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我,赵顼,携百官成团出道 > 第0211章:幸福的烦恼,外来人口分流之策

第0211章:幸福的烦恼,外来人口分流之策(1 / 1)

又一日。  韩琦与三司度支判官苏辙一同来到了垂拱殿。  这二人同行,显然是要汇报关于超级市场汴京汇的事情。  赵顼推算了一下时间,按照计划,汴京汇应该再过十余日就能开业经营了。  苏辙率先开口道:“官家,汴京汇预计再有十日便可全面完工,施工过程一切顺利,共有摊位864个,每个摊位大小约占一分地。租金将按照一日六十文计算,租期设定为两年。”

赵顼微微点头。  一分地约合六十余方,不大不小,刚好合适。  而租金,则是便宜到了极点。  在保康门街与云骑桥东附近,随便租个五六十方大小的铺子,至少一日也要二百文钱,还是有价无市。  而汴京汇定为一日六十文一个摊位,乃是为了贴补商贩。  当然,不是所有的商贩都能享受这种好处。  三司早就拟定的有规则。  首先,入驻汴京汇的摊贩不能拥有商铺,不能在汴京城内拥有住宅,这是保证穷苦百姓优先。  其次,所做的买卖,无论是卖饼还是贩鱼,都必须在汴京城拥有一定的好评,老字号与口碑颇佳者优先。  最后,三司还会调查摊贩的品性、家庭成员,以及是否适合入驻汴京汇。  比如都是卖白肉烧饼的,有十家符合标准,汴京汇最多选择两家。  像一些卖珠宝、玛瑙、名人字画的,就更不符合汴京汇的调性了。  朝廷设立汴京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汴京城的拥挤情况,让流动摊贩变成固定摊贩。  里面所售物品,皆为中低端的接地气物品。  也保障汴京汇能成为汴京城中烟火气息较浓的一个特色场所。  想买奢侈品,去一品楼。  想品尝特色美食,去杀猪巷。  想购买各种生活所需用品或看一看汴京城的市井生活,体验一下烟火气,那就去汴京汇!  苏辙接着说道:“十日前,百姓开始向三司申请摊位,令臣没有想到的是,符合规则的竟然有六千多家。臣在三司使的授意下,开始增设条件,从摊贩经营的年限,卫生程度、盈利情况、可复制情况入手。筛选了一拨后,还有两千余家,当下的汴京城,流动摊贩实在是太多了,并且还在陆续增加中。”

一旁的韩琦补充道:“不止是流动摊贩,这大半年来,汴京城涌入的百姓数量,几乎超过了前两年的总和。再这样下去,汴京城真的容纳不下了!”

赵顼有些哭笑不得,这还真是个幸福的烦恼。  汴京城已经容纳不下这么多人了!  苏辙继续说道:“臣努努力,可以继续增加入驻汴京汇的条件,预计也能筛选出最好的864家,至于剩下的商贩,只能让他们继续流动经营了!”

苏辙停顿了一下:“官家,臣认为汴京城确实该撵一撵人了!”

汴京汇商贩筛选事宜,苏辙是完全可以做主的,无须向赵顼汇报得那么仔细。  他与韩琦一起前来,乃是要通过此事,向官家禀报,汴京城的人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隐患。  若不及时处理,未来会横生出更多麻烦。  这时,韩琦紧跟着开口。  “按照当下的趋势,不出一年,汴京城人数便会超三百万人,恐怕建十个汴京汇也不行。臣与三司官员商讨后,一直认为,使得汴京城人数下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加汴京房价,内城和外城都至少要在如今的房价上再翻一倍!“  韩琦提出了他与三司官员商量后的计策。  现在,朝廷众臣都明白一个道理。  在向官家汇报问题时,要么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要么让官家做选择,不能让官家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赵顼皱起了眉头。  韩琦所言,确实是解决汴京人口的一个好办法。  如今,汴京的房价已经很高了,并且还会涨。  如果朝廷再加速让汴京的房价翻倍,那房屋租金、粮食、生活用品等都会跟着增长。  汴京的生活成本会越来越高。  于是乎,就能将一大批靠着赚小钱补贴家用的穷苦百姓撵到乡下去。  而朝廷各个州府若如此效仿,也能解决人口拥挤的问题。  但是,赵顼却不喜欢这种解决方式。  因为到那时,地皮房产一旦成为硬通货,便会有更多的富人开始囤积房产盈利,而朝廷税收的大户就变成了房产。  这样以来,其实对商业贸易的发展是有害的。  只会导致百姓们看起来兜里有钱,但是乡下的孩子要想到城里念书,享受更好的生活质量,将难上加难。  最后会造成一个不可逆的结果:富者愈富,穷者愈穷。  对一个统治者来讲,这不是好事情。  阶级一旦产生对立,那距离百姓造反也就不远了。  赵顼思考了片刻,道:“增加房价,这个建议,朕再考虑考虑。”

