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进士往往会被送进翰林院,三甲进士授庶吉士,二甲授侍书,探花和榜眼授编修,状元授修撰。 六部每月都会进行一小考,每三月会进行一大考,一年后定去留,要么被六部捡走,要么被下放到地方。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被翰林院的掌院学士看上,留在翰林院,继续等待机会 一甲进士在品阶上完远远高于普通进士,而三甲进士品阶往往不入流,这也是为什么薛潜要争一甲,学子们怕落入三甲的原因。 李熹游街回家后就到李钰的院子分享喜悦。 李钰正在院子外面活动筋骨,看到了李熹便叫他过来:“如晦,到这儿来。”
李熹加快了步伐,走到李钰身边:“阿翁,如晦幸不辱命!忝列一甲,夺得榜眼。”
“挺好,但是你要记得戒骄戒躁,不要因为小小的成就就欢喜过了头。中了进士,进入翰林院只不过是开始罢了。”
李钰告诫道。 “诺,如晦明白。”
“来,陪阿翁走走,春花开了,此等美景若是无人欣赏岂不可惜?”
说着,李钰向府着中的花园走去。 李熹跟在了李钰的身后调笑了一句:“阿翁,起了怜花之意,不知可有好诗赠好花?”
“我可没有,诗文与我乃工具,进入官场便做得少了,毕竟没有什么大用。会试大概就是你阿翁我作诗的巅峰了。”
李熹听后笑了:“按照阿翁的说法,如晦此时不是正在巅峰之时?”
李钰偏偏还故做认真地答道:“然也。”
祖孙二人对视一眼,然后齐声大笑。 有些人是真的爱诗书,做学问,而有些人也是将其当做跳板。 很显然李家祖孙都是将其当做跳板的人。 这一路上可不是简单地赏花,李钰其实是想了解一下皇帝召一甲三人讲了些什么。 “如晦,你觉得圣上对你们三人的看法如何?”
“阿翁,如晦觉得圣上好像对赵探花有些意见,圣上比较欣赏薛状元的文风,至于我……圣上说我肖阿翁。”
“有何难言,我倒觉得,圣上说得对。怎么?肖阿翁难言吗?”
李熹连忙解释道:“当然不,只是如晦成就不如阿翁远矣。”
李钰笑道:“自信点,你还年轻,只有一代强于一代,我李家才能昌盛!”
“赵家的,薛家的殿试考卷我都看过了。从赵家的来看,圣上果然有景耀之志。景耀坚持了有十年,不知道长生能坚持多久……” “阿翁,如晦是不是入朝堂入早了?”
李熹听李钰讲朝堂,其中就讲过景耀新政那十年,那段时间,朝堂变动极大。就连历经永光、建昭、景耀的三朝元老,姜太傅也是那段时间告老的。 李熹对他阿翁讲景耀十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无数官员起起伏伏,今天升迁说不定明天就被贬。 李钰反问道:“那你认为什么时候不晚呢?”
“这……或许等圣上的兴头过去?”
李钰言辞咄咄发出三问:“你怎么知道圣上只是一时兴起?你又怎么知道圣上的兴致不能长久?你又如何能知道长生不能胜景耀?”
“如晦,不知……”李钰的三问讲李熹问懵了。 李钰拍了拍李熹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晦啊,人生又能有几个十年呢?等下去只会一无所有,因为下一刻又会有下一刻的阻碍。”
“你在怕什么呢?谨慎圆滑,不是束手束脚。记住了,你阿翁能走到今天,绝对少不了勇气与果决。”
李熹公正地向李钰行礼:“多谢阿翁,如晦受教!”
…… 薛家如今的当家人名叫薛岚,曾任大理寺卿。章和十七年,以一些莫须有缘由被免职。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薛岚判了某位在京都为非作歹,肆意妄为的权贵子弟死刑,被那名权贵子弟的长辈所记恨。 那名权贵子弟的长辈串连了朝廷大半官员盯着薛岚疯狂弹劾。 最后先帝实在是扛不住了,只好挥泪辞薛岚。 薛潜是薛岚的长女,也是薛岚所有的子女中天资最高的一个。 现在薛潜高中状元,能获得薛家更多的支持。虽然薛家也只不过是在向成为世家而努力,但是有支持总比单打独斗要轻松得多。 薛府公理堂。 薛岚朝南而坐,薛潜则是坐在薛岚右手边下数的第一位。 薛潜的幼妹也是坐在薛潜的下侧。 薛潜的二弟薛荣和三弟薛澄依次坐在薛岚左侧的第一位和第二位。 这也算是一场小型家庭聚会。 “玉隐(薛潜的字)已经高中了状元,这是我们薛家的大喜事,仲茂(薛荣的字),明镜(薛澄的字)你们要向玉隐学习。”
“诺。”
薛荣和薛澄齐声答道。 接着薛岚将目光投向她的小女儿。小女儿薛敏是最顽劣,也是最让她头疼的一个孩子。 在她的高压之下薛敏也仅仅是考上了秀才的功名: “晓缓(薛敏的字),你说你天天跟在玉隐后面跑,怎么就没学到你长姐半分对学业的坚持呢?”
