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南明之绍武大帝 > 第0646章 伤亡惨重

第0646章 伤亡惨重(1 / 1)

第一座营寨被吴军攻破,王光泰被杀得连连后退。但是明军并没有因为一座营寨的失守而溃不成军,反而是各寨的将士们都蜂拥而出,在王光泰的大营大门外与吴军进行着异常惨烈的白刃战。吴三桂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明军是在数十年的军旅生涯之中所遇到的最强悍的对手。比起巅峰士气的清军也丝毫的不逊色。按照吴三桂事前估计,自己的大军一旦大队拥进明军营寨,明军必然惊恐失措,纵有抵抗,也必定是零零星星,一触即溃,四散逃命。吴军除了顺利的攻占了第一座营寨之后,接下就遭到了明军的拼死抵抗。混战之中的吴三桂隔着混战的人群看见了郝摇旗,叫道:“姓郝的,你投降吧,你投降了本王,咱们一起坐拥缅甸,不必在朱聿鐭的下面拾人牙慧要好得多吗?”

郝摇旗在连劈死扑到身边的两个敌人后,才有机会看是谁向他呼唤。一看见是吴三桂,怒发冲冠,一面向吴三桂扑去,一面大骂道:“吴三桂,老子要你的狗命!”

在所有闯军旧部之中,无论他们分成多少个派系,无人不恨吴三桂坏了大顺的江山。郝摇旗在在又砍杀了数名拦路的敌兵后,冲到了吴三桂的面前,挥刀向吴三桂猛刺过去。吴三桂用刀格开他的长刀,转身便走,却由他的将士们将郝摇旗等几个人围住厮杀。当吴汝义率领人马冲杀过来的时候,郝摇旗身边的弟兄们已经伤亡殆尽,他自己也带了两处轻伤,且战且退,鼓励左右奋力杀贼,力求稳住阵营,不使敌军能够冲进第二座营寨。一旦吴军攻破了第二座营寨,那吴军就能直抵木邦城下了。郝摇旗看见吴汝义冲过来的,勇气百倍,随在这一起生力军中向敌人猛烈冲杀,同时对吴汝义大声叫道:“子杰,不能让吴三桂走脱了!”

在李自成牺牲之后,大顺军中无论分成多少个派系,每个人对吴三桂都是刻骨铭心的仇恨。转眼之间,吴汝义救出了郝摇旗和王光泰,三人会合到了一处,将吴军杀得连连后退。这时,十余头战象出现在了明军的阵前,对明军发动了疯狂的冲击。大象这种动物原本就皮糙肉厚,再加上人够得到地方,都有铠甲保护,并且一头大象身上至少有五名士兵,有架象的,两边各有一名长枪手戳杀靠近的敌兵,还有两名士兵手中各握着一张弓箭,射杀任何靠近的敌兵。这些战象所过之处,明军士兵无法阻拦,于是直冲明军营寨。在战象的后面则是数以万计的的暹罗、天竺士兵。面对战象的横冲直撞,明军茫然失措,出现了不能支撑的状态。明军并不是没有战过战象,也不是拿战象没有办法,而是因为明军遭到了突袭,战象突然冲到了面前,他们对付战象的办法都使不出来。就在明军开始纷纷溃退,跟在暹罗、天竺的身后这是更多经过吴三桂严格操练的缅甸士兵。此时天色已经大亮了。因为战象的冲击,吴军相继攻占了明军八座营寨,当是却没有攻占一座临城的营寨。双方继续在院中混战,就在吴三桂准备乘机继续扩大战果的时候,曹志建领着五百排成整齐阵型的火铳手出现在了战象的前面。“嘭……”“嘭……”“嘭……”一声铳响之后,冲在最前面的两头战象“哞——”的一声惨叫,和百名暹罗、天竺士兵士兵倒地。紧接着,吴军中无数的盾牌手拥到了剩余战象的前面。这些盾牌手手里的盾牌都是藤牌,专门用来抵抗火铳射击的。显然,吴三桂知道明军火铳的厉害,为了这一次的偷袭,他是做足了准备的。明军火铳手的第二次射击大部分被藤牌手挡住,伤亡极小。紧接着又是第二铳、第三铳,依旧没有给吴军造成重大的伤亡,战象和吴军在藤牌手的掩护下,越来越逼近火铳队。虽然火铳队没有给吴军造成足以让他们溃散的伤害,但是却给后续的明军,尤其是明军的战象组织反击创造了机会。明军的战象并不比吴军少,其实更多,十六头战象在数千明军的掩护下,从三个方向对吴军发动了夹击。同时,木邦城头的火炮已经调整完毕,对准了吴军。吴三桂知道,这仗今天只能打成这个样子,只能打到今天了,再打下去恐怕就要吃亏。于是他一声令下,开始撤退。吴三桂撤退的顺序是,让自己的心腹嫡系先撤,其次是暹罗军和天竺军,缅军殿后。他之所以这样安排是他不想让自己的嫡系遭到重大的伤亡,同时又信不过暹罗军和天竺军。须知,撤退的时候,如果殿后的人马不能有力的抵挡住追兵,那会出现一溃千里的惨败。难道缅军可靠吗?缅军当然也不可靠,但是就算缅军溃散了,不是还有暹罗军和天竺军马?这三支军马加起来三四万人,就算是三四万头猪,明军抓也抓一阵子吧,这不就正好给了他的嫡系撤离战场的机会吗?其实,就算郝摇旗、吴汝义、王光泰和曹志建虽然发现了吴军在撤退,因为伤亡太过惨重了,他们也无力追击。吴军一个接应,明军阵亡的兵士就达到了六千余人,受伤的更是不计其数。这一次的失败可以说是朱聿鐭军兴以来,在和清军的交战中伤亡最为惨重的一次。明军需要休整和补充才有能力对吴军展开下一步的进攻。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父皇,请退位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乱世武夫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超品姑爷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