紧接着。  赵顼看向二人,道:“韩相、苏子由,你们即刻去让户部调查两个数据。其一,调查汴京城最近三年的外地人口,分别来自何处?最多的是哪个地方?其二,单独调查一下寿州、百姓外出的数量,无论是经商还是务工,都算在里面。”

“臣遵命。”

二人都有些疑惑,不知官家调查这种数据为何用,但见官家没有继续说下去的打算,二人便只能告退了。  垂拱殿外。  韩琦与苏辙一前一后走在殿外的石板路上。  韩琦道:“与老夫所料的差不多,官家仁慈,尤为重视百姓,增加汴京房价,无疑会让一部分跑到汴京经商的百姓再次回家举起锄头,官家还是不忍啊!”

‘可……可……如果不这样做,汴京城人口过多,将会出现更大的问题呀!”

苏辙有些焦急地说道。  韩琦捋了一把胡子,笑着说道:“这一点,官家比谁都清楚,老夫估计,官家没准儿能有更好的方法呢,我们现在就去户部!”

这三年,汴京城涌入了多少外地人口,户部都有记录,调查起来并不费事。  而寿州作为大宋第一个开启改革的地方,知州蔡京自然也存有记录,写一封信便能问出来。  ……  翌日午后,秋日灿烂。  赵顼缓步走在汴京城的街头。  街道上,熙熙攘攘,到处都是叫卖声。  这时,赵顼看到一个卖书籍的摊贩,不由得笑着走了过去。  “摊主,最近生意如何呀?”

赵顼拿起一本书翻阅起来。  “哈哈,这位公子,这里可是汴京城,天子脚下,你没听说那句话吗?汴京城内要饭的,都比乡下拥有二十亩地的地主老财有钱!这里,到处都是钱,有本事的挣大钱,没本事的挣小钱!老头子我挣个小钱,够糊口了!”

“有趣,有趣!”

赵顼笑着拿起一本书,朝着前方走去。  而后面跟着的徐虎立即付了账,然后跟了上去。  紧接着,赵顼便在街头闲逛起来,不逛酒楼茶馆,只逛那些街头上的摊贩,不时还询问两句。  “俺是河南府的,朝廷的政策是真中呀,俺……俺开张半个月都比过去三个月挣得多了,今年能回家置办三间大瓦房了!”

“俺就是个卖腊肉的,以前在大名府,一天二十斤都卖不完,到了汴京城,一天能卖二百斤呢!再卖三个月,俺……俺就有钱娶媳妇了!”

“这位公子,真是抱歉。你来晚了,我家的广寒糕一般午后就卖完了,你最好明日午时前便来,不然你还有可能吃不到!”

……  汴京城街道的摊贩们,生意贼好。  徐虎跟在后面,听到这一声声夸赞之语,不由得说道:“官家,这……这真是我大宋开启盛世的征兆呀!”

