安居,国家不富裕?”
众臣闻言,皆露喜色。 “此皆陛下执政之功。”
长孙无忌出列道, “自陛下登基以来,灾害骤减,人祸亦少。”
“如今的大唐,粮米贱价,一斗米,只需二钱,这是古今未有的底价!”
“大唐百姓,人人都能吃得起粮食,纵然是贫农都能果腹!如此治世,纵然是三皇五帝之时,都不曾有呐!”
长孙无忌上来就是一顿彩虹屁,吹的李二眼睛都眯起来了。 “好,甚好,哈哈哈……” 李世民大笑道, “这不光是朕一个人的功劳,也全赖诸位爱卿辅佐,才能有此番傲人的成绩!”
“加俸,朕要给你们加俸!”
这会儿,他可太高兴了! “谢陛下!”
众大臣皆俯首行礼,神色喜悦。 涨工资了,这谁不高兴啊? “去年秋日,臣等请陛下封禅泰山,陛下以民生未决,将之驳回。”
长孙无忌拱手朗声道, “而现在,如此低贱的粮价,实在是一张极好的答卷!如今治国有了如此大的成效,以陛下之文治武功,当往泰山封禅,上告皇天,下明地母,以昭我大唐皇帝治世之功!”
“请陛下准允。”
他这一说,左右两列不少大臣皆是站了出来,拱手恭声道: “陛下功盖三皇,德超五帝,当行封禅之事,昭告天地皇祇!”
“请陛下准允!”
群臣,请求封禅! 李世民的身子,微微绷直。 去年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没有底气,所以不敢去。 但现在。 就凭大唐这贱到底部的粮价,就凭再贫穷的老百姓都能吃上一口热乎饭…… 他觉得,自己有底气了! 或许…… 是该去一趟泰山,彰显一下自己的功绩? 这世上到底有没有天地皇祇,他不知道。 但他知道,只要他去封禅,那史书上一定会留下极其灿烂的一笔,自己的威名,也能更一步传遍四方! 不得不说,李二有些心动了。 旋即,他将目光落了下去,先是瞅了徐风雷一眼。 嗯,徐风雷神色如常,看上去不像是要反对的样子。 再看魏征一眼…… 不好! 这魏征又要坏事! 就在李世民看向魏征的那一刹那,魏征的目光也是猛地昂扬,盯住了李世民。 四目相对! “陛下!”
魏征出列,大声道, “臣以为,粮食贱价,并不是一件值得称颂的事情,也决不能当做功绩。”
“反而,这其中存在极大的隐患!”
此言一出,无数道目光都落在了魏征的身上。 “魏征,你这不是胡说八道么?这怎么能不算是功绩?这是更古未有的大功!”
“正是!粮食低价,能让老百姓都吃得饱饭,这不好吗?难道你希望粮食贵?”
“真是,胡言乱语,你不能为了贬斥而贬斥吧!”
“……” 大臣们抱着朴素的思想,开始对魏征口诛笔伐。 这么漂亮的政绩,到你这成了隐患了? 胡咧咧! 然而,就在魏征快被这堆唾沫淹没的此刻,位列文臣之首的徐风雷却忽然开口道: “臣,也同意魏公的看法。”
“粮食贱价,并非好事,朝廷应该出面管控,将粮价提上去。”
众臣:“?!”
李世民:“?!”
徐风雷身为当朝太师,那说话分量可是很重的! 故而,他一般不说话,平时上朝都是摸鱼。 可他要是发表了议论,哪怕在大家眼里是‘暴论’,也会马上受到重视,甚至会有人反思—— 难道真有这种事? 李世民眉头蹙了起来。 “太师,你有何见解?”
他低声道, “说来听听。”
徐风雷一笑,指了指魏征。 “还是请魏公说吧。”
他道, “魏公先提出来的,臣只是附和,不好抢了魏公的风头。”
李世民撇了撇嘴。 魏征这家伙说话难听直白,所以他不爱听魏征的,特别是在朝堂上。 但徐风雷既然这么说,他也只得朝着魏征点了点头。 “魏爱卿,说说你的惊人之论吧!”
魏征神色凛然,沉声道: “陛下可听说一个词,叫做谷贱伤农?”
“粮食价格低了,这听上去自然是好事,但陛下可曾想过,辛辛苦苦种地的老百姓,得了大丰收,最终只换来这么一点点钱,他们会怎么想?”
“田,不光可以用来种粮食,还可以用来种许多作物,如果粮价跌到了令人难以接受的地步,那么农人们一定会放弃种粮,改种菜、种果、种瓜等等更赚钱的作物。”
“如此一来,来年的收成,必然大幅度减少!如此,若是再来一场不可预测的天灾,那可就……” 李世民脊背一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