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秦:躺平的我,被祖龙偷听心声 > 第四百三十四章 又一个学生

第四百三十四章 又一个学生(1 / 1)

第一时间就是想要察看城墙,北门无疑将是受到冲击最严重的地方。“副帅,陈平,随我去北城门,咱们登上城楼看一看。”

冯劫,陈平知道秦江的用意,这是要察看地形,了解城防设施。秦江领着冯劫陈平二人,快步往北门赶去,到了北门,打了招呼以后,守城门的军兵都激动万分。这是秦江带给他们的荣耀,是军卒的高光时刻,他们笑脸相迎,严阵以待。秦江让他们继续执行任务,不用跟着自己,只是来随便看看。秦江登上了高大的城墙,举目远眺。远处的阴山依稀可见,山体高大,从河套平原陡然上升,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大地上。“大元帅,那里就是阴山了吧?”

冯劫没有到过塞外,只是听说阴山离云中城不远。秦江太熟悉阴山了,他无数次策马奔腾在阴山脚下,这条山脉是游牧民族和农耕社会的自然分界线。阴山以北是广袤的大草原,一望无际。阴山以南就是肥沃的河套平原,沃野千里。这里的历史精彩异常,历来都是十分热闹,你争我夺,生生不息。阴山依然在,只是长城已经大部分倒塌了,只留下几个孤零零的关隘。长城都是赵国修的,目的也是抵御胡人。胡人是抵御了,没能抵御住大秦的虎狼之师。赵国已经不复存在,只有破烂不堪的长城,在凛冽的寒风中叙说着曾经的辉煌。“副帅,你说的没错,那就是阴山!”

“大元帅,长城呢,我咋没看见!”

这话问的,别说秦江,就连陈平都忍不住想笑。长城就是一条城墙,几丈高而已,离这么远,当然看不见了,怎么能和阴山比。再说了都这么多年了,早就坍塌了,哪里还有长城的影子。“副帅,想看长城,那得我们自己修。”

“大元帅,当年赵国修的长城就一点都没存在吗?”

赵国倾全国之力,修建了赵国长城,抵御住了胡人的南下侵扰,让赵国成为了北方强国。毕竟过去很多年了,赵国也灭了,谁还会去搭理长城,年久失修,很多地方已经成了一捧黄沙。“副帅,有些存在,有些不存在,我们找机会实地考察一下就知道了!”

冯劫看着阴山,略有所思。“大元帅,那阴山就可以抵挡匈奴,为什么还要修长城呢?”

这个问题是重点,圈起来,考试必考。没到过阴山的人估计都有这个疑问,秦江曾经也是这样想的。但是当他亲自率兵攻打匈奴的的时候,才明白了长城的重要性。阴山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大山脉不假,可并不是所有的海拔都一样高,其中有很多宽阔的山谷,镶嵌在山脉之中,直通草原。“副帅,匈奴人就是从阴山中的山谷穿越而来,侵扰河套地区的。”

冯劫这回是来学习的,不是来领兵打仗的。他没有到过河套地区,对这里的情况一无所知,只有一颗报国的心。他从刚开始的心骄气傲,慢慢的变成了秦江的学生。“大元帅,既然匈奴人从山谷偷偷进来,那我们就把山谷修一座关隘就可以抵挡匈奴了,为何还要修万里长城呢。”

我让你登高望远,你哪来这么多为什么?秦江看着冯劫如此的上进,一脸的求知欲,那就多给你讲点吧。“副帅,从我们现在的位置看阴山,觉得阴山十分的陡峭高耸是吧?”

“是啊,大元帅,这不是我们亲眼所见吗?”

“但是阴山北坡十分的平缓,连接的是高原,匈奴人很容易就能翻越阴山,所以要沿着阴山山脉修一条万里长城,这样才能阻挡匈奴人翻越阴山。”

冯劫听后,又皱起了眉头,思索着下一个问题。“大元帅,不会是在阴山的山顶上修长城吧,这工程也太大了吧,那得多少人力物力啊!”

“山顶上修长城?那怎么可能,爬都爬不上去。”

这让冯劫大惑不解,有点乱,捋一捋。“大元帅,不在最高点修长城,在低处修长城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啊?”

“副帅,阴山可不是就一条山脉,而是有很多条东西走向的小山脉组合而成的。”

“所以嘛,我们就因地制宜,每一段选择最适合的山脉,然后连接一下,就成了万里长城。”

冯劫恍然大悟,秦江懂得可真多,天文地理全能啊,对秦江佩服的五体投地。这感觉就像秦江能腾云驾雾一样,从天上看阴山,才能分析的这么透彻。“大元帅,我冯劫太佩服你了,之前多有冒犯,还请大帅多多原谅。”

秦江微微一笑,“副帅,不必客气!”

冯劫算是彻底服了,不知不觉中,成了秦江的跟屁虫。秦江收学生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让你收益,从来都不强行收徒。天色也差不多了,该打道回府了。“走吧,先回大营。”

秦江也是口渴了,讲了半天,连口水都没喝上,在继续下去,自己受不了,学生也吸收不了。三人下了北城楼,往南门走去。这时的天已经快黑了,大军早就点上了火把。三人进了秦江的大帐,赶紧让人上茶,秦江痛饮了两杯,陈平也喝了不少,冯劫更过分了,左一杯右一杯,整整喝了八杯。冯劫刚喝完,就立马起身要回自己的帐篷,再不走就憋不住了。“大元帅,我就先回去休息了,明日再来给您请安!”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父皇,请退位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乱世武夫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超品姑爷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