赵顼笑了笑,轻轻叹息了一声。  在别人看来,汴京城俨然已经是世上最繁华的城市了。  街道繁华,商贸繁荣,百姓没有饥寒之忧,且事端极少,鲜有杀人放火偷盗行骗的事情发生。  但赵顼作为大宋皇帝,居安思危,思考的角度与多数人都不一样。  他需要看得更加长远,并且结合大宋所有城市的发展趋势。  他看出了不妥的地方。  汴京城的繁华,完全是举全国之力打造出来的。  这里有最优秀的官员,最精明的商人,最流行的休闲娱乐方式,还有品质最佳的商品,最好的禁军士兵守卫。  在没有战乱的情况下,其发展的如此繁茂,本就是理所当然。  但是,汴京城与其他城市,差距正越来越大。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外地百姓大量涌入汴京挣钱,就是这个原因。  未来,将会有更多人为了发财而选择汴京,因为这里满地都是机会。  而要解决汴京人口增长问题过快的办法,不应该是提高房价将人撵出去,而是,让那些外地人所在的城市也具有像汴京城这样的吸引力。  赵顼让韩绛和苏辙调查的那两项数据,正是为此。  五日后。  韩琦和苏辙来到垂拱殿,呈上了调查的数据内容。  “官家,据户部与开封府联合调查,近三年来,涌入大宋的外来人口,增加了近百万人,其中尤为今年最多,截至上个月底,今年汴京城的涌入人数已突破五十万人。其中,来自京东西路南京应天府、京西北路西京河南府、河北东路北京大名府,这三个地方的人数最多。  这三个地方分别为路名和治所,乃是距离汴京城最近的三个区域。  “另外,寿州这三年的外出人数共计有两万余人,其数量远远小于周边各州府。”

听到这一系列数据,赵顼不由得笑了。  “与朕预料的几乎一样,朕知晓该如何解决汴京人口大量涌入的问题了。”

韩琦和苏辙纷纷抬头看向赵顼。  “当下,汴京城常住人口已逾二百万,而纵观其他城市,人数超过二十万人的城市只有杭州、成都、洛阳、明州等五州,其他大多数州府人数都在十万人以下。和汴京相比,实在是太弱了!”

“特别是你刚才提到的三个地方,其距离汴京近,故而很多商人都跑到汴京来做买卖了,商人、文人流出严重,这从应天府、河南府、河北府三地去年的税收就能看出来。汴京城是吸着他们的血发展起来的,按照此种模式,这三个地方的百姓只会越来越穷!”

“而寿州外出人口较少的原因是,寿州的改革发展最快,很多商人与农人在当地看到了发展下去的希望!”

“朕认为,要解决汴京的人口增速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这三个地方发展起来,让更多的本地人留在本地!所以,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不是增加汴京城的房价,而是将汴京周边的这三个地方发展起来!”

顿时,韩琦和苏辙都变得兴奋起来。  这绝对是个好想法。  “官家,此策确实比增加汴京房价要好多了!如今,我们已经有了发展汴京和寿州的经验,完全可以通过改革法令,让这个三个地方对当地百姓有更大的吸引力。比如对本地人适当降低商税,州府扶持地方商人发展等等,让大多数当地百姓们看到更明朗的发展空间,他们就不愿再背井离乡,前来竞争激烈的汴京城了!”

韩琦非常激动地说道。  苏辙补充道:“事不宜迟,此事年前就要做,就要让当地百姓感受到变化。因为很多人在过年时,便会考虑到底是否前往汴京,若年后再开始执行法令,便晚了!”

赵顼点了点头,说道:“朕的打算是,派遣三名特使,分别前往京东西路、京西北路和河北东路,辅助当地的主官,争取在半年内完成人口引流任务,你们可有推荐人选?”

“首先,三名特使的身份要能压住当地主官,其次还要清楚汴京城商贸改革和寿州农事改革的全部内容,最后,还要有勇有谋有决断力,能够快速推进当地商业贸易发展。这样看来,其实合适的只有朝堂上几位相公了!”

苏辙认真地分析道。  其实苏辙非常想去,因为此事是个大美差,完成之后,那是有大功绩的,但是他还不够资格,能力也略显不足。  赵顼和韩琦都点了点头,苏辙所言,甚有道理。  韩琦想了想,道:“官家,臣举荐司马光、王安石与王陶三人,此三人符合标准,且完全能够胜任此事!”

听到这三人,赵顼突然有了一个想法,笑着说道:“朕心中也有三个人选,你们听听是不是比他们三人更合适?”

韩琦和苏辙都是一愣。  这三人已经是大宋朝堂官员的改革变法的即战力了。  就连韩琦都自叹不如。  纵观大宋朝堂,别说找出三个比此三人优秀的官员,一个都不好找。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寒门枭雄 让你当女帝弃婿,你暗地里把控朝政? 三国:我的爷爷是关羽 亚历山大四世 大宋白马战神 我的皇帝父亲会读心 大明之疯了吧老朱忽悠我造反朱英 明末隐相江晚 糜汉酱油拌历史 大宁国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