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体? 杨若晴眼皮子一跳,赶紧将手收了回来,似乎想到了什么。 而就在这时,杨华梅抱着大孙子过来,看到杨若晴正盯着被子上的那个‘宝贝’出神,她面色一变,刷地一把将那东西塞到枕头底下,并跟杨若晴说:“那是给大孙子玩的,怪不得我到处找没找到,咋缠到床上来啦?”
杨若晴从杨华梅慌乱的眼神里捕捉到她的心虚,对先前那个猜测更相信了几分。 “他还这么小,小手估计都拿不稳东西哦,估计玩不了。”
杨若晴故意这么说。 杨华梅不敢直视杨若晴的眼,假装把大孙子放进被窝里,背对这杨若晴这边,嘴里敷衍着说:“没事儿,这会子玩不了过段时日就能玩了,等他长牙的时候拿来做磨牙棒的。”
磨牙棒? 杨若晴差点没憋住笑,姑姑啊姑姑,你这也真能扯。 那玩意儿明明是你的玩具好吧?拿来给大孙子做磨牙棒?我滴亲娘老子咧,那大海的咸腥味儿熏着了孩子可咋整? 虽然杨若晴已经窥探到了真相,但她不可能低情商到当真拆穿姑姑。 而且换个角度去想,姑姑就算床上藏着这种私人物品也能理解。 她也才比自己年长三岁,自己正月初六就满三十一周岁,所以姑姑撑死了也才三十四岁。 三十四岁的女人,在生理上还是有需要的,姑父王栓子没了,姑姑一个人甭管是精神还是身体肯定都很空虚,又从没想过要改嫁…… 所以姑姑也很不容易。 “姑姑,灶房有热水吗?我去给娃儿弄个汤婆子暖脚啊?”
杨若晴打算先离开这屋,因为气氛有点尴尬。 杨华梅说:“热水没有了,这段时日我忙着照顾孩子,没空出去拢松毛,今个烧了一顿饭吃,瓦罐里的热水估计这会子都冷了。”
杨若晴点点头:“好吧,那……” “没事儿,我也上床躺一会儿,一会儿就暖和了。”
杨若晴听杨华梅这话里的意思,她应该是想要自己离开老王家。 刚好杨若晴也想走了,于是跟杨华梅这说了一声带上门走了。 经过娘家院子门口的时候遇到从里面出来的孙氏,孙氏手里还拿着一只包袱卷。 看那包袱卷的个头,里面应该衣裳鞋袜帽子都有,而且还不止一套。 “娘。”
“晴儿,你回来了?你姑姑咋样?好点了没?”
“嗯,好多了,大孙子睡了,姑姑在床上陪着。”
孙氏点点头,“那就好,”她拍了拍臂弯里挎着的包袱卷又对杨若晴说:“我回来后把情况跟花儿那一说,花儿说福娃是女娃,衣裳都是女孩子的,她找了两套峰儿以前的小衣裳,也都是崭新没穿过的,我这就给你姑姑送去。”
杨若晴微笑:“那更好。姑姑肯定受用,先前我提了一嘴这事儿,姑姑就很高兴,还说了感激的话呢。”
孙氏摇摇头,叹出一口气,“你爹也就这么一个亲妹妹,他这会子又不在家,咱能帮就帮一把吧!”
“嗯,是的,那娘赶紧去吧,我先回去了。”
杨若晴回家照看了一会儿团团圆圆,外面传来动静,大志进来了:“娘,嘎公和几位堂舅他们从镇上运赈灾粮回来了,嘎公让你过去瞅瞅。”
杨若晴看了眼摇篮里还没睡着的两个小子,犹豫了下,大志说:“我来陪着,待会儿宝宝也要过来,有啥情况是我们驾驭不了的,再去喊娘回来。”
就这样,杨若晴直奔娘家。 娘家院子里,停了好几辆骡车,每一辆骡车上都堆满了鼓鼓囊囊的麻线袋子,麻线袋子里装的全都是白花花的大米! 杨永进他们正把这些赈灾粮一袋袋搬下车,因为地上下过雨潮湿,所以他们直接将赈灾粮搬到堂屋左侧,老杨头所在的客房隔壁的那间空屋子里先放置。 院子里除了杨华忠他们这些去镇上搬运赈灾粮的人,村里几位村老,还有长根,大牛这些村民们也都过来围观来了。 且一传十十传百,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村子,大家伙儿全都放下手里的活计往杨华忠家这边涌,群情高涨,望着杨永青他们扛在肩上的米袋子,两个人合伙抬着的米袋子,这些村民们眼睛都亮了,即便明天就要过大年,可过大年的喜悦在这分粮食的喜悦面前简直不值得一提啊! 更有一些村民上来就跟杨华忠这打听:“里正,啥时候分粮?一家分多少?我都带袋子来啦!”
杨华忠正跟几个村老在那里说关于此次赈灾粮的事,听到这些村民们的问,杨华忠笑着,和和气气又很有耐心的对他们说:“乡亲们,不要急,该咋分,今个我们去镇上拉粮食的时候保长就给交待清楚了,该咋分,在粮食拨到县衙的时候,人家县太爷就根据咱之前每个村送上去的数据给统筹好了,白纸黑字的文书跟赈灾粮一块儿下来,最早明日下昼,最迟正月初二,在村里祠堂给大伙儿把粮食分下去!”
围过来打听的村民主要是听到今个没有粮食分,有些泄气,“为啥今个不分啊?大伙儿都来了,粮食也到了。”
杨华明走过来对问话的人笑骂:“你个狗日的担心啥?你家几口人该分多少粮,小本本上早就写得一清二楚,别说在我三哥家放两三天,就算放上两三个月也不会少了你半粒米!”
那村民举起手里的袋子摇晃着,说:“杨老四,话不是那么说,我们这不是赶着过年有米下锅嘛,一家老小就没吃几顿饱饭。”
还有人说:“不是不相信里正,里正的为人我们当然信,可今个大伙儿都来了,索性就分了呗?大家也省得再跑一趟!”
杨华明眼瞅着又要喝骂,杨华忠拦住了他。 他继续跟那些吵嚷着要就地分赈灾粮的村民们说:“今个天快黑了,拆袋子称量也老不方便,分了你家又得分他家,回头黑灯瞎火的看错了斤两谁都不乐意!”
“乡亲们先回去,明天就过大年了,下昼去祖宗祠堂那里咱分粮,让大伙儿年夜饭都能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
杨华忠将正月初二的时间直接提前到了明天下昼,在场的很多村民当时就激动起来,纷纷响应。 然而,总有那么几个刺儿头。 比如说,专门在村口捡粪的老王头。 他呼啦啦带着几个儿子扛着盆桶过来接米来了,一听要到明天下昼分,老王家这爷几个当场就不乐意了。