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再好的下属,遇不到好的上司也没有办法,很明显郭子仪就是这样的人。郭子仪在大唐的十几个节度使中年龄是最大的,而且是最不受待见的一个,皇上不待见他倒不是会怎么为难他,而且这么多年皇上就一直没有想到他,不用说像当年的安禄山了,他一个人就独自占着三个节度使,还是朝廷的重臣,这么多的头衔下来,只差皇上把皇位传给他了。就是其他的节度使,皇上也时不时的召唤入长安短住几天,而郭子仪一直勤勤恳恳的待在朔方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已经有好几年偶读没有回长安城述职了。如今太子殿下到了灵武,郭子仪恭恭敬敬的接待了太子殿下,殿下在公堂上好像一副理所应当的样子,可是回到了后堂,他还是自己抹了一下额头上的虚汗,如果熟悉的人在,一定会看出他的心虚来。既然事实已经这样了,至于接下来该怎么办,那就得大家商量着来了。随后的几天,灵武的公堂上吵吵嚷嚷的,这些倒不是灵武有什么重要的大事,这样吵嚷不断大家就是为了太子殿下的一个称谓了。其实这件事主要就分为两派,一派是以那些三公三师为代表的朝堂上的文臣,他们大老远跟着太子殿下来到灵武,都觉得自己受苦了,是朝堂上的有功之臣。另一派是以郭子仪为首的几名武将,他们现在需要的是联合抗敌,那么就需要有一个名正言顺的名头。那些自诩的朝廷要员,希望太子殿下回到了长安城里,祭祖昭告了天下之后,再来登基即位。按照他们的说法,这样才合乎规矩,这样才能让天下百姓信服。而作为武将派的郭子仪,提出了让太子殿下在灵武昭告天下登基即位,这样才能让大唐的社稷有了主心骨,这样才能更容易调动全国的兵力来对付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一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尤其是那些跟着太子殿下长途跋涉而来的朝廷文官,为了反对太子殿下在灵武登基,他们每天都要对着太子殿下哭诉一番,他们是如何千辛万苦的跟着太子殿下来到这里,他们来到这里也是为了看着太子殿下如何重整河山。刚开始太子殿下还是很感恩的,不过次数多了,连李立这个外人都看出来了,太子殿下脸上的不耐烦越来越严重了。武将在灵武没有什么说话有分量的人,出了郭子仪,一般人按照品级应该连太子殿下的面都见不着。李立的地位比较尴尬,虽然后来太子殿下也封了自己是宣威将军,可是他这个宣威将军,连一个牵马的小兵都是灵州来的,太子殿下没有送他一兵一卒,甚至连俸禄都没有地方领取。郭子仪在公堂上不愿意和其他的大臣吵成一片,他也只是温和的把自己的观点讲给大家听。古人说秀才遇到兵是有理也讲不清,而在灵武的公堂上,是这些公爷自认死理,眼见的大厦将倾,他们还抱着老规矩不放。郭子仪每次无功而返时,他只能摇头叹息。这件事其实李立也不想多管,至于谁当这个皇上,在哪里称帝,都不关他的事,太子殿下没有指定给他发俸禄的地方,才是让他不爽的事情。老将军郭子仪又摇头走了之后,李立觉得自己也该走了,所以给太子殿下行了个礼,就准备退出去。“李立将军,你也是大唐的宣威将军,有什么建议说来听听,让在座的各位也参考一下意见。”
李立听到太子殿下的这一番话,他在心里翻了一个大白眼,他们这些天家的人,怎么尽是睁眼说瞎话呢。“太子殿下,这些朝堂要事,自有那些公爷定夺,我也是一个刚刚新进的宣威将军,也是人微言轻,甚至连公饷都不知道该在哪里领。”
李立说了这番话后,他稍微的停顿了一下,看了看太子殿下和公堂上其他大臣的反应。一个个都是紧盯着自己眼前的地面,好像没有听到李立的抱怨一样。“不过,我虽然人微言轻,可是我还是知道尊君爱国的。如今安禄山已经自立为大燕的皇帝,如果咱们大唐在没有皇上出来,百姓也就会认定唯一的皇上,到时候恐怕再做什么也都晚了。”
这些天大家的意见都聚焦在皇室的面子,和调兵遣将上了,没有谁考虑外面已经有了一个皇上,那就是大燕的皇帝安禄山。李立的话一出口,以前一讲话就是洋洋洒洒一大篇的朝廷要员都闭嘴了,他们不再说什么好时机好地方登基了,人家有人已经提前登基,他们再不赶上,自己就成了名不正言不顺的那一位。吵了这么多天的结果终于在李立的几句话中搞定了,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找人挑选黄道吉日,让太子殿下登基即位。灵武的公堂实在是简陋,为了太子殿下登基,郭子仪用他的军费中抽出了一部分银钱,给皇帝陛下修了一个行宫,买了几匹黄绸,把灵武的衙门给装扮了一下。吉日是黄道吉日,不过就是皇上的登基大典寒酸了一点。本来在登基的前一天,作为太子殿下最后一项任务就是去太庙祭告一下自己的祖先,说他要继承大位了,以后会好好做,做一个让万民称颂的好皇帝,以保他们的皇家基业千秋万世。不过皇室李家的太庙在长安城里,总不能让太子殿下悄悄的潜回长安城去太庙祭告吧,最后还是李立给想了办法,大家随着太子殿下对着长安方向做了祭告,就算是尽了皇家子孙的心意。太子殿下的蟒袍和皇冠是临时做的,难免就有些粗制滥造,一点也不能和宫里的绣娘比。“皇上,微臣知道皇上有诸多的不满意,可是想一想大唐千秋万世的伟业,皇上受这点委屈还是应该的,也是后世子孙会效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