哔~ 哔~ 哔~ 大半夜的,电话铃声响个不停,被窝里单身死狗一般的姜安痛苦地拿起了电话,迷迷瞪瞪中问了一句,“咋了,我盈哥,结果出来了?”
不用看号码,他就知道电话那头是谁,找他什么事。 至于盈哥这个称呼,是前段时间在米国和韩盈进行床上格斗时,由两人的上下位置关系而决定。 当时是姜安先服了软,便按事前的约定,以后称呼韩盈为盈哥。 “你是不是缺心眼儿呀,这么重要的时刻,居然还有心思睡觉。”
韩盈在电话那头开始抱怨。 姜安揉揉眼睛,坐了起来,笑着说:“我又不在现场,睡不睡觉有什么关系。”
“那你自己说说,你能不能获奖?”
“这一届雨果奖,舍我其谁!”
是的,姜安的《三体》获奖了。 此刻,韩盈手里拿着雨果奖的奖杯刚刚走下领奖台。 第二天一早,五星科技的公关部就把这一好消息通报给媒体。 媒体随后对外公布了这则让华国文化圈、小说圈、科幻圈、游戏圈以及广大三体爱好者振奋的好消息。 由华国科幻作家姜安撰写并翻译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荣获1999年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三体》此次获奖是中文作品和华国作家第一次在国际科幻作品大奖中获得奖项。 姜安为什么能够笃定地认为《三体》能够获奖呢? 这和他在米国的一系列操作密不可分。 《三体1》退出上一届雨果奖的评选,虽然造成一些声誉上的损失,但也为《三体》系列赚到了一些关注。 先入围再退出,本身就充满话题性,而最后公布的原因仅仅是对翻译质量的不满意,这又让潜在读者对小说有了期待感。 而是后续《三体》在米国的推广手段,更是让部分米国读者认识到了《三体》的不凡。 真正让《三体》在米国大火的原因,是米国《纽约时报书评》有一个关于阅读意义的专题报道,报道中会采访当时10位对社会有影响力的名人。 被采访的第一位影响力名人就是当时的米国大统领科林顿。 科林顿在一顿逼逼之后,提到了他的朋友,也就是薇软创始人比尔老盖,老盖向他推荐了一套书,正是华国小说家姜安所写的《三体》。 科林顿说自己看完之后连呼三声“万幸”。相比这部小说里的故事,他万幸自己平日在白房子里的缠斗是家长里短的小事,而不需要担心外星人入侵地球这种大事。 采访完大统领,《纽约时报书评》又去采访了第二位有影响力的名人,正是比尔老盖。 他一上来就向书评人推荐《三体》。 比尔老盖说自己看完之后连呼三声“卧槽”,他认为《三体》里有着宏大的宇宙观和繁杂的时空概念。可是仔细想想,卧槽!其实本质还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的世界。 所以,读者可以在书中看到商业世界的影子,非常具有警示的作用,不可不读。 《三体》中提到:宇宙中,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而比尔老盖认为:现实中,生存是公司的第一需要。看了《三体》之后,他认为薇软距离倒闭只剩下18个月,他一定要把公司如何生存下去放在日后经营的首位。 最后一位被采访的影响力名人居然是科技大神约翰卡马克。 这不得不让姜安怀疑,自己是不是给这个书评人塞钱了呀? 嗯~是的!不过只是塞到让报道去采访卡马克这个段位。 如果姜安早知道第一位和第二位这么给面儿的话,他就不费这个事了,专门赞助书评栏目一次亚洲之旅,这可是要花不少钱的。 现在看,《三体》的大火,确实有那么一点点运气存在。 可能是娘子关电厂送来的祝福吧! 这一世的优秀短篇科幻小说作者大刘同志多次对媒体表示,姜安老师写出了他心底的故事。《三体》系列就是他努力的目标,他发自内心的祝福《三体》系列越卖越好。 卡马克自然是对《三体》倍加推崇。 他现在和姜安是好朋友,打星际开黑,打雷神组队的那种。 卡马克说自己看完之后连呼三声“牛逼”。他说书中提到了一个概念叫技术爆炸,就是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小文明在宇宙尺度中很快可以通过技术大爆炸超越自己。 技术爆炸在现实中就有例子,《三体》的作者姜安有一家游戏公司,正是通过技术爆炸的形式,在两年不到时间里,成为可以比肩米国一线游戏公司的牛逼团队。 这篇报道出来以后,《三体》想不火都难。 大统领,大富豪,大程序员都给点赞的书,谁好意思不去瞅瞅呀。就算是附庸风雅也要买一本天天夹在胳肢窝里走路,显得自己有深度。 “你看三体了吗,简直太好看了!”
“看了,三个女在一起拍手的书,挺好看的。”
“什么三个女的,是三个球!”
类似这样的讨论,更是让《三体》在米国市场变得迷之火爆。 这种机会姜安当然不能错过,他顺势推出《三体3死神永生》的英文版,为已经燃起的三体之火又狠狠地吹了一罐氧。 这个比喻,证明姜安确实掌握了炼钢的技能。 Φ1200mm连铸圆坯炼钢技术,还记得吗?没想到我能回手掏吧。 而这个时候,《三体》也体现出了自己应有的实力。 好书就是好书,不是浪得虚名,经得起考验,感谢大刘老师。 随后而来的,就是米国媒体对于《三体》的盛赞,这个时候的米国还没对咱们彻底坏透了呢。 什么硬科幻粉丝的盛会呀,什么改变米国科幻读者的口味呀,甚至是人类进步的寓言呀等等夸张的评价扑面而来。 不过,这些都不是姜安最喜欢的评价。 他最喜欢的是《经济学人》对三体的一句评价,“偶买噶!买他!买他!”
为什么这种和科幻小说八竿子打不着的时政杂志也要出来点评一下《三体》呢? 《经济学人》自己做出了更详细的解释,读懂《三体》,可以看到华国人思考问题的角度和长远的眼光。 果然,搞政治的就是善于把蹭热度说得如此超凡脱俗。 此时再反过来看雨果奖。 这么一部被米国多个阶层关注的科幻小说,如果在雨果奖上拿不到奖项,那是不是政治不够正确呀? 就在如此操作和运气加成之下,《三体》从1999年9月至2000年12月底这段时间,不断地出现在全米国主要畅销书榜的榜单上,比如《纽约时报》、《出版商周刊》、《旧金山年鉴》等,偶尔还能位居榜首。 作为一个重生的搬运工,姜安认为自己有责任在这一世让《三体》拿到应有的荣耀。 现在,他把国外这部分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