薛岚觉得薛敏最过顽劣,薛敏还在整个家中最怕薛岚呢。 在她上面的姐姐哥哥都宠着她,生父早逝,至于祖辈的喜欢还来不及呢,只有她阿娘让薛敏最怕。 在薛敏幼时的记忆里,薛岚一出现,手板就不远了。薛岚就是手板狂魔,是她幼时的噩梦! 面对薛岚的质问,薛敏讪讪笑道:“阿娘,我真的不是科举那块料。有阿姐这么个状元在前,两位举人哥哥在后,阿娘你就饶了我吧!”
“哼。”
薛岚轻哼一声,看在薛潜高中状元的份上也就不再说什么了,毕竟今天的主角是薛潜。 薛岚露出了笑容对长女夸奖道:“玉隐,做得不错!”
其实薛岚是个性情严肃的人,她往往更多地会指出孩子的缺点,并教导他们改正,而鲜少对他们的优点给予赞许和夸奖。 得到薛岚的夸奖,薛潜着实有些受宠若惊:“多谢阿娘夸奖,玉隐定然会竭尽全力,为薛家的兴起而努力” 薛岚满意地笑了:“玉隐,你可知阿娘因何被免职?”
薛潜答道:“知道,是权贵的压迫,百官的弹劾。”
“错了!”
“错了?”
薛潜很是疑惑,薛岚被权贵弄下马几乎已经是明眼人都能看出的事,怎么又错了呢? “你还记得最开始的弹劾是什么罪名吗?”
其实薛岚也是最近几年才想明白,原来她的免职不仅仅是因为权贵的压迫。 “是景耀旧党弟子……” “对了。其实我哪里算得上什么弟子呢。张老先生是我的座师,我还没那个资格成为张老先生的弟子。”
“我当初官至大理寺卿,权贵弄倒我也是不容易的。其实最关键的点在于,我被打成了景耀旧党的残余份子。”
“景耀旧党残余的威力这么大?百官如此忌惮吗?”
“可不是,他们简直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景耀新政把一些人吓得不轻吧。不!那已经不是惊吓了。应该是景耀新政刮下了他们的肥肉太多,刮得太疼了!”
薛潜一惊,那她算作什么?当年身为大理寺卿的阿娘都无法抵挡,她一个小小的翰林院修撰又如何能抵挡呢? “不用害怕,品阶低有品阶低的好处。低品阶的官员一抓一大把,目标也就不那么显眼了。”
“其实,阿娘今天跟你讲这些,也是想让你做好准备,越往上,你的路会越难!”
“玉隐从不惧怕挑战”薛潜微微一笑,第一争得,升阶的生路她也争得! 而且她想要疯狂一回。 如何才能迅速地累积资本,爬到高位? 答案就是站在风口浪尖,不被浪拍死,那么就有机会被风送到青云之上。 本来不是,你们偏说我们是,既然如此,我们是又如何? …… 三月二十一,晴。 原本和谐的朝堂分裂开了,其因便是一名叫管鞅的地方太守。 管鞅师从张策。 管鞅在地方治理得卓有成效,人口多了,人民富了,交的赋税也就多了。 最开始是一名御史在弹劾吏部官员不能赏罚分明,有失职之嫌。 然后被弹劾的官员能那么轻易认罪吗?当然不能了。被弹劾的那名官员就开始反驳。 然后吵着吵着,就提到了管鞅接连五年评优却不得升迁。 然后就歪楼了。 围绕着管鞅该不该升迁,朝野是分成了两伙对着干。 其实一伙的人数有些少,但是他们也是真能喷啊,硬生生是靠着一张嘴喷出了势均力敌的效果。 吕琤觉得这样就算是吵个三天三夜也难有结果,她决定出手了:“好了,都别吵了,朕问一个问题。”
“大周律中,太守升迁调任中央的条件是什么?吏部尚书,你说。”
“回圣上,是太守在任满三年,三年之中总评皆为优者可升迁,调职中央……”吏部尚书很尴尬,大周律黑纸白字地写着他总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吧。 朝廷群臣皆静,他们太久没用大周律了,都忘了。好吧,其实是他们选择性遗忘。 毕竟捧着大周律过活,那官生还有什么乐趣? 没想到圣上如此善用大周律。 这是第二次了吧!朝臣再一次地被吕琤用大周律堵的哑口无言 回去,他们一定要看大周律! 调任中央几乎已经算得上是板上钉钉,但是调任个什么职位,他们还得争! 吕琤看着再次乱作一团,毫无秩序的朝堂,深深叹了口气。 真怀念那个和谐有序的朝堂啊…… —————————— 【小剧场】 群臣争议管鞅是否升迁。 帝问吏部尚书:“太守升迁于大周律何解?”
吏部尚书答:“在任三年,接连评优,可以升迁,调任中央。”
管鞅遂得以升迁,中宗善周律由此可知矣。 长生元年三月,周律加印数次,仍一书难求。 ——《中宗野史(探寻中宗之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